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般有观察法、活动法、场景教学法、比较法、提问法、讲授法等,幼儿园的教学方法是否运用的好,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下面就来看一下这几种常用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所选定的客观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感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方法。运用观察法应该注意一下几点:1、观察开始时,教师要向幼儿提出观察目的,用设疑等方法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先让幼儿自由观察,允许他们相互交谈,并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在观察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手势的指导作用,从幼儿的兴趣点切入,启发幼儿从不同方面感知并用语言描述观察的对象,学习观察的方法。 3、观察结束时,要总结观察的印象,让幼儿将观察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条理化。
活动法是一种以幼儿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或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实践、探索和发现。幼儿园常用的活动法主要是游戏法、实验法。
游戏法是指教师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幼儿学习的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
1、可以将游戏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将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
2、所选的游戏目标和规则应该与教育要求相吻合。
实验法是教师提供一些仪器设备,鼓励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观察和寻找在实验过程中所产生变化的原因,验证自己的设想。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注意实验的安全性。2、教师先操作实验,以形成完美的实验指导计划,并观察幼儿的实验全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促使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3、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要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去,实验结束后,注意引导幼儿归纳实验结果。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幼儿设立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场景,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幼儿完全这个场景当中,让幼儿在这个场景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但是要注意,一定要让幼儿身临其境,在场景中观察、感知、操作、体验,在具体情境的感染下产生欢乐或苦恼、爱或恨、喜悦或愤怒等情感。在设计情景时要有新颖,新的东西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容易唤起幼儿的求知欲,在内容的设计上要有实用性,设计的情景要能达到有效的目标。
比较法是让幼儿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思考,能更精确、细致、完整的认识事物,形成概念。比如认识图形(正方形、长方形),比较两支铅笔的长短等。还可以分为整体比较和分解比较。整体比较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整体比较,找出他们的相似性、相反性和共同点。分解比较是对两种物体分别从局部逐一进行比较。在比较法的运用过程当中需要注意:1、要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比较2、老师要以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儿童进行比较。
提问法是幼儿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指导幼儿观察、学习的主要方法。1、描述性提问:提示幼儿细致地观察并描述事物,比如“你看到的啄木鸟是什么样的?“。2、比较性提问: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比如“正方形和长方形哪里不一样?”。3、分类型提问:启发幼儿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比如“你认为桔子是属于哪一类是属于干果还是水果呢?”
讲解演示法是教师向幼儿直观展示教具并配合以口头讲解,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技能或规则,具体地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边讲解边演示,它能够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引导思路、独立进行新的探索。但是需要注意在讲解的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语言要简练、通俗易懂,演示的教具应该是幼儿所熟悉的东西。
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的一般性策略
(一)观察
广泛的观察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前提,因此,观察也就成为教师在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中的基本策略之一。
1.活动开始阶段的观察
活动开始阶段的观察是一个基础,通过这一基础性的策略实施,可以为后续的活动进程提供一个好的开端,也为教师在活动组织与指导中其他策略的运用打下基础。
2.活动进行阶段的观察幼儿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在活动进程中,教师要真正做到跟随幼儿、指导幼儿、支持幼儿,其前提就是观察幼儿、解读幼儿。
3.活动结束阶段的观察
在教育活动的结束阶段,观察方法与策略的运用主要为对活动成效的评价服务。
(二)导入
1.激趣导入
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兴趣是他们加入活动的最直接、最真实的理由,因此,教师运用激起幼儿兴趣的方式导人到活动或探究主题中去是十分常用和有效的教学策略。
2.游戏导入
游戏是幼儿最常见、最喜欢的活动形式。
3.情境导入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持下,“情境中学习”已经成为教师们积极创设环境以引发幼儿自主、主动地学习和加人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4.问题导入
孩子天性好奇、好问、好动,利用问题引发幼儿的学习与活动愿望,帮助幼儿由散点式的问题导入到探索和活动的主题是教师重要的教学策略。
(三)提问
在教师组织和指导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提问是教师运用语言与幼儿进行互动中的一项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提问的目的主要表现在∶
(1)帮助幼儿提取已有经验,进行迁移性学习;
(2)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想象、思考或创造;
(3)了解幼儿对活动材料或认识对象的态度与情感等。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需注意以下方面∶
(1)提出的问题具有适宜性;
(2)提出的问题具有趣味性;
(3)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
(4)提出的问题要注重开放性和挑战性;
(5)提出的问题要抓住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6)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7)提出的的问题要有指向性和针对性。
常见的提问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式提问
(1)当教师发现幼儿对某些现象或材料发生兴趣,而这种兴趣对于生成一个新的主题活动极有价值时,可通过启发式提问将幼儿引入探究主题。
(2)当教师发现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究面临困难止步不前时,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发幼儿进一步讨论和探究。
2.发散式提问
可以给幼儿充分思考空间,支持幼儿的想象和创造。
(1)当幼儿在自己努力下完成“作品”时,通过发散式提问,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表达,用语言方式或非语言方式。
(2)当幼儿思维或想象单一狭窄时,通过发散式提问,引导幼儿转变思考方向,新旧经验联系基础上进行概念的再建构。
3.层叠式提问
将探究问题前后关系连成一条推进线索的层叠式问题,在层层深入的问题链中,不断推进幼儿的探索和思考
4.假设式提问
假设式提问是教师抛出问题,让幼儿进行假设判断和思考的一种提问方式,这种提问往往以“假如”“如果”等形式展开。通过假设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先前经验和发散性思维水平,让幼儿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5.推理式提问
推理式提问是教师在引导幼儿完成一项较简单的操作或探索活动后,要求幼儿用类似的方式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从而自己寻找答案的一种提问方式。
采用推理式提问的要求是,幼儿要有经验的储备,教师提问的语言要清楚明确,具有逻辑性,切不可太深太难。
6.递进式提问
递进式提问是教师根据幼儿的思考和回答,巧妙地将一连串问题层层抛出,逐步深入,将幼儿思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不断推进的问题链,为幼儿提供深入探究和思考机会的一种提问方式。
7.总结式提问
总结式提问是教师在引导幼儿对某些问题或现象进行观察和了解后,为了让幼儿自己进行适当概括,最后得出结论时运用的提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