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澳洲都遭遇过或明或暗的“种族歧视”,一般我们会认为这是不同的文化属性造成的矛盾冲突。但是人们可能不知道,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澳洲人,也会因为自己亚裔的外表而遭受质疑。
C是一个澳洲华裔,祖籍福建,父母都是马来西亚华人,很早就通过移民来到了澳洲定居。她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澳洲人,完全不会讲中文,除了皮肤外表是黄种人,思维观念、文化语言早已全盘西化,也就是我们偶尔开玩笑所说的外黄内白的 香蕉人 。
C向我讲道: 那是我还在很小的时候,大概七八岁。我正在路边走着,有一辆车突然就开到我面前,车里的人对着我大叫 滚出澳洲,滚回自己国家去! 我当时很不解,我能去哪儿啊?澳洲不就是我的国家吗!
如果说第一代华人移民在文化、语言、思维、举止方面都与西方不尽相同,他们会受到的歧视还算事出有因。那么这个生于澳洲长于澳洲的女孩儿的遭遇则让我更为惊讶:除了一张亚裔面孔,她与本地白人全然一样,原来只因为容貌也难逃被疏离的命运?
C继续讲她的经历: 有一次在电车上和一个白人老奶奶聊天,然后她夸我的英语说得和本地人一样好 可她本身就是本地人,英语原本就是她的母语。所以C无奈地得出一个结论:澳洲的白人似乎总是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看到亚洲人就默认他们说不好英语。
很多中国人乃至亚裔都曾经在澳洲有过被人当面质问 Can you understand English? ,这种问题听到耳朵里常常让人觉得带有十足的羞辱性和攻击性。
暂且不论这是否算种族歧视,至少这足以说明澳洲本地人对亚洲人建立认同感的时间要比对其他白人的时间长。人天生都是更易于接受同类而排斥异类的,当本地人无法在短时间内扫描你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从而判定你是否是他们的同类时,面孔的不同就成了最为直接的分辨方式了。在不少本地白人的心里,只要是亚洲面孔就会被界定为外来人口,因而华人要融入本地文化圈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像C这样的澳籍华裔女生,或许还可以通过与本地人的更多交流,以及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认同感,最终抵消掉不同外表所带来的疏离感。而作为由内到外都带有异域风情的留学生、新移民或来澳工作人士,我们的心里则要时时悬着一种无法消除的作为外来人士的谨慎和不安。一旦这种敏感的情绪被当地人的某些不恰当言行所激化,种族矛盾也就随之产生。
事实上,澳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移民国家,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的移民主要群体是欧美白人。1901年起澳洲曾一度推行臭名昭著的 白澳 政策,公然歧视原住民和其他种族,这个政策直到1973年才被正式废除。大规模的亚洲移民则是在20世纪之后才形成的,近几十年,随着亚洲和大洋洲的经济教育往来增多,亚洲新移民人数更是以几何速度增长,逐渐动摇了白人在澳洲的绝对地位,这个现象触动了澳洲发展历史遗留在当地白人思维观念中的优越感,歧视行为由此而来。
澳洲最早的华人移民一般要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淘金热,很多澳洲华裔其实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好几代,甚至比许多白人新移民的历史还要早。澳洲白人与澳洲亚裔无非是一个先来后到的关系,都是所谓的 移民 ,真正的所谓 本地人 ,其实是在澳洲已经生活了几万年的土著。既然如此,谁有资格来界定何谓 外来人口 ?谁又能命令谁回 自己国家 呢?严格说起来,最有资格的反而是曾遭歧视的土著人,这倒颇有些讽刺。
C是一个澳洲华裔,祖籍福建,父母都是马来西亚华人,很早就通过移民来到了澳洲定居。她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澳洲人,完全不会讲中文,除了皮肤外表是黄种人,思维观念、文化语言早已全盘西化,也就是我们偶尔开玩笑所说的外黄内白的 香蕉人 。
C向我讲道: 那是我还在很小的时候,大概七八岁。我正在路边走着,有一辆车突然就开到我面前,车里的人对着我大叫 滚出澳洲,滚回自己国家去! 我当时很不解,我能去哪儿啊?澳洲不就是我的国家吗!
