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年味这才是年的常态:过渡礼仪下的鲁中乡村年俗

人气:376 ℃/2024-04-08 09:43:16

范·哲乃普认为,“那些伴随或带来年、季、月变化的仪式也该归类于过渡性仪式”,“在北京,除夕之年夜饭将家庭全体成员聚合到一起,包括因差异而被分隔之成员”,“过年的边缘期的长度因族群而异,可能是整夜,或者从午夜至凌晨一点钟,或只是在时光变化的几分钟内”。鲁中乡村的年节,边缘期从大年三十贴对联起始至大年初一穿新衣结束,因为从进入腊月至二月二,无论是屋里院里的环境还是个体的卫生清理,都在达到一年之中最洁净的状态,而唯有贴对联到初一天亮穿新衣的这一阶段,即使人们已经过沐浴洁净,但是因为尚需从事可能弄脏衣服的年节筹备,同时也是约定俗称的大年初一才可以进行的最得意新衣的展现,此阶段依然穿着旧衣脏衣,是为旧年向新年过渡的特殊的边缘时期。

忙年:岁末时空净化及筹备

分隔礼仪,所涉及的是与先前世界进行分隔的礼仪;忙年,就是辞旧迎新的一系列准备工作。进入腊月,在刘家庙村人的心目中就是忙年的开始,无论是新衣服的购置、房屋庭院的清扫、还是过年食物的筹备制作等等,都开始按部就班的展开,有的是按日子约定俗成,有的是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调整,不管怎样,只要不到年三十请回“家堂”的那一刻,随时随地都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和余地,正所谓“忙年忙年,不到年三十永远忙不完”。

(一)年货的筹备

1.面粉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磨房早在几十年前就普及到鲁中地区的农村,尤其近年来商品流通极为便捷,无论是东北面粉、山西面粉还是省内其他地区的面粉,刘家庙村的村民可以随便选择,但是传统的面粉制作,依旧是永恒的记忆和真正的年味。

腊月初一,捞麦子,将当年的新麦放入铁丝或竹筛子中慢慢筛,随着筛子的转动把麦子中的泥土、石子、麦皮、篦子等带出,将筛完的麦子放入水中洗上两三遍,捞到筛子或盆中控水,用笼布将洗干净的麦子一遍一遍擦干,洗干净、擦干的麦子就可以倒入编织袋中,一袋装满封口放在阴凉避光的地方一到两天,让水分充分浸湿到麦仁中,然后倒出,放在簸上晾晒一两天,再收入编织袋中放在阴凉避光的地方放置四五天就可以上石磨了。石磨分上下两扇,每扇直径约80公分,下扇磨中间有一个高约10公分、宽约8公分的磨脐,磨脐就是连接上下片石磨的关键,磨脐中要用锤子砸入一块打磨好的大小相当的枣木,枣木上咬扣一块铁脐,再将上扇磨扣合。石磨下面要放一个用水泥做的磨盘,用来存放磨好的面粉。用簸箕将麦子装满,放在两个磨眼旁,麦子一点一点流入磨眼,随着两扇磨咬合、旋转,粗箩、细箩过筛,重复五六遍后,麦子一点点从粒变成粉。磨好的面粉分开存放,粗面一袋,细面一袋,粗面平时或供年轻人食用,细面留着春节或供客人老人食用。一般磨磨需要两三个人共同协作,每个人都需要手握磨拐,同时用力转动,虽然是寒冬腊月,磨磨的人也会大汗淋漓,虽然如此,汗水背后,最古朴的石磨总可以带给人类不一样的口感与美味。(簸,用高粱尖正反编制,长约3米,宽约2米)(访谈一:李某,女,刘家庙村村民,64岁)

石磨

自家收获的当年新麦,原始手工的净化方式,团体协作的磨面劳作,精筛细分的麦面成品,历时数天的劳动成果,将最精细的面粉留给客人和老人,粗面则留给平时食用或者供给消化功能良好、饭量需求较大的年轻人。在工业化普及和商品流动便捷的今天,手工制作的面粉和分配方式,完全可以视作物质加工之外深含文化的礼仪模式,那一粒一粒的摘选体现了对粮食珍惜、对丰收的感恩和对即将加工贡品敬献神灵的崇敬,那挥汗如雨的推磨和欢声笑语的交流体现了小家庭的凝聚和认同,那劳累的人吃粗粮年老的吃细粮的分配方式,体现了对老人的尊崇和科学和谐的循环往复模式。传统的手工的相对原始的食材加工方式,蕴藏了丰富的不易察觉的社会功能,蕴含了沉厚的易被遗忘的文化内涵。

