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上,战乱最为频繁的朝代莫过于唐朝和宋朝之间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和之前的东晋十六国,在中国传统史官的观念里,还是存在差异的。按照中国传统史官的观念,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正统在东晋,甚至直到南北朝的南齐前后,依旧有人将南朝视为西晋、东晋一脉相承的正统。而五代的尴尬在于,其正统性较为模糊。
1、五代是否是正统?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五代——即从朱温的后梁王朝,到郭威的后周王朝,在事实上具备何等的历史地位。
其实在我国的传统历史观念里,如果存在N个政权并存的状态,后世的史官往往会在选择纪年的时候,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即选择事实上的正统政权的年号,来记录当时的历史。
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东周灭亡后到秦始皇统一之前这段历史时期。东周周赧王去世后,东周王朝也随之无疾而终。不过,此时天下依旧是战国七雄并存的局面,并不存在公认的天下共主,直到若干年后,秦王政横扫六国,依靠实力来证明了秦王政是天下共主。
而后世的史官,在记录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采用秦国年号,这意味着,史官事实上默认了秦的正统性。
所以年号问题,可以很直白说明史官的态度:比如三国时期,史官采用曹魏的年号,东晋十六国时期,史官采用东晋年号。而五代十国时期,史官采用的是五代年号。
话说本小编是辽宁营口人,前些年阅读营口盖州的地方志《盖平乡土志》,在这部地方志中,赫然看到了大量的五代年号——要知道,在历史上,中唐以后,唐朝就事实上失去了对整个辽东半岛的实际统治权,五代和两宋时期,辽东半岛都不曾被中原王朝统治。从辽东半岛的地方志,其实也可以看出传统史学界对五代正统性的承认。
2、军头天子不过,北宋时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对五代的君主颇有微词。司马光认为五代的皇帝多是依靠武力上台,其获得皇权的手段和儒家传统十分抵触。所以司马光本身是不愿意承认五代的皇帝是正统皇帝的。
但是即便如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还是不得不采用五代的年号。从这不难看出,司马光虽然不想在名义上让五代的君主们拥有正统天子的地位,但是事实上,还是不得不承认五代君主的正统地位。
3、正统性其实个人觉得,五代的君主,除了在获得皇位的程序上存在bug之外,主体上还是具备正统王朝的资格的。当然,正统和大一统并不画等号。所以,用大一统来苛责正统,其实是不合理的。
首先,在五代时期,南方的吴越国始终向五代称臣:不论是朱温的后梁,还是郭威的后周,都得到了五代的臣服。甚至远在韩半岛的高丽,在柴荣在位时期,也曾派人出使后周,向后周称臣。不论是吴越国还是海外的高丽,这些态度都说明了五代的正统性。
其次,西北等地的小军阀们(比如敦煌的节度使们)在出现职务更替的时候,往往需要找朝廷册封。而这些小军阀们所寻求的册封,往往也是选择接受五代的册封。甚至五代后晋时期,西北地区就有割据力量派人前往开封,请求后晋朝廷册封。
所以从这些迹象综合来看,五代确实是正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