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龙山
文/向卫华
1996年1月至1998年8月,我曾在断龙山乡政府工作。该乡属于古丈县,历史悠久,元朝时就设田家岗,明朝设田家峒长官司,民国叫田王二保、仁爱乡,解放初期叫田家洞乡,人民公社时叫星龙公社,后叫断龙山公社,1984年改为断龙山乡,现已“鸟枪换大炮”,更名为断龙山镇。
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我多次到过断龙山,每次登上断龙山,站在高高的山顶,摸着头上柔软的白云,望着脚下起伏的山峦,我都会产生一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事隔20年后,在朋友的陪同下,我再次来到断龙山,拾起当年散落在这里的记忆碎片。此时,正值“夏莺千啭弄蔷薇”“阴阴夏木啭黄鹂”的初夏。
“断龙山,离天三尺三,高耸入云戳破天。”在古丈,断龙山与高望界、牛角山齐名,位于古丈县西北部,酉水南岸,白溪河之东,方圆百里,平均海拔700米,最高处牛路坡,海拔1049.4米,为古丈境内第三高峰;其东与本县红石林镇接界,南与本县古阳镇双溪片区相连,西与保靖县阳朝乡比邻,北与永顺县列夕接界。
那天,我们从镇政府所在地——田家洞出发。公路进入细塔村后便沿着千仞绝壁蜿蜒数里,路面仅能行驶中小型车辆,中途又添几个狭拐弯,人坐在车上,山风林涛,远涧水声遥相呼应,无不防恐不测心跳加速,卵子子都吓到肚子里去了。一路上,朋友给我讲起了关于“断龙山”的来历。原来这里叫活龙山,相传南海观音山菩萨驾五彩祥云仙游,见这里山清水秀,景致迷人,便将一颗明珠抛下,却引来了贪婪的金龙和银龙争抢;两龙抢宝未果,困死于此,化为长长的山脉,即活龙山;后来不知哪个朝代的帝王,得知此地乃真龙盘踞之地,风水极好,人才辈出,并将有真龙天子现身;为了防止此地对朝廷造成威胁,便下令派人挖断此地龙脉。可在挖山时,当天挖成的缺口到第二天早晨就填满了,连挖数日,仍然如此。有一天傍晚,挖山的人收工了,其中有一人把烟杆掉了,当他转回工地取烟杆时,突然感到脚下在震动,并听到从地底下传来声音:“不怕千把锄头万把锹,只怕铁钉钉我腰。”此人回到住地,便马上报告工头,随后朝廷下令不再挖活龙山龙脉,而是在活龙山山腰处打洞钉铁钉,一声天崩地裂巨响,挖龙队伍都被葬入万丈深渊,活龙山成了断龙山;霎时,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滔滔不绝,这血水流了九九八十一天;后来,这血水变清,大的一股成了细塔河,小的一股成了吊洞水。我在断龙山乡政府工作时,细塔河和吊洞我都去过好几次,只是那时没长记性,没有将这些古老的传说记录下来。
到了主山脉区域,我们下车,沿着盘山水渠前行。水渠像个“大S”玉带扎在半山腰,上下都是悬崖陡壁,狭窄处人要趴在地上手脚并用才能爬过去,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万丈深渊,说实话,走在水渠上面,心在跳,脚在抖,可又忍不住往峡谷里张望,那种心惊胆战的感觉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悬崖陡壁上长满了手臂粗的青藤、杂树,远远看去就如一道道绿色的瀑布,飞流直下,如果顺着瀑布,“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
我们小心翼翼地在水渠上走着,朋友给我讲起了当地人民三战断龙山的英雄传奇。断龙山脉属石灰岩溶发育地区,地貌错综复杂。千百年来,无论这里的土家族人怎样祈祷求水,但依然是“断龙十年九旱,小旱连着大旱;人背水,牛追人,渴死野兽干死禽”。50多年前,古丈县断龙乡农业社社员,在农业生产大跃进高潮中,在“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精神感召下,提出“向断龙山进军,向吊洞开炮”的口号,800多社员和各公社成建制组织的1000多名民兵,在海拔800米的吊洞山顶安营扎寨,劈开断龙山,引水灌良田。他们群策群力,自力更生,创造了“独脚架测量法”“三点定线法”等方法,决心把吊洞里的清泉引出来为人民服务。冬天,社员们提出“天变心不变,天冷心不冷”,踏冰破雪,艰苦奋战,轻伤不下火线。参战的社员和民兵自己编了一段“水利进行曲”在工地传唱:“不怕冰雪天,我们意志坚,不怕困难大,我们拼命加油干,共产党领导,英雄的胆,不退缩,永向前,炸开那悬崖引水翻大山。”6名土家壮士为此而献身。然而,由于缺乏科学依据,历时两年的轰轰烈烈的工程,被迫下马了。但是历史是不会忘记的,为奖励断龙山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署,为断龙山人民颁发了一张奖状和一座金杯,如今奖状还保存在现红石林镇政府,金杯就下落不明了,不甚遗憾。当年指挥部总指挥、古丈县人武部政委田润章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将断龙山人民劈山引水的英雄事迹写成《英雄大战断龙山》,1958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定价0.7元。当年我父亲在田家洞小学教书时,曾得到一本此书,后来丢失了,现在想来深感遗憾,什么东西当时好像不觉得怎样,可过后才醒悟那是个宝。听了朋友的讲述,我就想,为什么在“毛泽东时代”战天斗地的愚公那么多?原因就在于“愚公移山精神”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支柱! 请铭记先烈们、前辈们所开创的伟业历史,珍惜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吧!
