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解析大全:亦人亦景与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人气:183 ℃/2024-11-01 17:43:23

【通行本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通行本直译】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详解】

42-1

【通行本】,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阴而阳,气以为

【帛书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气以为和

(1):虚空的状态,就是无,可以理解为0。 (2):混沌的状态,就是有,指精气、元气。 (3):阴和阳。 (3):阴、阳,再加上阴阳互动交和。 (4):依靠、依据。 (5):迎接、呼应。 (6):指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互相交合。 (7):合理调和。

(8):通“冲”。

【此句详解】道先是从无到有生出一,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依靠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形成新的和谐体。

【启示1】如果从气的角度看,“一”就是元气,“二”就是阴阳二气,“三”就是“冲气”、“和气”。

【启示2】东方人是“生”的思想;西方人是“分”的思想。

【启示3】道就是无(易)。一就是气(太极)。二是阴阳(两仪)。三是合(和)。

【启示4】周太史史伯:和时生物,同则不继。意为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

42-2

【通行本】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帛书本】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此句与前文在文义上不相连,很多人怀疑是错简(竹简本未见)

(1):指世间万事万物。

【此句详解】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榖”,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

【启示1】真正的领导者要尽量放低自己,要承受国家的不祥,这些危险、不幸、你要一肩承担,这样你才能为你的国民负责。

【启示2】“损”的是自己的名誉、地位等等;“益”的对象是谁?“益”是老百姓、是众生。

【启示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可以和第三十九章互相参看,说明统治者要自谦,要柔弱,不可强悍。

42-3

【通行本】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帛书本】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此句与前文在文义上不相连,很多人怀疑是错简(竹简本未见)

(1)强梁:又粗又直的原木,引申为强悍。 (2):教导。 (3):即首要、最重要的一条。

【此句详解】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悍的人经常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宗旨中的第一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章重点讲“道”作用天下的过程。并借此阐述了“道”行天下其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

【心得1】

如何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1、关于“道生一”

这部分内容我们在第三十九章详细阐述了“道生一”的过程。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前文《亦人亦景与《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贱为贵本》

在这里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1)“道”本身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早于宇宙诞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2)“道”通过作用于宇宙,显示“道”的存在。

——作用于宇宙的形成(混沌世界,即宇宙的初始),这种混沌的本源就是“一”。

(3)“道”推动宇宙的演变和发展。

——作用于宇宙的发展(宇宙大爆炸),并掌控宇宙一切运行的规律。

所以说,宇宙之初那种混沌的状态就是“一”

——彼时还不分阴阳,如果用“气”来表示,那“一”就是“元气”

正如第十四章对“道”的描述:“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2、关于“一生二”

时机一到,演变必然发生。

混沌的状态逐渐分为两类:阴和阳。

——如果用“气”来表示,那就是“阴气”和“阳气”

宇宙之间的各类物质也逐渐按阴阳进行分类组合。

(1)我们常常说“天为阳,地为阴”,即太阳是阳,地球是阴,地球围绕太阳运转。

(2)而太阳又围绕银河系在运转,此时太阳是阴,银河系是阳。

(3)而银河系又围绕本星系群在运转,此时银河系是阴,本星系群是阳……

可见,

阴阳的组合一直存在,但阳的也可能是阴,阴的也可能是阳

3、关于“二生三”

刚才说了,二就是阴和阳。那“二生三”的“三”,是生出“三个”还是“二”以外出现个“三”呢?

有人说“三”是指“天、地、人”,还有人说“三”是指“过去、现在、未来”。

初看都有道理,但联系上下文来看,“三”,应该是指原先的“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

什么变化?

应该是:阴和阳的作用,即“阴阳中和”的过程。

上段说了,自然界都是有阴有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在相互作用后,就会调和,就会交流,就会变化。这种产化叫做“和”、“冲”。

——如果用“气”来表示,“三”就是“冲气”、“和气”

(“冲”在古代写作“沖”,《说文解字》里的“沖,涌滛也”,就是指阴阳二气的互相运动,互相交合。)

4、关于“三生万物”

这就好理解了。

无形的“道”生成混沌的“一”,“一”逐渐分为“阴和阳”,而“阴和阳”又不断发生互动、产生变化,最终逐渐生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世间万物。

