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杂志读后感作文

人气:151 ℃/2022-12-14 15:29:08

《读者》杂志读后感作文怎么写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读者》杂志读后感作文首先可以写《读者》这部杂志的创办时间以及办刊成果;2、其从可以写出版人刘永升的个人信息和个人经历;3、接着可以写这本杂志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以及摘要;4、最后可以写自己从这本杂志中得到的感悟和收获。

《读者》杂志读后感作文一

《读者》是伴随我整个假期的一本杂志。内容包括了文苑、人物、社会、人生、生活、文明、悦读、点滴、互动和艺术等等。

“文苑”分为卷首语、文苑、书林一叶和原创精品。它告诉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人物”分为人物和名人轶事。它告诉我许多伟人的往事。“社会”分为杂谈随感、话题和社会之窗。它告诉我许多社会上的变化。“人生”分为人世间、人生之旅、婚姻家庭、两代之间、青年一代和校园内外。它告诉我许多人的一生。“生活”分为心理人生、经营之道、品位、生活之友和乐活。它告诉我许多生活的乐趣。“文明”分为在海外、他山石、风情录、军事天地、历史一叶、文化茶座、人与自然、史海拾贝和生物世界。它告诉我许多文明的重要性。“悦读”分为幽默小品、言论、漫画与幽默和影像。它告诉我生活中的许多小事都能成为笑料。“点滴”分为意林、资料卡和点滴。它告诉我许多一点一滴都有含义。“互动”为互动。它告诉我许多人的困惑并解答。“艺术”为封面。它告诉我许多艺术的精华。

《读者》里许多文章含义深刻,令人回味无穷,开阔了我的视野。它教会我了许多人生的哲理,对我今后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真是一本好读物啊!

《读者》杂志读后感作文二

《读者》是我暑假的一部分,每天阅读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每次阅读过后,都能让我产生对人生,生活,亲情,友情等新的领悟。它无声却时刻告诉我许多平时学不到的哲理。

其中有一则寓言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光滑的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的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滚落下来,这是它的第七次失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角,一步步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禁不住说:“一只小小的蚂蚁,这样执着顽强,真是百折不回啊!我现在遭到一点挫折,能气馁退缩吗?”他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来勇敢地面对他在生活中的那些困难。

第二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也禁不住说:“可怜的蚂蚁,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肯看一看,想一想……唉,可悲的蚂蚁!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地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蛮干一气了——我是个人,是个有头脑的人。”果然,他变得理智了,他果断地放弃了原先错误的决定,走上了新的道路……

当我看完这一篇故事后,我陷入沉思,想想,一只小小的蚂蚁的体积与我们一个人来相比是一个多大的天壤之别啊!但现在的我们与蚂蚁也有一种天壤之别的地方,那就是——精神。

一只小小的蚂蚁途径了7次失败都还不放弃,而现在的我们呢?也许1次小小的挫折有可能会让我们放弃了以及整个人生,甚者连自己的生命都要放弃,一点也不想想家人,让我觉得这种人真是白活了这么多年啊!

蚂蚁的这种精神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像蚂蚁那样不要轻易被挫折而打败,即使命运将自己逼进死角,只要心中有盏不灭的灯,生活就会展开新的出路和生机。

《读者》杂志读后感作文三

我妈妈曾经说过,读《读者》的人是最有品位的人。读了读者之后,我既变成了一个有品位的人,有体验到了做读者的快乐。

读者是由一片片短小精悍的文章而组成的。每一期的故事,都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有时候,会介绍一些名人背后的故事;有时候,会从一件件小事中体验出一条条人生哲理;有时候,在那一小块的地方,会放一首浪漫的诗歌;有时候,会介绍一些新名词,让我们从此不再落伍。看完《读者》,时而开心,时而伤心,时而愤怒,时而感慨……

这期令我最深的故事,是一篇叫《微爱情》的文章。不是我早熟,是这篇文章真正的让我体会到了爱情这个东西。它由十一个小故事组成,来说明了爱情这个让人无可救药的东西,说明了爱情的浪漫,我把其中我最爱的一个故事摘抄下来:

“火车上,他拿着手机发微博:‘在火车上,我对她一见钟情,但她讨厌烟味。不知为什么,她一直望着窗外……’他默默地看着她,心想她一定不知道的。过了一会儿,微博上有人回复了他:‘因为窗玻璃上有你的影子。’他抬头一看,她正微笑地看着自己。”短短的两条微博而已,真正的让我体会到了,微爱情的力量。

读了《读者》,我长大了,我真的长大了,我真的感受到了做读者的快乐。最近沫沫也喜欢上了《读者》,还是胡梦霖借给她的。《读者》让我真正明白了一些爸爸妈妈老师教不会的道理,让我体验了他人的人生。做一位《读者》的读者,我真的很快乐!真心祝愿《读者》在新的一年里畅销!