英雄大战断龙山
朋友继续讲述。勇于向大自然挑战的断龙山人民,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奋斗精神,于1964年,更换水源,从白虎洞引水,上万劳力再战断龙山,又因种种原因以失败告终。1984年,在党的扶贫政策下,用40万元的以工代赈资金,奏响了第三次引水奋战之歌。他们从水源白虎洞架起数十公里的引水钢管,解决了断龙山乡政府驻地附近的两三万人的饮水困难。1991年底,当一份断龙山引水报告递到当时的主管副省长的汪啸风面前时,这位对湘西一往情深的省长毫不犹豫地在报告上签了字。第四次大战断龙山的序幕拉开了。在中央扶贫领导小组及省、州、县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的关怀下,以工代赈在资金上优先供给,水电部门在技术上全力以赴,广大人民群众紧密配合,献工献料,4200多名民工不畏死伤艰险,日夜奋战,经过3年多的艰苦卓绝的奋斗,1995年12月24日,古丈县接龙渠接龙通水了!断龙山人改变了千百年来的干旱面貌。朋友的讲述让我回到了当年在断龙山乡政府工作的峥嵘岁月,我曾有幸参加了“接龙渠”的扫尾工程,这是我的一笔人生财富。这种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和精神,至今让都让我感动和自豪。此时,我和朋友吟起了毛主席的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行至“自生桥”处,(此地原为两山脉空隙,山半腰处因其树木藤条缠绕,枯枝落叶铺垫,自然形成了一座两山脉之间往来的桥),清晰可见山脚蜿蜒盘旋的溪谷,两侧悬崖峭壁之上有青翠欲滴的竹子,还有摇曳的野花,三五朵一簇地散开着,阳光下显得那么明媚鲜妍。山涧之中还有雾岚飘漫其中,似云,又似琼楼玉宇中的灵光之气。
朋友建议去“自生桥”附近的一个堡子顶去看看。堡子不大,但是山顶出奇的平整。堡子三面环山,有一古城墙,城墙环山修建。这树草杂生的山林中怎会有城墙呢?据永顺县志记载,此石墙垒于明代。1914年,永顺府派保安团团长向焕然,要把此处石墙改修为有枪眼和有炮台的防御工事,取名断龙山碉堡。当工程修至一半时,向团长骑马来到工地查看工程进度,正中午时分,突然乌云密布,一声霹雳,向团长的坐骑受惊,坠下悬崖。向团长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便收工回府,不再改修石墙。当地流传这样一首民谣:“王村有个向焕然,堡子修在断龙山;田王二保害苦了,堡子还未修圆完。”走近城墙,发现此墙的军事用途虽已荒废了近一个世纪,但是垒砌城墙的石块依然垒放整齐,排列有序。整个墙绵延不足一公里,墙上的枪垛口和炮台依然可见。站在墙上四面望山,视野开阔,山头山脚清晰可见。虽然它昔日光彩不再,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此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看着这些残垣,不禁感叹,这小小的军事要塞跟绵延万里的长城肯定是没法比了,但是它在土家族的历史上却是不可或缺的一段珍贵记忆。这段记忆只在县志中寥寥几笔带过,当地的人们对此却有无穷的回忆。堡子在群山的怀抱中,像是这个小天地的中心点。驻足于此,周身如水墨浸染的世界,欢畅清新。还有那些开在悬崖上的野百合十分惹人喜爱,灰色一片的岩石上突现一片明艳的橘黄,你都不得不去多看几眼。这娇媚的花儿,生性倔强,不仅选择根植在这人烟稀少的山间,还开在悬崖之上,让人肃然起敬。如若细心聆听,茂密树林里还会不时响起牛铃铛的脆响,不时飘来一阵放牛孩子们的欢笑,这些声音像一阵阵浪花,从远处一圈一圈地荡漾到堡子这儿来。
我们爬到山顶,看远远近近的山,高高矮矮的坡,像一个个卧着的女人,凹凸有致,线条优美,令人陶醉;而那散落在田间的农家,炊烟袅袅,美不胜收。四周是一大片稻田,栽满了油菜,此时正是油菜花开的季节,放眼望去,简直是油菜花的海洋。油菜花怒放着,那淡黄色的花海让我感受到生命力的旺盛。
断龙山是一块英雄土地,这里有个叫泽土库的村寨,是古丈县人民反土地陈报策源地。1944年7月,古丈县政府成立土地陈报处,丈量田土,征收田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丈量员在西南乡、仁爱乡受阻,从而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以向天锡(后改名向爱国)、田祖文(还改名田爱民)、向竹贤、李明洲等“郭亮县田王乡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原班人马为首的土家农民反土地陈报运动。参加这场斗争的农民达1500多人,拥有730多枝枪。