2.赶集

年集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这时的人们都在采购年货,年集上卖的东西也是一年之中最齐全的,小到针线,大到牛羊,无所不有。在年集中,也要把过年的鸡鱼、肉菜、水果、米面粮油、炒货糖果、衣鞋袜等一并采购齐全。每年过年,赶大集必须要添的东西就是碗、筷、马扎子,添碗筷寓意人口安康,添马扎子寓意着万事兴和。当然,肉是年节食品中最重要和必备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商品交易“互联网 ”的今天,物物交换在鲁中地区依然零星存在,比如山区的村民坚果、柿子干、花椒等比较常见和充足,而土地平坦灌溉便宜的刘家庙村以及周边乡村,即使到了寒冬腊月大棚里的菠菜、小白菜以及冬储的白菜、萝卜、蔓菁等依然富余,这样在赶集到了中午,出售自家自产农作物的村民会惦记家中的老人孩子和牲畜的喂养,在采用降价销售的同时,也会准找邻近摊位有无自己家中需要的农产品生活用品,并且主动搭讪“我用XX和你换XX行不?”,对方如果也有此类想法和需求,会回应,“多少换多少?”,一般不会有太多讨价还价,因为在报数前,彼此都有心里的估算和预期,尤其省去了利润环节直接物物交换,并且自家自产的东西有“只要卖了就是钱”的心态,因此对于双方来讲物物交换都是比较划算和如意的事情。

年集除了实现年货的流通之外,结伴观赏和游玩也是重要的功能。购买年货的主力一般为家庭妇女,她们会选择妯娌或者相处较好的同村妇女为伴,在购买同一物品时可以因量大砍价,在购买其他物品时可以参谋和照看已买到的货物。年轻的姑娘小伙则含蓄的男女各组一群,热热闹闹地结伴而行,有了同伴的壮胆,平时羞涩的姑娘小伙也会向对方人群里心仪的对象说话打招呼,虽然往往是憋个大红脸,但是心情却是无比的兴奋和愉悦。结伴而游加深了同龄人的友谊和感情,而对年集热闹氛围的观赏,也烘托和点燃了过大年的欢乐气氛。由此可见,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普通事物,在它物质功能之外,社会的维系和优化功能往往会超越事物的本始,产生对人塑化和影响的质的升华。

3.出豆腐

豆腐在刘家庙村民的心目中有“兜福”的寓意,在旧时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鸡鸭鱼肉相对较少,工艺简单食用方便、生熟皆可老幼皆宜的豆腐在年节里唱起了主角。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足,豆腐退出了“主要”的位置,但是“重要”的位置依然保留,比如年夜饭的饺子馅,豆腐就是必备不可的食材,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缺失的,毕竟“兜福”是新年里最大而厚重的期望。而且,传统的酸浆豆腐口感细嫩爽滑,久煮不烂豆香浓郁,减少了豆腐的寒凉性,提升了豆腐的营养价值,是为鲁中乡村的传统美食。

腊月二十二出豆腐。择豆,一定是当年秋收的新豆,择选饱满、无伤的。破皮,用石磨将择选好的黄豆推上一遍,黄豆皮与豆仁完全脱离,用簸箕不停地簸,黄豆皮掉落到地上。簸的时候地上要铺一块塑料布,黄豆皮还可以喂牲畜。泡豆,脱好皮的黄豆要用刚刚从压水井中打上的水泡上一晚,寒冬腊月水井打上来的温水最适合泡豆。虽然都是同住一片村庄,但是水质却不尽相同,每年腊月出豆腐的时候,全村人都会去村里水质最好的一家打水泡豆。磨豆,家家户户都有水磨,水磨与石磨不同的,水磨较小,直径50公分左右,只有一个磨眼。一般磨豆需要两个人,一个人端盆倒黄豆,一个人不停转动磨,随着黄豆一点点倒入磨眼,雪白的豆浆沿着磨流入磨盘。磨到最后需要把一舀子豆浆倒入磨眼,磨中剩余的豆瓣就会随着磨的转动变成豆浆,这样做出来的豆浆才可以细致、均匀。熬浆,锅上架篦梁子,将磨好的豆浆装入布袋中,放到篦梁子上,先轻压一下,将大约一勺的细豆浆流入锅中,然后用炊帚蘸着细豆浆将锅底刷一遍,只有这样熬煮豆浆时才不会粘锅,蘸完锅,就可以将磨好的豆浆一点一点压入锅中了。压完豆浆剩余的豆渣,可以用来喂牲畜。豆浆压到一半时,锅底起火,小火边烧边压豆浆,待豆浆压完,改大火煮沸豆浆。点浆,开锅之时,用舀子舀半下老浆,在舀半下锅中的豆浆,不停抖动手中的舀子,将混合好的浆洒到锅中,反复几次,锅中的豆浆就点好了。出豆腐,将大块笼布放倒点好的豆浆中蘸几下,拿出,铺到模具上,将点好的豆浆倒入模具,笼布包好,压上木板和较轻的石头,待豆浆中的水分控出一部分时,拿下木板石头,重新包紧笼布,压上较重的石头,大约1个小时,热腾腾的豆腐就做好了。(访谈二:常某,女,刘家庙村村民,72岁)

