乡居旧诗一首欣赏,诗意栖居,作者居一

人气:489 ℃/2025-01-06 11:40:45

美妙的诗篇常常令人心旷神怡:或与世间万物通灵,同呼吸,或遁入无我之境,神游八荒,与时空天地千古或一瞬。诗意的生活更是千百年来人们不辞辛苦而努力追求的。诗歌既是最古老的,又永远是最年轻的。君不见,不论在那个国家、那个时代,凡是年轻人,没有几个不热爱诗歌。而写诗的人中,则数年轻人最多。当然,诗歌只是“诗”中的一种,实际上,一切艺术(甚至其源头的宗教和巫术)都具有诗性和诗境。所以,艺术总是令人孜孜不倦的追逐……

但艺术和诗歌最忌讳也最讨厌重复,所以,诗歌必须不停的创新、变革,随着年代的推进而呈现出新的面貌。尽管诗歌的主题几乎都是永恒不变的,但是,生活、语言、技巧,等等,则必须不停的变化。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诗歌真的是一项智力的游戏,有天赋的人自然占尽先机,远不是智力平平、甚至低能的人能够玩的手艺活。

尽管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诗意生活,甚至从事诗歌的练习和写作。但是,这是要在解决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前提下去追求、去爱,才可以的。切记不能够通过写诗或者以诗歌的名义,去搏取生活所必须的一切!甚至为了做一个诗人,而毁掉了可以生活得很好的,可能创造一切物质条件的任何努力和机会。事实上,不做诗人,也一样可以很诗意的生活。可惜,很多人不明白,或者不服输、不甘心,终其一生,诗歌自然没有写好,即使混了个“著名诗人”的头衔,盗名欺世一辈子,内心其实比谁都清楚,他不仅没有诗意的生活,连最起码的凡夫俗子的人间好日子也望尘莫及。这实在是一件莫大的憾事……

我的意思是诗歌不可以强写,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装腔作势,对于一个已经成年的人是可笑的。毕竟不是谁都可以做诗人。其实,读尽天下好诗,培养和训练一颗美好的诗心,不是一样也可以靠近诗意的生活吗……

想一想,读诗本来是一件很快乐的雅事,但并不是什么诗、任何人都可以读进去的。好在世上并没有对于诗歌相关的什么考试、工作,与为求生存的寒窗苦读。这与广义的读书和不得已而为之不一样。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就是指读诗书,应该是以能够给身心带来最大的乐趣为目的。如果不是,那与苦役有何差别?看看周围也不乏形形色色的书虫,纵然能够带来乐趣,但为此而熬更守夜,以至于坏了眼睛、脊椎、肝脏,伤了身体,那是多么糟糕。这与诗性阅读已经相去十万八千里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深有感触。所以,现在,我的阅读和写作,几乎都是以心灵自由快乐为前提,倘若为了名声、利益、虚荣等等,我则尽量避开、排除。尤其在今天,名利挡道,诗歌江湖如此喧闹,多少人已经被弄得身心憔悴、疲惫不堪,真是何苦!但阅读是万万不可丢弃的。博尔赫斯曾经把图书馆比喻成天堂的模样,你能够再进一步,想象他通过读书得到的快乐吗?

人不读书,与禽兽真的没有多大区别。这指的就是读诗书。会读书的人,能够活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通过阅读他人的生命体验、吸纳他人的智慧、视野,而扩大生命的视域。不读书的人,就只能局限在一个人肉体和生活圈子所能够到达的地方,大多时候,还止步于动物性的层面。倘若再被尘世间的功名利禄所污染、吸附、役使,那是多么凄凉的事啊!

年轻时接触海德格尔,如其他人一样,被他评价荷尔德林诗歌的那句话深深吸引:“充满劳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但是,说实在的,我是花了三十多年,才似乎读懂了这句话。前面四个字,我是在读了英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卡莱尔后,渐渐明白的。不懂得劳动和工作的神性,不懂得对所有生命形态的敬畏和尊重,以及人的社会属性和义务、责任,大概是难以理解“劳绩”两个字所包含的生命含义的。至于“诗意地栖居”,我现在还在用生命去践行,不敢妄语自己已经理解了。

有人说,快乐和健康地活着,才会使本无意义的生命变得充满意义。这似乎太粗线条了。稍微涉世,进入生活的浅滩,便觉得——好茫然啊!健康是一个不仅仅涉及身体的问题,心情不快乐,何来健康?而快乐则是在得到和失去之间摇摆,如夏天捕捉蜻蜓时的感觉——得到了其实也未必快乐——因为厌倦和不满足已经同时产生……这人世的所有追逐不都是这样一个公式么?

