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 不同物种 不同长相
不同于以往肉眼可见的样子
小小的蜗牛在微距摄影的放大下
换发出令人惊异的有趣模样
蜗牛的世界
∨文、图 / 何径
生活在东南亚众岛屿的热带蜗牛,坚螺科,生活在树上,颜色以绿色为主,多为左旋螺。
蜗牛静悄悄地在潮湿僻静的角落爬行,几乎为人所忽略。如果我们走进蜗牛的空间,会发现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这种微小生命在微距摄影的放大下,焕发出奇特的美;在生物专家的典籍里,隐藏着一片属于蜗牛的五光十色的天地。
蜗牛是俗语,并非科学术语。从分类学上来说,蜗牛属于软体动物门,和海里的海螺、湖泊里的田螺一起都属于腹足纲。一般认为腹足纲起源于大海,在演化中适应了淡水,并最终登陆上岸。所以,蜗牛是陆生腹足纲物种的俗称。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蜗牛分化得很厉害。它们分布到世界上的各个地方,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种间生理结构和外观差异很大。目前,已知的蜗牛记述有3万种以上,颜色、外形等都千差万别。
有植被湿度大、有露头岩石的地方,是寻找蜗牛的去处。
中国的烟管蜗牛分布广泛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差异大,蜗牛种类丰富。有一个烟管螺科Clausiliidae,在中国不仅物种数多,而且分布极广,几乎在全国都有分布,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都能找到,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其实,只要在阴湿的墙角等地方,仔细找,一般都能找到它们。中国蜗牛种类丰富程度最高的地区是广西、云南等热带地区,此外,甘肃南部也有十分丰富的蜗牛物种。
在中国丛林里拍摄的蜗牛。
在中国,最常见的蜗牛是灰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Benson,1842)。这种蜗牛在所有省市均有分布,在长江流域则是优势种,随处可见。它的贝壳在国内蜗牛中属于比较大的,壳比较坚固,呈球形,壳表黄褐色。蜗牛处于活跃状态时,对水分要求很高,只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才出来活动,这就是平时见到蜗牛多是在雨后的缘故。当处于干旱的时候,蜗牛就会隐藏起来。
在中国最常见的灰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对于灰巴蜗牛来说,它们已经没有口盖,它们保持水分的办法是吸附在硬的物体上并且用一层膜封堵壳口以此进入休眠状态。撕掉表面的一层膜,可以看到里面还有一层很密实的膜,这层膜对防止水分散失作用应该更大。这时往壳口加一些水,就能唤醒它,同时唤醒一些休眠的蜗牛。根据休眠时间长短等条件,醒来的速度并不一致。蜗牛属于运动能力不强的物种,对水分要求又高,所以,它们一旦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进食。由于在自然条件下可能雨水很快就消失,所以,它们行动是非常迅速的。
这个属的蜗牛只生活在热带丛林中
历史文献中虽然在广东和广西有不少记录,但现在只能在海南一个很小的区域能找到,急需保护。
大部分蜗牛需要两个个体交配,互相交换精子
△普通蜗牛将卵产在潮湿的泥土中,一般2〜4周后小蜗牛就会破土而出。一次可产100个卵。有的蜗牛在极端条件下可以单体繁殖。
在古巴被称为蜗牛糖果古巴是个蜗牛大国,它独特的海岛环境演化出了丰富的蜗牛物种。2008出版的古巴蜗牛专著,书名就叫《古巴,蜗牛的天堂》,在严肃的动物志书中,这种书名是很罕见的。
△古巴蜗牛颜色艳丽,很多蜗牛有着奇特的外形。右下方的两个标本属于同一物种,唇口有缺口的是雄性蜗牛,像这类仅凭壳的外形就能分雌雄的蜗牛并不多。
Polymita是海明蜗牛科Helminthoglyptidae中的一个属,这个属的蜗牛以颜色艳丽并且千变万化而深受全球爱好者的追捧,很多人不使用其科学名而用“古巴糖果”来称呼它们。得益于古巴缓慢的工业化和相对封闭的状况,这些美丽的生物在当地生活得很好。但这些物种分布区域并不广,随着古巴工业化的推进和国门打开,它们的生存会受到一些威胁。好在这些物种目前在国际上的名声已经非常响亮,古巴人应该能给它们足够的保护。
△Polymita是海明蜗牛科Helminthoglyptidae中的一个属,这个属的蜗牛以颜色艳丽并且千变万化而深受全球爱好者的追捧。
美国的彩带蜗牛面临生存危机美国东南的佛罗里达地处热带,物种丰富。彩带蜗牛科Orthalicidae的旋线树蜗牛Liguus fasciatus生活在树上,它们身上的螺旋色带千变万化,不同花型在历史上被命名为不同的物种,取了上千个名字,但现代分类学确认它们为同一个物种。