刘家庙村人出豆腐,一般是三两家合在一起,凑齐出“一包”豆腐的黄豆的数量,一般是妯娌几个进行合作,尽量选取本家有出豆腐工具的家庭,没有条件只能选择村内其他家族的家庭,按照自己的时间进行预约,如果已有安排则进行适当时间调整,自带柴火和磨好的豆浆前往制作。出豆腐的大部分过程是允许孩子和外人在场的,但是到了点豆腐的关键环节,则需要闲杂人等一律回避,有时还要念叨些吉祥和话语,祝愿点豆腐的成功。点豆腐之前,要把热热的豆腐脑端给所在家庭的老人,出豆腐完成后熬豆浆产生的锅底的糊嘎,则要留给主家铲下来喂养家禽。出豆腐成功后要留出一定数量的豆腐给主家的谢礼,然后按照各家黄豆的斤两比例分配豆腐和作为副品的豆渣。如果感觉豆腐的数量大于年前年后的实际需求,也可以委托主家进行售卖,因为具备出豆腐条件的家庭,一般都将出豆腐作为副业而常年进行。看似简单的出豆腐,经过了准备、加工、分配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和互相谅解,因为如果按照黄豆和豆腐的比例划分,则量少的应该少承担一定的劳动,但是实际来看,完全没有劳动量的划分,反倒是因为存在细心和手巧手拙的区分,可能会有续柴等比较脏累的活计,和点豆腐压豆腐等相对干净轻松的分工,即便不是关系较近的妯娌之间,这在刘家庙村人的生产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劳动分工方式,一方面是民风淳朴,再就是合作的对象也都是多年来知根知底的“自家”,很少有闲轻闲重的纠纷发生。占用了主家的工具和时间,已经用豆腐和糊嘎的进行补偿,而端给老人的豆腐脑,则是自愿的行为,是对老人的尊崇和敬仰,因为即便是没有牙的老人也很受用,自然喜笑颜看身心愉悦,无形中升华了豆腐的功能。

4.炖鸡炖肉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现代人的味蕾产生了厌倦,而旧时对年的期盼,能够天天吃肉就是最有诱惑的理由。小时候,过天天吃肉的生活就是努力奋斗的好生活,现如今,年根前那根肉骨头是再也难寻的令人垂涎的美味印记。

腊月二十七到腊月二十八炖鸡煮肉。煮方肉,将肉洗干净,肥的,炼油,有肥有瘦的,切成长宽约15公分的大块,锅中加凉水,肉放入水中,大伙烧开,撇沫,加入姜、葱、大料、花椒,小火炖至软烂,泡上一晚,捞出放入盆中,将炖肉的汤汁也倒入盆中。煮肉这一天,肉是可以随便吃的,意思就是,煮肉了,过年了,可以随便吃,剩下的是留着过年用的,要计划着吃。炖方肉是过年必备,用来切片炒菜。炖鸡,将鸡宰洗干净,切小块,放入入油锅中炒,待炒到啪啪爆响时,加入热水,放入葱、姜、大料、花椒,小火煮一晚上,第二天掀开锅盖,满锅黄油,肉烂汤鲜。(访谈三:张某,女,刘家庙村村民,61岁)