《读者》杂志读后感作文四

“微笑就是一面镜子,你微笑着去看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也会对你微笑。”这是《读者》中一篇名为“微笑运动”的文章中的一句话。

一个女孩将成为空姐,她们的礼仪老师说,你们将要进行三年的“微笑运动”。女孩不知它为何物,上了几课才知道它的残酷。考试会在一分钟前批评你,当你心头满是委屈时,突然要求你微笑。事实上即使笑出来了,也要比哭更难看。于是她们就一遍遍的练。但是女孩从中得到了快乐。一次她去一家餐馆用餐,服务生的态度很糟糕。她懊恼的到洗手间洗手,竟然看到镜中的自己脸上挂着浅浅的笑容。

故事讲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重要的是,微笑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它不仅仅能给别人带来愉悦,更能给自己带来福祉。

据说在印度,空姐的微笑训练成为一种运动,他们建立了协会。每天早上,会员们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伸展双臂,想着美好的事情,然后努力让自己微笑。很多人因为参加了微笑运动,对生活有了全新的理解。

微笑其实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它会使你的生活变得轻松许多,会使你整个人都放松下来,并且不由自主的微笑。

“很多人总认为,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只有内心愉悦才能微笑。其实不是的,微笑可以训练,它可以慢慢的永远驻留在你的脸上,成为你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这是写在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从今天开始,用微笑面对每一个人,让微笑永驻,让欢乐永存……

《读者》杂志读后感作文五

又是一本薄薄地《读者》看完了,还沉浸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或一个个哲理故事当中。

不知不觉,《读者》已经陪伴我十多年了,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读者》的,只记得第一次看他就喜欢上了他,在以后的岁月当中他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开心或失落的夜晚。

我喜欢《读者》中的每一篇故事,他虽然没有其他杂志的那种华丽或杂乱无章,显得那么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书中的自己。教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我们在困难中怎样面对生活;还教我们在人生得意的时候怎样不骄不傲。是啊!他就是这种能让人可以找到他们想要找到东西的朋友!

我记得每次的《读者》中都有一些让我看了不禁流泪的文章,包括了亲情,友情,爱情,都能够在中间找到共鸣,让我看后久久不能释怀!那些寓意深刻的哲理故事每次看后都有一种偶然顿悟的感觉,让我变的成熟!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他会一直陪我走下去的,在我有生之年都不会舍弃……

《读者》杂志读后感作文六

姥姥可是《读者》杂志的忠实读者,这本杂志几乎期期都看。而我,也被姥姥这种思想所渲染,也十分喜欢看《读者》杂志。

今天,我去书店帮姥姥买新一期的《读者》杂志。回到家,乘姥姥还在休息,便拿起来翻了翻。其中,著名主持人陈鲁豫写的一篇文章吸引住了我。并不是因为她很有名,所以我才看她写的文章。而是她的这篇文章告诉了大家一个真理。

陈鲁豫写的这篇文章是《为荣誉而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陈鲁豫在上高中时的一件事:在高中的英语课上,陈鲁豫从来都是老师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一个问题,如果全班都答不上来,老师的目光必定会转向陈鲁豫。而这时,她也会知趣地举起手,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但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也会有老马失前蹄的时候。陈鲁豫读高中时,英语第一课是《卡尔马克思》。老师当时布置的作业是背课文。可是陈鲁豫居然忘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次老师布置的作业,全班同学都忘记背了。第二天上课,老师一组一组抽查背课文,已经有许多同学都没背出来了。这时,老师来到陈鲁豫这一组。当时,陈鲁豫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但她还是定了定神,把英语书翻开,眼睛假装看着书本,脑子里飞快地记着书本里的内容。最后,老师叫出了陈鲁豫的名字:“陈鲁豫,你来背!”于是她慢慢地站了起来,又慢慢合上了书,清了清嗓子,开始背课文。当她从头到尾背完了课文后,老师开始讲第二课的课文。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超水平的发挥。自己每天都在进步,不要因为别人说你不行,你就不行。其实你可以做到最好!