如果说第一代华人移民在文化、语言、思维、举止方面都与西方不尽相同,他们会受到的歧视还算事出有因。那么这个生于澳洲长于澳洲的女孩儿的遭遇则让我更为惊讶:除了一张亚裔面孔,她与本地白人全然一样,原来只因为容貌也难逃被疏离的命运?
C继续讲她的经历: 有一次在电车上和一个白人老奶奶聊天,然后她夸我的英语说得和本地人一样好 可她本身就是本地人,英语原本就是她的母语。所以C无奈地得出一个结论:澳洲的白人似乎总是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看到亚洲人就默认他们说不好英语。
很多中国人乃至亚裔都曾经在澳洲有过被人当面质问 Can you understand English? ,这种问题听到耳朵里常常让人觉得带有十足的羞辱性和攻击性。
暂且不论这是否算种族歧视,至少这足以说明澳洲本地人对亚洲人建立认同感的时间要比对其他白人的时间长。人天生都是更易于接受同类而排斥异类的,当本地人无法在短时间内扫描你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从而判定你是否是他们的同类时,面孔的不同就成了最为直接的分辨方式了。在不少本地白人的心里,只要是亚洲面孔就会被界定为外来人口,因而华人要融入本地文化圈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像C这样的澳籍华裔女生,或许还可以通过与本地人的更多交流,以及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认同感,最终抵消掉不同外表所带来的疏离感。而作为由内到外都带有异域风情的留学生、新移民或来澳工作人士,我们的心里则要时时悬着一种无法消除的作为外来人士的谨慎和不安。一旦这种敏感的情绪被当地人的某些不恰当言行所激化,种族矛盾也就随之产生。
事实上,澳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移民国家,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的移民主要群体是欧美白人。1901年起澳洲曾一度推行臭名昭著的 白澳 政策,公然歧视原住民和其他种族,这个政策直到1973年才被正式废除。大规模的亚洲移民则是在20世纪之后才形成的,近几十年,随着亚洲和大洋洲的经济教育往来增多,亚洲新移民人数更是以几何速度增长,逐渐动摇了白人在澳洲的绝对地位,这个现象触动了澳洲发展历史遗留在当地白人思维观念中的优越感,歧视行为由此而来。
澳洲最早的华人移民一般要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淘金热,很多澳洲华裔其实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好几代,甚至比许多白人新移民的历史还要早。澳洲白人与澳洲亚裔无非是一个先来后到的关系,都是所谓的 移民 ,真正的所谓 本地人 ,其实是在澳洲已经生活了几万年的土著。既然如此,谁有资格来界定何谓 外来人口 ?谁又能命令谁回 自己国家 呢?严格说起来,最有资格的反而是曾遭歧视的土著人,这倒颇有些讽刺。
有意思的是,就在我和C聊天后的第二天,我也经历了一次明面上的种族歧视。
那是一个傍晚,路上熙熙攘攘都是行人,两个白人倚靠在路边的墙上聊天,我刚好从他们身边经过,擦肩而过一刹那,一个刺耳的 F*cking Asian 飘进我的耳朵。我一脸惊愕地回过头,发现这两个白人其实正在投入地聊天,并没有注意到我这个Asian的存在。在感受到我的目光后,那个始作俑者愣了一秒,立刻小声局促地说了句 Sorry 。我由此猜想,在很多没有亚洲人的场合,某些白人大概不会遮掩这种打从心底的蔑视。
平心而论,澳洲的种族歧视正慢慢得到改善,大多数当地居民对待外来人口还是十分客气友好的。把种族歧视明明白白写在脸上、挂在嘴边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因为种族歧视是 政治不正确 的,因而我至少在最后还是得到了那人的一句抱歉。
不过,有的时候种族歧视仍会似有若无的藏在空气里,埋在部分人的潜意识里,保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跳出来刺痛一下我们这些 外来人口 的神经。
我们能找出很多答案来回答 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被瞧不起 这类的问题,比如部分中国人在公共场合举止行为缺乏礼貌、做生意投机取巧偷工减料,或者中国人勤奋努力拥有强大竞争力抢夺资源,还有西方媒体由于危机感而恶意的抹黑等等。外国人给华人,以及我们给自己都贴过不少诸如此类的标签,不可否认种族歧视与这些标签有很大程度的联系。有些澳洲白人对华人充满消极印象,谈论华人时都是以上那些论调,一副一概而论、了然于心的样子,可实际上,他们自己甚至都没有真正和华人打过交道。对这样的人来说,种族歧视或许只是一种对陌生异类的本能抗拒。