过年最期盼的食物当然对于刘家庙村民也是最重要的物品,其他的炖肉在完成后是可以解馋的,但是作为贡品的方肉却是绝对不能提前触碰的,在“发纸马”仪式敬献给天地诸神或者在家堂桌上供先人“食用”后方可进行细分加工,用于炒菜待客,大人要会警告小孩们不能偷吃贡品,否则会肿嘴唇,既然有其他的平时吃不到的美食可以替代,小孩们也不愿“损坏”大快朵颐的关键部位,而明智地选择对贡品敬而远之,待其完成神圣的祭献功能后方可“回归民间”,继续进行原始的食用功能。

5.蒸馒头

鲁中地区的传统主食以馒头为主,近年米饭才逐渐流行开来。进入腊月二十,家家户户开始蒸馒头,有蒸蒸日上、鸿运当头的寓意。按照传统年俗,年前要蒸够足量的馒头,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在这期间待客的主食即为馏馒头(把凉了的馒头蒸热),无论主客都习以为常,反倒谁家刚过完年就蒸馒头成了笑话,当然,包括其他禁忌的这些年俗流露了对农村妇女的关爱,一年忙碌难得过年几天相对休闲,是为休整消闲以备新年里鼓足干劲谋求更好的生活。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选面,一定要选用腊月初一磨好的细面。泡老面,将老面放入温水泡一晚上,老面变软就好了。和面,将细面放入瓷质面盆中,泡老面的水与老面捏合在一起放入面粉中,加水,一遍遍和起,感觉软硬适中时,双手揉合面团,待面光,盆光,手光时,面就和好了。发面,将面盆加盖放倒暖和的地方,放置五六个小时,面团一点点变大,用手拍打面团发出砰砰的声音,面就发好了。兑苏打,将小苏打放入碗中,用温水化开,一点一点倒入面盆,两只手握拳踹面,待苏打水与面团完全融合。团馒头,将大块面分成若干小块,左手拿、转动面团,右手大鱼际揉,将面儿揉光,底儿捏合,两只手搓一下,馒头的形状就固定了,放在盖板上,盖上棉被,待馒头醒好,就可以上锅了。蒸馒头,锅中放水,笼屉,笼屉上铺笼布,将醒好的馒头放入锅中,中火,开锅之后蒸25分钟,香喷喷的馒头就出锅了,有的馒头还会开花,更美味。点红点,只有过年的馒头才会点红点,一定要趁馒头热的时候,将颜料用水化开,用筷子蘸着点到馒头上,寓意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访谈四:亓某,女,刘家庙村村民,58岁)

平时蒸的馒头以小家庭实用为主,虽然也追求质量但结果却比较随意。年节的馒头,却要承担上供、待客、敬老等等功用,所以要尽力做到“软、圆、整、香、甜”,有时会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过程中一直正常的馒头,在揭开锅准备取出的时候会瞬间萎缩,还原到“死面”的状态并且表面褶皱非常难看,经历此事的家庭主妇会焚香念叨,以为冲撞了某位神灵,祈求下次再别出现;“圆”是说馒头成品的外观形象,圆润高挺的半球状,是比较理想的状态;“整”则是对一笼馒头总体把握的结果考验,因为醒面的程度、剂子的大小、馒头的间距、火候的尺寸、都影响到最终的成效,而互相不黏连外皮完整就是最好的作品;“香”和“甜”,一个嗅觉一个味觉几乎相近,想象鲁中乡村的男人酒后一般不喜主食,而色香味俱不全的馒头自然更会不受欢迎,赏心悦目而且嚼之越来越甜的精致馒头,无疑为主妇打个高分增光不少。一枚小小的馒头,承载和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和意义,也正是因为年节馒头的诸多功能,刘家庙村的家庭主妇们才会竭尽所能、精益求精、互相比对,毕竟,馒头早已成了主妇们聪明贤惠心灵手巧的广告名片。

6.腊八和小年

腊月初八日俗称腊八日。“腊八粥”是各地风俗经由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到本地的新兴年俗,因为刘家庙村传统农作物为冬小麦和玉米,经济作物为大豆,小麦做成面粉烙饼蒸馒头,玉米用于制作鲁中山区特有的煎饼,大豆却用做榨油和制作豆腐,因此刘家庙村在腊八日吃饺子可谓因地循时独具特色。