如果用气来表示的话,就是“道”生成了浑然一体的元气,元气不能直接产生万物,于是逐渐分为阴气和阳气,而在阴气和阳气的不断交互下,最终产生的天下万物

关于这一点,不仅在人类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自然界也同样适用。

我们就以水的形成和变化为例好了。

——水遇热变成水蒸汽,水蒸汽在空中遇冷,又变成了云,最终形成了雨。

——其中,水变化的过程就是冷热气(阴阳二气)交互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二、冲气以为和

紧接着,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即: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这也是《周经》中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其中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1、”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既需要阴又需要阳,因为“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

——你看太极图就是如此,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说到这里,顺便广被误传的邻国国旗——号称集八卦、太极于一体的韩国国旗。

早期的朝鲜王国中,并没有什么正规的国旗,不过因为他们是大清的附属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也会使用一些涵盖中国特色的国旗,例如太极七星旗和太极二卦旗,都是一些三角形的小旗,在这个时期,朝鲜各种官衙的大门上,几乎都刻画着中国的太极图案。

1882年5月,由于清王朝没落,在朝鲜半岛附近的美国斯瓦塔拉号军舰上,朝鲜代表正在与美国代表签订《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由于没有国旗,无法签约。所以美国代表就建议朝鲜绘制一面国旗,也有人建议直接拿中国的龙旗,来作为签约旗帜,这个龙旗也有深意,龙旗大概起源于殷商时期,一般天子在会见诸侯,或者是册封同姓亲族时,就会悬挂这个龙旗,所以作为清朝附属国的朝鲜,正好可以使用这面龙旗。

不过因为当时的朝鲜,有意脱离清政府的控制,所以迟迟没有给出回复,就这样一直到临近签约时;临近签约时,在美国代表薛斐尔的要求下,朝方人员直接在美国的军舰上,临时赶制了一面国旗,这面国旗,就是后来无卦太极旗,其上没有任何卦象,只有一副太极图案,太极图案中的两条阴阳鱼,分别用红色和蓝色来表示,大家注意一下,此时的阴阳鱼中就没有鱼眼,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将其称为是太极图,说实话,有点像百事可乐的logo。

此时在场面上,朝鲜仍是清政府的附属国。这个无卦太极旗报清政府驻朝代表马建忠审批时,马建忠指出应该在边上加上四个龙爪,以示为大清的附属国(大清的国旗有五个龙爪,意为天子;四个龙爪意为臣子)。然而,急于脱离大清统治的朝鲜并未采纳此建议。随后,马建忠又提了个备用方案,即:不用四个龙爪,而改用八卦放在太极的四周。

不过可惜的是,朝鲜并没有全部接受马建忠的建议,而是在周边添加了八卦,其中太极仍然沿用青红两色(但中间并没有阴阳鱼眼),这个也就是后来的八卦太极图,这个怎么说呢?就好比是一个没有驾照的人借了你的车,不知道怎么开,又不让你教。

既然当时的国旗上有八卦标记,那为什么又变成了今天的四卦呢?事情是这样的;在朝美条约签订的两个月后,朝鲜又爆发了一场反日的壬午兵变,先是出现了士兵起义,而后又有大量汉城市民,加入了起义队伍,这些起义者攻入了朝鲜王宫,直接推翻了闵妃集团的统治,因为是反日起义,所以日本也介入了这场争斗,并且强迫朝鲜签订了《济物浦条约》,要求朝鲜派使臣去日本谢罪。1882年9月22日,朝鲜使臣朴泳孝,乘坐日本的“明治丸”号轮船赶赴日本,在甲板上,碰到了英国驻朝领事阿须敦。由于此时日英交好,为了能从侧面了解日方的喜好,顺利完成和谈,于是朴泳孝向阿须敦请教了国旗式样一事。

英国人表示:你这个国旗图案很特别,也很漂亮,但是我们看不懂,而且你这个图案太复杂,别的国家在仿制的时候容易出错,所以依我看,不如砍掉其中四个卦象,这样简单又显得美观。于是呢,朴泳孝就以青红两色的太极图案,结合乾、坤、坎、离四个卦象,以此确立了太极旗的样式,到了1883年,朝鲜王朝正式决定以太极旗为国旗。

多说几句吧:

太极分两仪,最重要的就是阴阳相合,也就是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阴阳鱼(白鱼中的黑点和黑鱼中的白点),它们相互交融,这才变成了一副和谐的图案,所以如果没有鱼眼,阴阳就无法交合,只能相互割裂。当然割裂也没什么,最主要的就是红蓝色相对,指的就是水火不容,所以韩国国旗这不能算是太极图案。