所以,“栖居”是多难的一种生活状态。“栖息”,只要还充满世俗的欲望,身心宁静不下来,就是零分;而“居”,是以安心为前提,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选择——并按照自己的性情之路——毫无障碍——忘记生死和自我的——活着……

环视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不是苟且一生?纵然活了百年,岂止是虚度?简直是遥遥无期的苦役!

有几人敢说他的人生之路是自己所选择的?是适合自己的?“父母生我”已属无奈,我的婚姻、职业、朋友、子女,什么是我真正意义上的选择?

还是直接谈谈栖居的快乐吧——从生活的乐趣——上升到生命的乐趣!这可是人活在世上,最本质最核心的终身诉求。

人过天命之年,才渐渐明白,我们在主持家庭事务、钻研学问、外出办事、聚会交往、游学演说时,都应该在不成为亲人或他人障碍、不损害所有人尊严、自尊、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获得乐趣,不要逾越这个极限,不然苦与怨与恨,就会影子一样偷偷的进入你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安心、平静的工作、学习,处理日常琐碎事务,并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避免滑向慵懒、无力、不适的极端。我们必须把干扰人世、造成生活混乱的“自我”彻底放下,让他宁静下来(最好消失),这个度的把握与调节,不是谁都能够做到,并始终保持的——但必须时时有这种精神警觉、持戒……

如是一来,就在抵达快乐的栖居的路上了——当每个人在生命的三百六十度方位都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以及无数次的重复之后,生命的乏味和痛苦就越来越深了——原来,肉体的快乐是如此短暂!但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在精神、文化上不断的追求、创造,并发现自性的疆土——精神的马蹄是永远不会停止奔跑的,快乐是无止境的,不朽的,永恒的!所以,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才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才有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想,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矢量的无限延伸,人类无论如何也不会有耐心,或者有勇气承受世间无穷无尽的苦难,大概早就消亡了吧。

但快乐和诗意的生活的获得,并非一定仅仅是通过读书才能够取得的。人的生活有“知”和“行”两个元素嘛。事实上,人间的书本,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垃圾,或者过时的东西。他人的东西未必就适合你,这是有差异的。即使是经典,也并非是神所写的,读过之后,才发现,有用的真的不是那么多。这时,你才会明白,读万卷书,真的不如行万里路。只有生活才是日日新的。当你某一天走出书斋,与每一个身上仿佛长刺的周围的人保持应有的距离,你会发现:大自然才是那永恒的书卷,也只有大自然才会让你回归内心的宁静。人,为什么把生活和物质追求搞得那么复杂,让自己、让社会那么浮躁和喧嚣?倘若能够这样想,你一定能够安静下来,栖居便成自然之境——倘若你再仰望苍穹,倾听地球围绕太阳转动,或许你真的能够听到我们这蓝色的家园转动的巨大的呼啸声……再仔细倾听,你竟然听到了银河系中数以万亿的乐手共同演奏的宏大的交响……而你正慢悠悠的行走在地球这一粒微尘表面——它竟然因为有万有引力,没有把你甩出太空,去承受宇宙射线的辐射之苦——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儿!

回头细想,在宇宙演变的亿万年之前后,人在哪儿?一个人偶然的来与去,算什么呢?贪恋生死、肉体之欢和物质的享乐,不是可笑之事么?

哎!有什么理由不热爱人世,热爱生命,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此生,穷究人间生命之神秘?凡是人间的一切事务与关系,纵然表象不是尽善尽美,乃至有邪恶挡道,有欺骗,其本质和真谛,也是充满至上且形而上的美的。而原谅一切过往,原谅自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生活和解,不是以前的一味对抗,或者逃避。这样一来,便气生丹田,仿佛接通了与天地链接的按钮,顿时心境豁然、坦然,已经快超越生死和肉体之痛了,这不是诗意的栖居是什么?

2018.9.7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