《读者》杂志读后感作文七

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读后感,我于是随手拿起了一本《读者》来看,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那片故事叫做“84名乘客的生死表决”。这片故事,内容虽然不算多,但却是给了我很大的感触。

这个故事的内容是1990年5月26日的一个早上,一辆飞机在空中飞了十三分钟后挡风玻璃猛地炸开了,挡风玻璃一碎,机长被强大的风流给卷了出去,要不是空姐抓住了他的脚,他才没有被风卷出去,还与空援中心失去了联系,飞机上乱成一团,飞机开始迅速下降,如果想要有生存下来的希望,就要丢下机长,堵住窗口,才能生存,在飞机上的规定,机长要牺牲一切来帮助乘客,那么机长的生命完全取决于乘客的一句话,当空姐问乘客,丢不丢下机长,大家都渐渐地举起了手,看此情形,空姐努力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哭出来,可后来奇迹发生了,大家都慢慢把手放下来,最后没有人举手,后来飞机成功地降落了,机长也得救了,这个举动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别人。

我的感受是我们不要轻易放弃别人的生命,有的时候,拯救别人也是拯救自己,所以我们要给别人一次机会,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读者读后感800字最新

读《读者》有关被电信诈骗后被害人受到嘲讽挖苦文章有感

《读者》在该文章中列举具体人物,在被电诈后报警,公开有关事情内容后未获同情,反而被无情嘲讽和挖苦。首先本人认为不应该。

但是老话说得好,不贪婪和愚蠢者不受骗…也许骂也是一种提醒和警示的方式。要让更多人知道,本人也要吸取教训。

接下来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对,各位且听:

《读者》的文章还是那么文气,谈感情,谈人性。这些在反诈这项主要以谈钱、谈技术的事业中,不能说不值一提,但也远远不是问题的这主要方面。如果我们能帮助一个人不受骗,或者帮助一个人追回自己被骗的钱。那么我们数落这个人贪婪或者愚蠢,你觉得他们愿不愿老实听着。当然有钱的明星可能不愿意。但是老百姓愿不愿意?我们反抗电信诈骗的手段是如此的笨拙和无力,电信诈骗又是如此的容易得手。以至于被骗的钱能追回来的机会是万里挑一。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想方设法让没受害的人捂住自己口袋以外,几乎毫无办法。电信诈骗,背后是整个社会十几年来一些行业野蛮发展带来毒副作用。银行为了业绩让你办N张卡,电信公司为了业绩让你办N个号码?(顺便说一句,谁真的看过办卡办号的合同么?)追查这些卡和号码的信息对于少得可怜的警察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两大行业对于警察调查的限制(走程序)比当初他们允许你办卡办号码复杂繁琐一万倍。就像办卡办号码和你去销户的难度之比一样。所以银行电信在取得营销收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为电信诈骗爆发留下了隐患和空间。两个行业由于他们是经营性质的,自负盈亏的企业,他们主要关注的还是经营效益。对于一些不能直接为其创造效益的环节,他们的关注度自然而然要低很多。所以你和银行电信供应商签的合同里面说的明明白白,你转钱,你做主,你转给谁我不问不负责,我无义务落实你转给好人还是坏人。谁打电话给你,接不接你随意,我不偷听,我也不管他是不是好人。而普通人在享受自由,办卡办号,自己隐私被尊重,手机点几下就能支配自己账户金钱的便捷这些自由的同时,也在为这种自由付出安全的代价,代价之一就是被骗和可能要被骗。

近年来,面对愈演愈烈的诈骗、洗钱、以及涉电信和银行账户犯罪,国家采取的措施,所以我们看到了办卡办号码实名制,限制部分银行卡交易限额,看到了加大反诈宣传,组建和加强专门反诈队伍。预计数字人民币普及也会带来一定的遏制此类犯罪的效果。然而这些对于你和你的钱的归属只是外因,内因是什么,是你自己,如果你想等外因救你,我看你真的很危险了。

既然如此,那还是少谈感情,多谈谈钱吧,贪婪我不想谈,因为贪婪本身就是罪,被骗就是它对应的罚。

那就说说“愚蠢”吧。愚蠢有两层含义,都比较可怜,我必须说说。愚蠢里面的过于自信和无知。什么是过于自信,过于自信就是,认为自己不会被骗,别人不会骗我,遇到事情凭借以往经验和形成的思维定式操作,不认真求证即采取行动。这些对应所谓高智商,高知识的“精英”。因为他们高知识高智商,相信他们自愈比较容易,这里我就一笔带过了。

