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公园的导游词

人气:113 ℃/2022-12-18 16:35:53

合肥包公园的导游词,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

1、首先可以做一个自我介绍,再向游客简单介绍合肥包公园的历史故事等。2、然后根据规划好的旅游路线,依次向游客介绍合肥包公园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美食等。3、最后嘱咐一下游客需要注意的事项即可。

合肥包公园的导游词1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合肥著名景点——包公园,现在就请大家一起随我去看看吧!

在参观包公园之前,我首先为各位简单的介绍一下包公。包公,名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府人,是真宗仁宗的两朝名臣。公元999年,包拯出生于合肥小包村,28岁时考取进士,但是包拯却一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他认为:一个人在世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敬孝,那出仕为官,又谈何对朝廷尽忠呢?于是包拯遵循着“父母在,子不远游”的古训,在家尽孝十年,直至38岁才出任天长知县,后官至宋枢密副使。由于包拯为人以孝字当先,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所以包拯去世后,宋仁宗赐予他“孝肃”这个谥号,后人尊称其为包公——包青天。

现在我们便已经来到了包公文化园的第一站——包公祠了。大家眼前所见到的这座包公祠是合肥的另外一位名人李鸿章与1882年时出资重新修建的;所以在老合肥的口中又有着“包家祠堂,李家修”的说法。走进包公祠,我们首先看到在正堂大门上书有“忠贤将相,道德名家”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也是对包公一生的真实写照。进入正堂,空气中飘逸着缕缕青烟,包公坐像便端坐其中,在“色正芒寒”四个大字的映存之下包公坐像更显威严。在正堂中还有一副据说是和包公真人一比一的石浮雕像,从这幅雕像上我们不难看出,包公是一位身高大约一米六的文儒书生,而且相貌丑陋,长着一副鬼见了都怕的阴阳脸,但是包公那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形象早已深深地映入了百姓的心中,所以戏剧舞台上包公都是身材魁梧,黑面长髯的形象。

大家再请这边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立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便是《包公家训》,包公正是用开除家籍这样严厉的方法来约束他的后人。在包公逝后,他的大儿子、二儿子、长孙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清官,世人皆尊称为“包公”。在包公祠中还建有包公蜡像馆,展示了包公流传于民间的断案故事,如:铡美案、打龙袍等。可是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再随我到包公历史文化长廊去看看吧。在历史文化长廊中我们展示了包公“端州掷砚”“庐州审舅”“出使契丹”等历史事件。其中还有一首包公的亲笔诗《书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这两句话也正是包公一生的座右铭……

参观了包公祠,再请大家随我前往包孝肃公墓园去看一看吧。进入墓园,我们穿过阙门、神门、我们便走在了神道上,在神道两侧分列了望柱、石羊、石虎、石人,神道的尽头就是包公神主所安放的享堂了。在享堂的正后方,有一座宋代方上式的墓冢,冢前有一碑,上刻“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包公的遗骨便安放于此。包公不仅在中国被世人敬仰,称为“为政者之师”;在东亚、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包公更被尊为神明;在韩国,有两位中国名人备受推崇:一是孔子,二便是包公。

最后请大家随我来到清风阁,这座仿宋式楼阁是合肥人民在1999年纪念包公诞辰1000周年时修建的,登上清风阁的顶层,合肥十景之一的“包河秀色”便尽收眼底了……

合肥包公园的导游词2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包拯吧,他可是个铁面无私、清正廉明的官员,许多动画片、电视剧都表现过他。这个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便来到他的故乡——合肥去游览,感受他的特殊魅力。

到了合肥,我一定要去包河公园看一看。走进包河公园,迎面便碰到由导游带领的一群游人。导游在向游人介绍:“我们正前方这条河,叫包河,共十五公顷水面。水中的鱼,背部颜色较黑,叫‘铁面鱼’;水中的藕,据说切开拉不出丝,称‘无私藕’。这些合起来叫‘铁面无私’。这条河生动地诠释了包拯的性格和品质。”我也在旁边听了导游的介绍,使我了解了这些知识,也使我进一步明白“包青天”精神对后人的重大影响。

那些人走后,我们继续向前走。我看见一个大门上悬挂的一块匾,上面写着“包孝肃公祠”。开始还不明白什么意思,听了妈妈的解释,我才知道,“孝肃”是包拯去世后人们对他的尊称。走进公祠,一座金灿灿的包拯大铜像矗立在厅堂的正中,两边还站立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在最左边有“龙头”、“虎头”、“狗头”三铡,既阴森,又庄重。人们纷纷在这里合影留念。另外,在塑像上面还悬挂着五个匾,,分别题词为“广阳正气”、“色正芒寒”、“千秋遗直”、“公正清廉”、“清风亮节”,它们生动赞美了包拯的人格和情操。

接着,我们还去了“廉泉”、“流芳亭”、“回澜轩”、“清风阁”。站在“清风阁”上眺望远处的景致真好。

对了,我们还去了“包公墓”。走进墓室,一股凉气扑面而来。在两侧各砌有一面石壁,石壁上绘有二十四孝故事,我印象特别深的有《卧冰求鲤》、《哭竹生笋》、《怀橘遗亲》,它们都在阐释“孝”的含义,同时赞扬包拯是一个孝顺亲人、长辈的典范。墓室头顶上有一扇玻璃门,里面有包拯的棺木和遗物,许多人都来瞻仰。看着包拯留下的生前遗迹,我们更是怀念这位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游览了包河公园,我想到,我们都要学习包拯做一个正直的人。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合肥包公园导游词讲解