9月21日,他们分别从杨家河、业者湖出发,会师泽土库,召开全体会议,宣布起义领导成员;当夜,这个小山寨七八十家人的楼上、火床上、壁脚和牛栏、猪栏上头,都扎满了人,人吼马叫,乱了一夜。第二天,起义大军分成6个大队,浩浩荡荡经梳头溪、翁草、河蓬、草塘、清水坪、莲花池等地,于25日直逼李家洞。国民党古丈县自卫团副司令张平纠集的400多人在枫香塘狙击失利,退至干田坳,向县长陈立谟告急。在驻永顺王村和潜阮乌宿的国民党独立团的配合下,参加斗争的农民有700多人被屠杀,尸横遍野,还捉去押了250多人,其中一次就被杀害80多人,有100多人被顶作壮丁,仅有50多人用钱赎了出来。我们在村人的引领下,找到了当年起义指挥部旧址,这是一栋三间瓦房,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已经摇摇欲坠了。站在阶沿上,望着四周的山峦,我听到了当年的鼓角声鸣,看到了当年的红旗猎猎。我想,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割断了历史,我们真的就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又要到哪里去了!
山因脊而雄,屋因粱而固,人因魂而强。这里还是“扶贫司令”——彭楚政将军的家乡。1943年10月18日,彭楚政出生在这里,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警察部队,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6月任吉首军分区副司令员,1984年任湘西自治州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指挥长,1988年任吉首军分区司令员,1998年7月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1998年9月晋升为少将军衔,是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因此,断龙山又叫“将军山”。彭楚政将军任湘西自治州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指挥长期间,以雷锋为榜样,把“为党树碑,为民造福”作为人生追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完成了湘西脱贫史上的四大壮举———建房、引水、建校、扶贫开发,使7万乡亲告别了“山顶洞”生活,解决了31万人的饮水困难,建希望学习230所、让5.3万名儿童走进了学堂,帮助20万少数民族同胞脱了贫……这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拥政爱民模范”,199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成为家喻户晓的“扶贫司令”。现任湘西州国土资源局局局长的高文化在古丈任县长时,写过一首《古丈颂歌》歌词,经时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李德富作词,风靡古丈,歌中唱道:“歌唱家、将军汉、世界冠军、英雄模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开拓新希望。”这里的“将军汉”和“英雄模范”指的就是彭楚政(还有一名将军汉为原湖南武警总队长张显柏将军)。
在村寨里漫步,山风送来丝丝缕缕的芳香,让人心迷眼醉。我想,有缘在断龙山乡政府工作,此次再次随缘到此,是山林与我的一种缘分。生活就是一些经历的集合。有一天,我们挑拣了一些,便把这些都写下来,叫做历史。真正的历史,可能还不在书中,而在跟历史有关的人们的记忆里。或许,是一段故事,或许演化成一个传说,后来变成了一种图腾,再后来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感谢的是,走走停停,探寻未知,我们在慢慢地发现它们;高兴的是,写写画画,留住美好,会有更多的人再来品读。
作者简介
向卫华,男,1967年11月出生。现在湖南省古丈县委组织部任职,古丈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神州文艺》“签约作家”。2004年开始文学创作,创作近300万字的文学作品,主编《古丈县地名志》《古丈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等书,总纂第二轮《古丈县志》,出版《古丈史话》《古丈记忆》等书。
本文来自“今日作家”微信公众号。今日作家微信公众号ID:jinrizuojia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