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五首教学反思范文

人气:425 ℃/2022-11-28 07:51:15

词五首教学反思范文,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

1、词五首教学反思首先可以描写词五首这一节课的整体教学效果。2、其次可以描写词五首这一节课的教学思路。3、最后可以描写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以及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词五首教学反思范文一

在往日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上,教学模式单一、死板,学生只是机械的翻译,辛苦地背诵,缺乏与诗人、诗情的共鸣,无法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经过这次培训,我有了新的认识,因此,上周在上《词五首》时做了一些新的设计,希望有所突破。

一、重组阅读,展开比较阅读。

将五首词作重新安排,按婉约派和豪放派分成两部分教学。同时为了避免多篇教学和比较阅读容易变得零碎混乱的问题,我做了一些引导,比如,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比较;三首爱国词的朗读处理;三位爱国者形象的体会,这样让学生既有明确的方向,又能自由发挥。

二、以读带品。

诗词教学切忌只究词句而忽略诵读。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的大声自由朗读,想象画面朗读,教师的动情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以读带品,尽可能让学生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境。不过很多学生在朗读时虽有感情,但处理方式稍显单一,且个人诵读时还比较害羞,放不开。

词五首教学反思范文二

1、在词的教学中,要充分营造诗体环境,避免唯主题论,应着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继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继续支持学生讨论与探究。

2、问难解答环节,课前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已大致掌握了学生知识性的错误,通过这一环节,在课堂上及时给于纠正,大大加快了教学进程。佳句赏析环节,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诗句进行赏析,使学生能独立地、有个人见解地理解词的含义,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无形中教给了学生赏析古诗词的不同角度和方法。

3、课容量安排太大,课堂各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不科学、不精确,导致授课时间紧张,拖堂严重。由于主、客观双方面原因,没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课堂的科技含量不高。今后在教学中应再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词五首教学反思范文三

教学这一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比较、赏析《武陵春》与《望江南》;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比较、赏析《江城子》、《渔家傲》和《破阵子》;改写练习,深入理解,提高表达能力。

目前我与学生一起学习了两课时,预定的任务已完成,学生表现得还不够踊跃。

第一课时学生的课堂表现比较好,对于文本的解读比较深刻,尤其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较之开学初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许朗读教学可以成为我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的突破口)。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读——品;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理解。提示:谁+干什么(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 2、根据你对词的品读、理解,你认为这两首词中的哪一个女子的愁更深重些?为什么?

起初学生很沉默,于是我将原定教学设计的第一步的“读”改为了“听”:我播放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三首词《如梦令》(学生七年级学过)、《武陵春》、《醉花阴》(九年级上册附录:课外古诗词)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在听时注意朗读者是怎么读出感情的,简而言之就是注意语速、语调、语气、停顿。听完第一遍后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反应并不热烈,于是我对李清照的三个创作阶段及作品作了大致的介绍,分析了这三首词中蕴含的不同感情,并要求学生在听第二遍时不仅要注意朗读者是怎么处理语速、语调、语气、停顿的,而且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听第二遍时学生明显更认真了,有的还拿出笔在书上圈点着,批注着。接着,我进行第二步:读。我先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朗读《望江南》和《武陵春》,并根据语速、语调、语气、停顿四项互相评分。然后,我采取了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示范读、评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这一读,课堂的气氛明显热烈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接下来的第三步“品”,学生终于“动”了起来,虽然愿意举手发言的学生并不多,可是愿意在小组内交流的学生明显多了,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更为难得的是学生在比较阅读这两首词时,对于主人公的动作品析得比较准确。如:“倚”——有的说等的时间长,很累;有的说不仅是身体累,更重要 是心累了,因为很失望。“倦梳头”——连梳妆打扮都没有心思了,所以说很愁。“欲语泪先流”——还没说就先哭了,表明她心里都是不高兴的事,一天到晚都想着这些愁事,所以情不自禁。我因势利导:“表达人物的感情,动作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家刚才的分析准确而全面,我非常佩服你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我想请大家再想一想,表达感情除了可以通过动作以外,还可以通过什么?”学生反应很快:“心理活动。”“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大家对于阅读知识掌握得很全面,这表示大家以前的语文学习很认真。我相信有了这份认真,我们没有做不到的。下面请大家从刚才这些方面再去体会主人公的感情,比较谁更愁一些。”接下来学生就从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和环境的描写分析了人物的感情,最后一致得出结论:“李清照的愁更深重一些。”这个时候,我觉得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熏陶了:“是的,同样身为女子,李清照不仅愁自身命运的多舛,她更愁家乡的沦陷,国家的灭亡,百姓的疾苦,所以她的愁很重,重得超越了时空,千古流传。所以说,只看到自身悲苦的人让人同情,而能够推己及人,胸怀国家与百姓人让人敬佩。”最后,全班同学再一次齐读了这两首词,学生读得荡气回肠,尤其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得低回婉转,余音袅袅。

第二课时,我也采用比较赏读的方式同学生一起学习了《渔家傲》和《破阵子》。这一节课上,学生又归于先前比较沉闷的状态。我想原因有三:第一,我心太急了,又想保证教学进度,又希望学生自主、探究,要求太高了,使学生步子迈得太大了,一时达不到要求,产生了学习的失败感;第二,我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不够具体,只给了他们方向,但没有告诉他们具体路线,他们摸着石头过河,自然费时费力;第三,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抄”的教学模式,暂时还不不知道怎么去自主探究。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五首教学反思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学解读