那么无知是什么?无知是不了解或者自身不具备了解和感知社会的能力,或者感知能力弱,这样的人群。例如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学生,退休赋闲已久的老人。一个还没经过世事,一个离开江湖已久。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坏人,坏人变多了,坏人更坏了,坏人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不能想象现金交易之外,有人敢用雁过留痕的银行账户进行诈骗,然而雁过得多了,痕就会被淡忘,难以查找;他们不知道国家机关,公检法司海关这种有国家公信力背书,邮政银行这种有庞大信用资产商誉的实体,鸡鸣狗盗的蟊贼也敢摇身一变;他们不敢想象坏人利用他们的情感缺口,人性的软肋,从他们最需要最害怕的方面入手,也许是拿到入学通知书的喜悦加上无力承担学费的痛苦纠结,也许是子女亲人命悬一线,没钱救命就会失去亲人的深度恐惧。

既然提出了问题,分析了问题,那么解决问题就应该容易一些,虽是老生常谈,但也不得不说。首先,就是钱,钱如果你在意,就把它捂好在自己口袋,不要等它跑到别人钱包,长了腿,到了天涯海角再让警察去找。不敢说找不到,但实实在在的概率很低。一个警察,就算他有三头六臂,就算他会呼风唤雨,即使他身边所有人都全力支持他,他也干不了那么多,因为他没有时间,因为他是人,他不可能不吃饭,不睡觉,不喝水。这样是会死人的。一个人,在一场战争中,能做到什么?责任,勇敢,还是只有,牺牲……有时候,我们只是把无名英雄的功绩刻在有名英雄的墓碑上。我说得残酷,确是事实。我敬重他们,想让他们歇歇。他们出门就要负重前行,但是回到家他们是谁的父亲,又是谁的孩子,他们累倒了,累死了,他们的家怎么过节,怎么过年,怎么过余下的日子。我能力有限,我也许帮不了他们。所以,我管好自己,不会游泳就别下水,不害自己也不害别人。你说呢?

骗子的谎言千千万,如果要大家都记住,估计有点难度。但是既然坏人动一万个脑筋,那咱就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一个字:“慢”!引申开来,就是管好自己管好钱,慢慢来,按自己花钱办事的节奏来,处变不惊,遇事不乱。

先说如何管好自己。不要给“不认识”的人打钱!这句话经常听到,但是问题就在于我们打钱的对象往往在我们的意识里被推定成“认识”!为啥认识呐,因为是公检法司,因为是邮局银行,因为是孩子老师、同学、同事、朋友。他们的“信用”来自于他们自称的身份。而你被假身份和信用所欺骗。这假身份其实要识别并不困难,而骗子利用的就是你过于自信忽略了识别,紧急情况来不及识别,在利益面前没想起识别,在恐惧面前不敢过多求证。简而言之骗子就是以快打慢,制造特殊情境,利用你在特殊情绪下,反应的真空期,就是脑袋懵那一下,就如同短暂的控制你的意识。那么如果你处变不惊,处事不乱,甚至是个慢性子。那么你可能就能逃过一劫。具体就是无论遇到天塌下来,问问家人朋友,问问亲爱的警察叔叔。惑一人易,惑众人难。不要不好意思,遇到大事,遇到急事,不正是家人朋友发挥作用的时候吗?冷静,把节奏慢下来。这样的处事态度会挽救你。

其次,说说网络信息化时代,如何管好我们的积蓄。就是将自己的钱放在不同钱包里,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大额小额分开,常用不常用的分开。大额不常用以备不时之需的,可以买定期和理财,放在银行不要动。放小额的账户可以绑定手机。切记不要把大额账户绑在手机上,不保险。动大额的只能柜台操作。这样支付就慢一些,也有一个可以去银行的过程,这段时间也许你会想起求证下对方的身份。

总之就是“慢”,坚持自己办事和管钱的原则,慢下来,骗子就难以得逞了。

综上所述,守财还得靠自己。当然还有不要把钱交到不具备管钱能力的家人手中。可能是你的傻老婆(老公),可能是你年迈的父母。不要让他们帮你这个聪明人犯错误,如果你交给他们,被骗走了,你别怪他们,因为责任也是你的,你才是“大聪明”!

还是感谢《读者》,至少关注了这件事。但是创可贴,只能保护人们不受二次伤害。而我想第一次伤害,更加可怕。为此大家应该给自己树起一面盾牌!希望大家从别人身上吸取教训,而不是自己身上。

我个人不是没遇到过电信诈骗,但是也许是因为我穷,我把钱看得重,捂得严,没给骗去……

谨以此文,向战斗在一线的警察同志们致敬。你们,辛苦了!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