△彩带蜗牛科Orthalicidae的旋线树蜗牛Liguus fasciatus生活在树上,它们身上的螺旋色带千变万化,不同的花型在历史上被命名为不同的物种。
彩带蜗牛科生活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和古巴、海地等地。它们生活在树上,生存完全依赖于浓密的树林。在密林中,树干上的苔藓为它们提供食物,密密麻麻的树叶为它们躲避天敌提供掩护。几十年来,由于森林被严重砍伐,本科的大部分种类濒于灭绝。由于食物减少,现在采到的标本的尺寸平均要比二战前小三分之一。绝大部分的树蜗牛都已经被禁采。但禁止采集只是保护的最初行动,关键是要保护它们的栖息环境。很多花型只分布在很小的岛上,甚至一个岛上,而岛上的树木并不多,这样的小岛一旦被开发,一个型就会面临灭绝的危险。
在美国树林中拍摄的蜗牛。
彩带蜗牛科生活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和古巴、海地等地。它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浓密的树林。
南美大蜗牛在巴西等南美国家的丛林中,生活着一些个头很大的蜗牛,壳长可达10厘米以上。它们属于南美大蜗牛Megalobulimidae。南美大蜗牛的分类问题一直没有定论。首先,它们是否是南美本地种就有疑问,很多人认为它们是在大航海时代从非洲引入的,也有人认为它们是南美的本地种。认为是本地种的一派把南美大蜗牛单列为一科。南美大蜗牛当地丛林中,人类经常捡食蜗牛蛋,甚至饲养蜗牛取食其蛋。蜗牛蛋大者可如鹌鹑蛋。
蜗牛唾液黏液可以防止昆虫的侵害。
蜗牛腹面有扁平宽大的腹足,行动缓慢,足下分泌黏液,降低摩擦力以帮助行走。
热带岛屿的多彩蜗牛位于南半球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气候湿润,植被茂盛,蜗牛物种特别丰富。这里有许多当地特有物种。坚螺科的一些物种有着美丽优雅的外形和鲜艳的颜色。
△糖果蜗牛(Polymita),古巴(图1、图2)。散斑大蜗牛(Helix aspersa Muller,1774),欧洲(图3)。彩带蜗牛科(Orthalicidae),美国(图4、5、6)。
△节日巴蜗牛(Calocochlia festiva Donovan,1825),菲律宾(图7)。金口巴布亚树蜗牛(Papustyla xanthochila Pfeiffer,1861),巴布亚新几内亚(图8)。翡翠树蜗牛(Papuina pulcherrima,1931),巴布亚新几内亚(图9)。圆口螺科(Pomatiasidae),马达加斯加(图10、11、12)。
△烟管螺科(Clausiliidae),中国(图13、14、15)。蜗牛,甘肃(图16、17、18)。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也是孤立的海岛环境,有许多独特的蜗牛。有一个红蜗牛科Acavidae,个头很大,壳非常结实,这个科里的大部分物种只产在该岛。
东南亚岛屿众多,有许多热带蜗牛。坚螺科Camaenidae的Amphidromus物种生活在树上,颜色以绿色为主。这些物种的特点是左旋螺很多。
在马来西亚树林里拍摄的蜗牛
菲律宾的巴蜗牛科Bradybaenidae非常出名,它们个头大,壳厚,颜色鲜艳,非常吸引人。菲律宾的节日巴蜗牛Calocochlia festiva(Donovan,1825),个头如鸡蛋大小,因颜色喜庆闻名。
热带岛屿普遍可见红色等颜色鲜艳的蜗牛。
最大蜗牛在非洲玛瑙螺科Achatinidae,中文俗名非洲大蜗牛,都是些大型到特大型的蜗牛,最大的玛瑙蜗牛可以长到20厘米(壳长,不包括物种体伸出壳外增加的长度)。此科蜗牛动物对人体没什么危害,有些人甚至把它们当成宠物,当然也有人把它们当成食物。此种动物个体很大,饭量也大,是很厉害的农业害虫。
玛瑙螺科Achatinidae,中文俗名非洲大蜗牛。
欧洲蜗牛养殖最为发达欧洲的蜗牛物种算不上丰富,但蜗牛养殖食用最为发达。著名的法国蜗牛大餐所食用的蜗牛基本上都是养殖的。蜗牛是冷血动物,不需要消耗能量来维持体温,因此,养殖效率很高。中华传统食物中没有蜗牛,但中国人吃海螺、田螺,现在也有越来越多人接受蜗牛作为菜肴了。
在中国丛林里拍摄的姿态各异的蜗牛。
End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3.12月刊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版权作品,未经《文明》杂志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客服邮箱:ylrnewlife2020@163.com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