C后来去了美国旅游,回来之后我问她感想,她说: 我很喜欢美国,那里的白人、黑人、黄种人好像都非常适应彼此的存在,不会有不同圈子各自抱团的情况。大街上不同种族的人都可以手挽着手亲密地走在一起就像他们已经彼此融合了很多年的样子。
种族歧视是一个太普遍的问题。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与异族人的融合都需要经历漫长的磨合。不论是古代中国的民族融合,还是近代美国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哪怕是在幅员辽阔的国内,同为炎黄子孙的我们都无法避免遭遇对其他地方文化的刻板印象,都可能会在试图融入一个新群体新城市时遇到挫折,更遑论肤色、地域、文化、语言都不同的各个人种生活在一片土地上所面临的问题了。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澳洲不同的种族最终会成功融入接纳彼此,并习惯彼此的存在,然后再接着迎来新一轮的移民、碰撞、磨合和同化。
所以我想,澳洲需要的,大概也只是时间而已。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原罪犯移民国家,为何不待见中国人?
近期,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赴澳大利亚旅游安全提醒,告知国人近期受新冠疫情影响,澳大利亚国内对华人和亚裔的种族歧视言论和暴力行为明显上升,提醒人们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切勿前往澳大利亚旅游。中国与澳大利亚已经建交48年,双方一直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并且,中国与澳大利亚在历史上瓜葛甚少,这样的的一个国家为什么会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仇视起华人来了呢?实际上,澳大利亚的反华举动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澳大利亚国旗,版图
一、澳大利亚:殖民时代的遗产澳大利亚这个名字的含义是"南方的大陆",早在史前社会这里就已经有人居住。但是,今天的澳大利亚的"主人",或者说主体民族却并不是澳洲土著。在澳大利亚2327万国民之中,土著居民仅仅只有41万多人。
澳大利亚地标建筑:悉尼歌剧院
在1606年,荷兰人威廉姆·简士和他的"杜伊夫根号"航海船登陆澳大利亚大陆,标志着这块古老大陆在四万多年后首次有新的人类涉足。
1770年,英国人库克在澳大利亚东海岸登陆,并将其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宣布这块土地为英国所有。在十八年后,英国人向这一地区输送了第一批移民,在1530人的移民队伍中,包括了736名罪犯。
大航海时代
自此开始,澳大利亚正式成为英国人的殖民地。从1788年开始到1900年,英国人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人口达到上百万人。到1901年,澳大利亚成为一个独立的联邦制国家。
在英国初步开发澳大利亚的时期之中,流放犯是最主要的劳动力,英国持续性的向澳大利亚输送了大量的罪犯,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英国人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流放犯作为廉价劳动力,非常适合在新地区进行开发经营。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后,随着英国人停止向澳洲输送罪犯,澳洲的廉价劳动力数量因此不足。
但在五十年代,随着澳洲新南威尔士州发现了金矿,迅速在澳洲掀起淘金热,但澳大利亚劳动力数量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澳洲的金矿事业发展。
殖民时代的澳大利亚
二、是看中国人好欺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已经掀开近代史的篇章,大清王朝紧闭的国门被英国人的坚船利炮粗暴轰开。随着清朝放开了人口流动的限制,大量来自中国沿海地区的人口通过海路向南迁移,再次掀起"下南洋"的热潮。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中国人就通过海路来到了澳洲,参与到淘金的队伍之中。