拜谒合肥最大景区包公园,体验铁面无私包公精神,很有现实意义

千年包公深入人心,包公精神世代传承。包公是合肥的一张靓丽名片,地处城中心的包公文化园,人文精神与园林风光融为一体,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观瞻。

合肥最有名的景区是包公文化园。不知道多少次到合肥,但都是来去匆匆的,没有深度地玩玩。不过早在2007年和2008年,我先后两次到合肥,也先后两次参观了合肥市中心的包公文化园。观景沉思,我对包公和包公精神颇有一翻感慨。

第一次是我和妻子送儿子到中科大上学,我们在安徽朋友的陪同下参观了合肥这一著名景区,当时由于时间很紧,来不及细细阅读,只留下粗略的印象。第二次是我和我单位的中层干部一起再次拜谒这一文化名人纪念地,由于是旧地重游,外加有讲解员的细致解说,因此印象深刻。

世称包公的包拯,公元999年出生于北宋庐州(今合肥)。宋仁宗期间,他曾在全国许多地方和中央做官,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进入北宋王朝核心领导层。他以清正廉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不畏权贵、爱民如子而著称天下,万世流芳。他于1062年64岁时死在都城汴京(今开封)。在他死后,家乡人民为了缅怀他的功绩,在合肥城内建了包公祠。此后数百年历经扩建,形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大型文化园区。

包公文化园坐落在庐州古城墙下的护城河包河两岸,地处秀美的合肥环城公园南段,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3大园区组成,为“合肥十景”之首。游人走进这个园区,目睹大量的文物和景观,会陶醉在包公精神和包公文化之中。

包公祠建在环境幽雅的包河中的香花墩(河中之洲)上,相传这里是包公儿时读书的地方。它由正殿、两厢、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包公故事蜡像馆及大片的碧水和园林组成。祠内陈列着包拯及其家族的文物和资料。进入正殿,只见正中供奉着威严的包公塑像,旁边放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3口大铡刀。左侧一石碑刻着包公1037年初出仕时写的一首诗,诗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此诗成为他一生为官的座右铭。另一石碑刻着包拯亲笔写的家训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辟以诏后世。”殿中还放着历代达官、文人墨客和百姓瞻仰此祠留下的大批碑记、楹联、诗词、匾额等,尽颂包公之高风亮节。

祠园中有口古井,据“香花墩井亭记”载:昔有一赃官饮此井水后,头痛不止。故后人称此井为“廉泉”。在祠四周水波潋滟的包河中,藕莲葱茏,荷花吐艳,群鱼戏水。传说这里的藕是无丝(私)的,鱼是铁骨,久煮不散架。包河里出产的一种鲫鱼,只因鱼背是黑色的,人们看到它,便联想了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公大人,于是又送它一个“包公鱼”的美名。其实这些都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包公的崇敬和对赃官的憎恶。有诗曰:“孝肃祠边古树森,曲桥回转倚城阴;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

在包公祠东南方约400米处,是一片幽深肃穆的包公墓园区。这里埋葬着包公及其妻、子、媳、孙的遗骨。这片墓园,地下有地宫,地上有照壁墙、石阙、神道、享堂、石雕群、神门,还有由全国100多位当代书法大师的真迹组成的书法碑廊,并以石雕、砖雕、木雕、竹雕形成创作了许多包公政绩图。有楹联曰:“铁面贮黄泉,清声远播,墓侧常开三宝铡;赤心化紫气,明镜高悬,民间永念一青天。”

紧靠墓园西部是“清风阁园区”,由功德广场、明月亭、鱼沼飞梁、廉雨轩、畅风斋、清风阁、艺术馆、声像馆和陈列室组成,全仿宋建筑。其中清风阁共9层,地下2层,高耸于合肥市区,登阁顶可览全市风光。阁内以大量的彩屏、木雕、石刻、诗词、音乐、绘画、艺术表演等形式表现包公的事迹和精神,展现出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气氛。落成后参观者络绎不绝。有诗曰:“巍巍清风阁,俯视庐阳城;正气慑天地,万世荡英风。”

包公一生廉洁正直,执法必严,不畏权贵,为伸张正义而杀了不少贪官污吏,大快人心。包公为老百姓做主,任内干了不少有益平民百姓的好事而深受民间爱戴,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为他立祠追念,香火一直盛而不衰。可见一代清官,肯为民作主,能为老百姓办好事,人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在包公家乡,人们将许多事物和他的大名联系在一起,也是敬爱和缅怀先贤的必然,不足为怪。

包公是中国老百姓喜爱的戏曲人物。他那脸庞油黑锃亮、额头月牙镶嵌的铜锤花脸形象,几乎成了公正廉明的象征。观看包公戏,总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在著名京剧《铡美案》《赤桑镇》《打龙袍》里的包公形象千百年来深入人心,为老百姓所喜爱。其实,中国戏剧中的包公形象,是人民群众在流传和演唱中不断虚构出的一个理想人物,体现了在司法不公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包公戏的长盛不衰,有国粹本身博大精深的魅力,也有裘盛戎、方荣翔等一代宗师对包公形象不断发展、丰富的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包公精神的怀念。

弘扬“包公”精神,学习“包青天”明察秋毫、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明、执法如山的品格,在今天还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体现,也是当代法治的根本和政治文明的体现。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