一、内容概述

《饮酒》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峦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底气和厌恶,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悠闲自得的情趣。《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满着凄苦哀思。此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深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体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采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一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录用,以小见大。《渔家傲》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诗写梦中海天溟朦的景象及与天地的对答,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到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巧妙地设想倾诉,引中寄托情思。全词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地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二、选文特点

本课所选的五首诗歌,诗体形式多样,各具特点。有一首古体诗,三首近体诗,一首绝句,一首词,其节奏、韵律各有特点。五首诗创作的时间晋、唐、宋都具有特殊的创作背景。《饮酒》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12年,即公元417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唐玄宗天宝14年11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春望》是唐肃宗至德二年春杜甫身处沦陷区,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雁门太守行》是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赤壁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渔家傲》是李清照南渡之后所作。公元1130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经风涛之险。此诗中写到了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地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五首诗歌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饮酒》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春望》展示出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雁门太守行》表现了诗人对疆场战士浴血奋战的热情赞颂,《赤壁》抒发了诗人对空有才华无从施展的无奈感慨,《渔家傲》饱含了诗人对沉闷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境界的热切向往。

三、单元定位

本文安排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说,都与人的品格、意志、情趣、情怀、抱负有关。五首诗歌诗体形式多样,各具特点,可指导学生全面了解。创作时代久远,具有丰厚的社会生活,可指导学生用知人论事的方法诵读诗歌,理解诗人寄予的思想感情,进而了解当时时代状况。

四、学习目标

如前文所述,本文五首诗歌虽创作背景不同,但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几种不同诗歌形式让学生领略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到诗词的韵律之美。这些独特之处蕴含着极大的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本文的学习目标也由此产生和确定。

1.梳理古体诗歌题材分类,整体了解古诗题材知识。本课所选的五首诗歌有两首古体诗、两首近体诗,一首词,节奏韵律各有特点,应当在反复诵读中细细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理解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学会知人论事读古诗的方法。诗歌是一种抒情文体,诗歌阅读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情感可以从诗歌内部,即题材内容、意象选择、遣词造句、手法运用等着手,也可以从诗歌外部,即从诗人的身世、思想倾向和诗歌的具体创作背景等着手。

3.品味诗歌语言,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诗歌的抒情往往贵含蓄而忌直录,

都会借助一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因此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五、学习方法

恰当分类,举一反三,比较阅读,彰显特点是学习本课的总体学习策略。诗歌在教学时不要重背诵轻理解,要通过分类拓宽学生对诗歌形式的认识,从老师讲师、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利用学诗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五首题材、情感均不相同的诗词是极好的阅读比较材料,学生在比较中既能明确其不同的韵律,也能感受到诗歌不同的风格。

六、学习过程

结合本课的文本特点、学习目标、课型特点等,本文的学习过程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学生自主分类,激发学习兴趣。诗词五首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如何分类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情,成为了老师们首要的任务。八年级学生对诗词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结合自己对古诗题材的了解自行分类,并说明理由是学生初步认识到中国古诗丰富多样的特点,教师对于学生的分类适时引导,从而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以此作为诗词学习的基础,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

2.重点学习《春望》,初识“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培根说:“舞蹈是有节拍的步调,就像诗歌是有韵律的文体一样。”因此,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并提示诵读的要求,提示方法技巧,自由朗读,同桌朗读,老师泛读,男女生分开读,多种形式的朗读贯穿整个诗词学习。在学习《春望》时,教师引导学生先找描写的景象,再有景象联系画面,让学生品味画面,感受到诗歌抒情表意贵,含蓄而既直入的艺术特点。教师适时让学生介绍杜甫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解读关键诗句及诗歌主旨。教师要点明知人论事是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本环节由于《春望》字面意思学生容易读懂,对杜甫又较为了解,因此将该诗作为了解知人论事古诗学习的范例,符合学生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3.利用“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学习《雁门太守行》《赤壁》。学到的知识不能经过自己的思维整合,不能经过归纳,总结、引申、迁沿等种种方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的有机链接,就不能称之为自己的东西,因此,在学习《雁门太守行》《赤壁》时,教师始终围绕“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分别采用先自学在全班交流和先小组讨论,在全班展示两种不同的形式来理解诗歌含义,品味诗歌内涵。本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词理解联合起来,由浅入深地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4.辨析《饮酒》《渔家傲》的诗体特点,理解诗歌内涵。这两首诗词从体裁上均与之前的三首古诗不同,教师不要首先对诗歌体裁进行回顾,而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探究发现并进行归纳。在对比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古体诗和词的特点,也对诗歌学习充满了兴趣。朗读依然是古诗词的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在读中感悟诗词的内涵美。由于两首诗都具有难度,因此在咀嚼诗词之前,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含义,并采用学生逐句翻译的形式落实对诗词的整体把握。《饮酒》教师围绕两个主问题: “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全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抓关键语句,结合知人论事的方法学习。《渔家傲》是学生初中阶段遇到的第一首词,因此要作为本环节的重点的内容。对词的理解,老师通过开放式提问,让学生分享阅读感悟,大胆质疑,深深碰撞,老师引导,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对于“知人论世”的作者介绍,不再是作者和创作景的罗列,而是通过李清照的诗句窥得创作背景、作者特点,从而丰富教学形式。

七、总结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评价,梳理本课所得。

1.进行了古体诗歌体裁分类,整体了解古诗体裁知识。

2.体会到不同体裁诗歌不同韵律特点。

3.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学会诗人论事读古诗的方法。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