相对于欧洲以及东南亚人,中国人特别能够吃苦耐劳,善于钻营,因此很快在当地站稳脚跟。但因此引来的却是当地人口以及其他移民的敌视,尤其是白人,他们认为有色人种,特别是华人的到来抢了他们的饭碗,因此强烈要求要将中国人赶回中国。
在1854年到1861年之间,澳洲人已经开始对华人采取暴力行为,甚至到了当街杀人的地步。中国人在国际上受了欺负,却无处说理,因为当时的清政府本身也是在列强的压迫下度日,根本不足以在国际上为华人撑腰。因为政府的软弱无能,使得澳洲的排华情绪不断发酵。
澳大利亚反华运动
在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建立,而这个政府对华人也持有排抑态度,因此推出了"白澳政策"。所谓白澳政策,是基于《移民限制法案》的一项移民政策。
这一政策最早是禁止一切非欧人种进入澳洲,但是因为澳大利亚是英联邦国家,同属英联邦的还有印度,此外英国与日本的关系在当时也十分密切,这两个国家的人澳大利亚不能拒之门外。
澳大利亚民众
因此,澳大利亚后来将移民限制条件改为语言测验,所有想要进入澳大利亚的人都要通过一门欧洲语言的测验,之后才能获准进入澳大利亚。
因为这一项政策,华人的数量从1901年开始就不断减少,到二十世纪中期,有大约两万多华人离开了澳大利亚,华人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比重从0.78%下降到了0.12%。这一政策一直维持到了1972年,最终被英国工党政府取消。
中国人在澳洲淘金
三、歧视是最难消解的情绪澳大利亚之所以废除白澳政策,主要是因为二战之后,澳大利亚因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大,本土人口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不得不对外引进劳动力。因此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澳大利亚再次开放了移民政策,鼓励外来人口移民澳大利亚。
从1956年开始,澳大利亚就已经规定居住在澳大利亚的有色人种及其亲属都可以取得澳大利亚国籍,到1958年,移民法又取消了听写测试,鼓励有色人种移民澳大利亚。在政策引导下。从1956年到1969年,已经有超过一万名有色人种获得澳大利亚国籍。
但是,尽管澳大利亚在法律层面上废除了白澳政策,但作为一项带有严重的种族歧视色彩的政策,其在澳大利亚社会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澳大利亚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依旧存在。在放开移民限制后,随着华人大批来到澳大利亚,华人与澳大利亚本土居民的矛盾再次升级。
澳大利亚华人
澳大利亚的生活节奏比较慢,人们的生活压力小,而华人恰恰相反,很多来到澳大利亚大华人就是迫于生活压力。
因此,在来到澳大利亚之后,尽管华人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澳大利亚本土居民,但是华人可以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干多份工作,获得不错的收入。但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中国人再一次抢了他们的饭碗,因此对华人的敌意再次泛起。
再者,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一直有着称霸南洋的雄心,而对于澳大利亚来说,唯一能够威胁其地缘利益的就是来自东亚的势力。这也是为什么在二战期间,澳大利亚要和日本人拼命的原因。
而在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澳大利亚开始对中国警惕起来,因此积极参与美国人着力构建的太平洋战略体系,以求遏制中国,甘愿充当反华急先锋。
美国在亚太的岛链战略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国内人口成分复杂,因此各群体之间有着不同的利益冲突。而在所有群体之中,华人受到的歧视最多,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现实原因,因为中国人的坚韧品质让他们感受到了威胁;一个是历史原因,因为中国曾有着屈辱的近代史,国际地位长期低下,被普遍歧视;最后一个是政治原因,这是基于澳大利亚的地缘战略以及国际地位,他本身与中国有利益冲突,又是西方社会的忠实盟友,因此积极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