再看卦象,其中的乾卦与坤卦相对,乾代表天,坤代表地,这两个卦象之间是对冲的关系,不能搭配在一起,用到旗帜上,就难免有些冲突。另外的坎卦和离卦,分别代表的是水和火,也有着强烈的对冲关系,水火不容,就代表着争斗和征伐,如果将其上的主卦与副卦相互叠加,就会形成一个叫做“天地否”的卦象,其中的这个否,象征着闭塞不通、阴阳不交,是不太和谐的预兆。

所以,看看现在的韩国实情,唉,苦了百姓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心得2】

如何理解:“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一、王公以为称:孤、寡、不谷

上段主要讲宇宙万物生成之道,下段开始讲君主统治之道。

所以,老子就举例说,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这些称呼,但是帝王和公侯却喜欢用这些字眼来称呼自己,为什么?

就是一种“阴阳平衡”,是一种“阴而向阳”的表现。

这就好比是以前人们喜欢给孩子取名字为“狗蛋”、“二狗子”,看似是看轻孩子,实则是希望孩子好好活着、健康成长。

这部分内容可以和第三十九章互相参看,说明统治者要自谦,要柔弱,不要太过彰显自己

当然,作为企业领导者更该好好去体悟。

那些出事的领导、官员们应该大多不懂这个道理,结果引起了基层员工的不满,最终才导致下台、走人。

二、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这句告诉人们:

得到的不一定是好事,失去的不一定是坏事;

好事不一定好事,坏事不一定是坏事;

正所谓是“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可惜一般人只知道利就是利,弊就是弊,而只有少数大智慧的人才懂得这个道理。

孔子在读《易经》时,读到《损》卦和《益》卦时,经常叹息道:“懂得益和损之间的关系的人,应该属于行王道的君王。”

所以说,我们要想做个聪明智慧有福气的人,也需要领悟“损和益”的关系——满招损,谦受益;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曾国藩家书》中更是称之为“盈虚之理”,他说:求缺惜福,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最佳人生境界。

所以,

我们在顺境时,得意时,要谦虚低调,保持头脑清醒,切勿鲁莽行事;我们在逆境时,失意时,不要灰心泄气,更要积极进取,待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三、强梁者不得其死

这句话,虽是对上文的总结,但老子说得很严肃。

老子先是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别人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说明接下来说的是句古训。

老子最后又说:“吾将以为教父。”

我将把这句话作为第一条、最重要的一条准则。“父”,指首条、第一条的意思。

“强梁者不得其死”,

其实是老子在告诫君王(领导者):过于强悍的人不得善终。这仍是阐述损益转化的道理

【知识补充】

1、人体的阴阳:

先说一下前句的“负阴而抱阳”,很多人解释为:背负着阴,而怀抱着阳。这是不对的。

“负”的意思是依据、依靠。“抱”的意思是拥抱、迎接。

我们都知道自然界母性(为阴)才能生育万物,所以我们是依据阴,来迎接阳。

做什么?

“冲气以为和”,说白了就是阴阳交合,从而产生新的物质、生命、变化。

那人体也分阴阳吗?

人体外面是阳,人体里面是阴。阳气在外抵御入侵,阴气在内滋养身体一个道理。

而人的身体也分阴阳面,后背属阳,经络里面阳经走到后背。肚子腹面,属阴,我们阴经走在前边。

同样的,里面的五脏六腑也能分出阴阳。总的来讲,五脏(心肝脾肺肾)属于阴,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属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2、知识和见识

这一点也要讲一下。

平时我们总说,知识越多人的层次越高越富有,其实是不对的。

一个人光有知识没有见识、常识,是很可怜的。

见识、常识就是有分有合,分分合合,是阴阳和谐的。

而知识多半是割裂的,片断的,阴阳不和的。

【结尾】

第四十二章的核心是什么?

1、介绍了“道”创生天下的过程,并指出其中的核心是“道冲”。

2、阐述守住柔弱、守住低下,才能守住高贵、守住成功的道理。

3、在“道”的作用下任何事物都处于循环往复的变化中,只有顺应变化规律才能顺势而为。

下一篇,接着分享《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指正、互动

国学是中华民族灿烂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武器。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赞、评论,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收藏,方便查找。

如您对全本《道德经》有兴趣,请点主页查看合集更多章节内容。

同时,欢迎大家随时转发给周围有需要的朋友。

感谢您的阅读!!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