腊月初八,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躺着,腊八了一年了早晨要吃水饺,意思就是辛苦一年了,今天是腊月初八,要吃顿好的,水饺。腊八的饺子不像初一的饺子一样必须是素馅,腊八的饺子可以是肉馅也可以是素馅,家里富裕了,就可以割肉包肉馅,家里不富裕,也可以包素馅。即便是素馅水饺,对于生产力不发达的四五十年代,白面稀缺,人们辛苦一年能吃上一顿白面水饺也是一顿很幸福的事。水饺的面一定要用细面,用凉水和面,软面饺子硬面汤,所以水饺面一定要和的软,面和好一定要醒上10分钟,这时的面既软又劲道。揪面剂子,是一个技术活,首先要把面团分成若干块,双手揉搓,将面团搓成均匀的长条状,左手握拳状紧握搓好的面,右手握拳状快速揪,两只手大拇指的快速摩擦中形成一个圆圆的面剂子,大拇指也是裁量面剂子大小的唯一工具,这就是揪面剂子的巧妙之处。擀皮,将揪好的面剂子散面,双手转圈揉团,压扁,左手拿面剂子,右手转动擀面杖,一个中间厚边上薄的饺子皮就擀好了。包,皮薄馅大,形状像元宝是对包水饺的基本要求,将活好的馅儿放到皮上,双手拇指和食指同时压紧,一个元宝水饺就包好了。煮水饺,一定要用大锅装满水,待水开翻花之时,将水饺倒入锅中,用笊篱不停推动锅中的水,带动水饺旋转,开锅之时,打入半碗凉水,盖上锅盖,待在次开锅时,掀开锅盖,关小火,煮上几分钟,热腾腾的饺子就出锅了,夹上一个,咬一口,汁水留出来,满口唇齿留香。(访谈五:谷某,女,刘家庙村村民,50岁)

小年即是腊月二十三,鲁中乡村的小年,也是围绕着“灶王爷”展开。灶君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魏晋以后灶神成为天神的耳目负责监察下界,进驻百姓家庭与百姓朝夕相处,监视着民间的一举一动。日常生活中谁家也免不了磕磕碰碰,到了年底人们怕灶神上天告状,于是想办法套近乎,也就是“媚灶”。刘家庙村的灶王神一般供奉在“棚子里”(厨房,与住房独立建设,位于庭院的两侧)的灶台上,腊月二十三,各家均在灶台前的墙上贴崭新的灶王神年画,并且点上红蜡烛,供奉糖瓜、苹果、花生等,并焚香烧纸以求“一家之主”的灶君“上天多多言好事,下界事事保平安”,称为“辞灶”。“腊月二十三灶王老爷上天”,吃糖瓜寓意着把灶王老爷的嘴粘住,不要上天上说坏话。但是辞灶之举,需全家团聚者方行,意为恐将外出家人辞在外边。因此只要小家庭中有人外出未归,或者大家庭里有小家庭外地常年居住,也会刻意讲究,在这一天晚上不能任性,像别人家里人全的一样,放鞭炮“辞行”。过了腊月二十三,便倒计时地开始做迎接过年更加忙碌的准备,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这段时间,俗称为“迎春日”。

灶王神年画

(二)岁末时空净化

1.被褥清洗

腊月十五到腊月二十拆洗被褥。盖了一年的被褥,在春节之前进行拆洗。拆被褥,将被褥展开平铺在床上,从被头开始用锥子将棉线挑出,然后左手压住被褥,右手揪住棉线,使劲一拽,整根棉线完整脱出,待将整床被褥的棉线拽出,就可以将被褥面、里与棉花分开了,一手压住棉花,一手轻轻拽动被褥面、里,这样才可以防止棉花与被褥面、里粘连,拆好的棉花要轻轻的叠放整齐放到一边。清洗被褥面、里,盖了一年的被褥,被头是需要重点清洗的,将肥皂打在被头上,放在搓板上一遍遍揉搓,直至干净为止。缝被子,要用长约10公分的大针,穿上新棉线,先将被褥的四边缝合,再将被褥中间穿引几条棉线,防止棉花跑偏,散开,细致的棉活儿一定要四边叠合整齐,穿引棉线直溜,针脚大小一致。

刘家庙村家家户户的被褥,往往是结婚时候置办的嫁妆,纯棉的被面和被里,棉花也是一定斤两的足量的自产的或者亲戚家种植的棉花,所以在拆洗和缝装也是一针一线尽真情,完全不是现代蚕丝被全自动洗衣机洗净甩干所能比拟的。往往拆洗被褥也是由妯娌或者紧邻帮忙,穿针引线、顺直抚平,即使只是在一旁唠闲嗑,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忘却了劳累,而不经意的监督,也会让相对隐私的物件尽量做到洁净、整齐、细腻。刘家庙村村民在寿终正寝的老人过世后,举行完丧礼仪式,过程中的铭旌、挽联等布料,或者由司仪进行分配,或者将优良中差的各种物件编号,由孝子们进行抽签,铭旌之类的在选材时往往就是按被面尺寸准备,所以抽到“大奖”的子女会毫无忌讳的将老人的“福荫”作为制作被子的主材,其他子女也不会嫌弃笑话,而是由衷地称赞这家子有老人“偏向”,很有福气。

2.打扫房屋

“二十四,打扬尘”,一年之内没有特殊的婚丧嫁娶大事,人们往往以触犯神灵为由头不会进行房屋清扫,送走灶王爷,人们开始“百无禁忌”地清扫、洗涮。扫尘是辞旧迎新的通过仪式,也是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在古代是祭祀前的空间净化仪式),家家户户洒扫庭院,清洗餐具,掸拂扫网,营造窗明几净、舒爽温馨的过年氛围。

住了一年的房子,墙壁、房梁、房角上难免会挂上好多灰尘、蜘蛛网,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大家都会扫房。首先,将屋里能搬出去的东西都要搬到院子里,家具之类的大件,要用塑料布盖好盖严。扫房的工具是一把绑在长竹竿上的笤帚,扫房的人要戴上一顶帽子,然后把一块方形丝巾对折,围在头上。扫房的重点是房角,墙壁,房梁这些容易挂灰的地方,扫完待满屋的灰尘落定,将盖住的塑料布轻轻拿到院子里,抖干净叠起,就可以打扫屋内地上的灰尘了。灰尘打扫干净,将院子里的东西全部搬回屋内摆放整齐,一年一度的扫房行动正式结束。扫房代表着人们对新一年生活的期望,希望新一年的生活干干净净,利利索索。(访谈六:孙某,女,刘家庙村村民,67岁)

忙于劳作的刘家庙村村民,有条件的家庭会时隔几年拿白灰粉刷一下墙壁,更新一下顶棚的白纸或者报纸,而对于条件相对局限的家庭,清扫一下墙角和墙壁的灰尘,将家具以及家具里的物品重新摆放整齐,甚至刻意的将家具更换方位和组合,也会给人豁然开朗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作为新的开始的功能,可能会逊色于乔迁高楼大厦,但在有限的条件下,可谓是将物质的文化功能发挥地淋漓尽致。

3.个人卫生

“剃头”即是“理发”,年底“剃头”的习俗源远流长,有“从头开始”的寓意,表达了对新一年的期待和展望。刘家庙村及周边村落甚至鲁中地区,“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禁忌比较普及,因而在整个正月里即使头发再长也得等到出了正月,特别是在“二月二”这一天“龙抬头”,这一方面体现了对舅舅的尊重,也是顾及母亲的情感。所以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选择在年跟前“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洗澡”过年也是由来已久的传统,洗澡有去除晦气,浑身洁净喜迎新春的寓意。刘家庙村目前经过整体规划改造,不管是单元房还是小二楼小三楼,太阳能和热水器已经普及,年前洗澡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而在数年前,一般选择三五结伴到村东的公共浴室洗澡,方便彼此搓洗,也有比较“出格”的老年夫妇,到公共浴室的单间沐浴,实为互相帮扶照料,但往往却以“老不正经”成为街头巷尾的笑谈。当然,也有简朴的村民觉得公共浴室十块钱的收费过高,选择在阳光好的中午到自家温室大棚,自带暖瓶和澡盆,由妯娌负责警卫放哨,轮流省钱洗澡。

现如今,“年味”虽然渐行变淡日益式微,但是但过年剃头、洗澡,却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和任务,甚至打上了仪式感的烙印。“从头开始”焕然一新,即是美好的祈福和祝愿,也是新春新年的气氛使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个体作为整个年俗文化系统的元素,必是自然而然的融合于节令,融合于整体。同时,剃头和洗澡作为年俗文化的一部分能够坚持和保留,也值得引发功能主义的分析和思考。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