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以重阳节为话题的抒写作文怎么写?要从哪些方面去写,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高二以重阳节为话题的抒写作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明确本次作文的主题,叙述关于想要记录主题事项的具体情况(包括记录的对象、时间、地点等),然后就想要叙述的主题中印象深刻的事物进行详细描述(包括但不限于事情、人物、物品等)。最后总结关于叙述的主题事项的新收获或者新的感悟。
初二有关清明节的思念描写作文1
重阳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民间还没有流行。
在魏晋时期,过重阳节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才被正式定为传统的节日。明代时,皇宫上下从九月初一就开始了庆祝活动。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赏景,以畅秋志,此习俗一直沿袭到了清代。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河南汝南县有个瘟魔,每逢阴历九月初九便出来传播瘟疫祸害百姓,导致好多人病倒,纷纷丧命。有一个叫恒景的青年,得到仙人的指点,在九月初九的早上,召集乡亲们登到山上,给每人带一片茱萸叶,喝一盅菊花酒,瘟魔惧怕茱萸的奇香和菊花酒的味道不敢近身,恒景借机挥舞青龙剑与瘟魔搏斗,最终将瘟魔杀死,为民除了害。自此,阴历九月初九登高辟邪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月初九中的“九九”谐音为“久久”,有长久,长寿之意,所以,2012年12月28日我国法律确定重阳节为“老人节”、“老年节”,常在该日举行敬老活动。
今年的重阳节,我陪爷爷看电视,帮妈妈做家务,给爸爸捶背,忙而快乐着。我觉得敬老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时时刻刻做起。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一个儿女应尽的责任!
初二有关清明节的思念描写作文2
重阳节,又是老人节。尊老、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决定再次走进沙河怡老院,陪爷爷奶奶过一个有意义的重阳节。
走进熟悉的大门,院内显得很冷清。长椅上三三两两坐着几个爷爷奶奶,没精打采晒着秋日的暖阳,偶尔睁开双眼漠然地看看匆匆经过的路人。我们顺梯而上,活动室空无一人。我将牛奶、香蕉、葡萄打开,这些都是我去超市精挑细选适合老人的食品。挨个房间,亲切的喊着,卧床的王爷爷,耳背的熊奶奶……双手递上礼物,嘴里介绍着自己,并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爷爷奶奶欣喜地接过礼物,笑着连声夸奖我。
张奶奶招呼我在她门前的椅子坐下,用她那干枯的手拉着我的手,满脸慈祥地看着我,问我的姓名、年龄、学校……我也问奶奶的身体怎样?吃得怎样?儿女经常来探望吗?你一句我一句的聊着。离开时,张奶奶告诉我,以后不要带礼物,来看看,来聊聊天,她们就心满意足了,并鼓励我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做个有用的人……
这时,院子里的爷爷奶奶陆陆续续的回来了,我主动给大家表演了我准备的节目,快板《两头忙》、《骗坐》,现场的气氛顿时热闹起来。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惹得爷爷奶奶哈哈大笑,他们鼓着掌,意犹未尽,像个孩子似的喊着:“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相聚是短暂的,很远还能看到爷爷奶奶依依不舍的挥着手,满眼的期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要把握现在,抽出时间孝敬长辈,他们最需要的是最简单的陪伴!
初二有关清明节的思念描写作文3
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
这一天,小红一家正吃饱饭在看新闻。小红问:“妈妈,今天新闻怎么讲的都是老人,不讲别的。”妈妈边织毛衣边说:“重阳节,当然讲老人了。”小红疑惑不解:“那讲老人,为啥没看见奶奶在电视上。”妈妈和爸爸都笑了,“哎,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上电视,只有一部分。”小红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新闻看完了,爸爸妈妈催着小红去写作业,爸爸则抓起旁边的报纸,津津有味地看着。奶奶坐在椅子上,捶打着腿:“哎,人老不中用。这腿越来越不好使了。”爸爸又捧起报纸:“妈,不会啦,您还不老呢。”“是呀,您走路还那么有劲。”“想想五年前,家里这盆花还是我从山上挖来送给你们搬家大吉大利的,现在花这么大了,我的腿却再也爬不上那高高的山顶了。”小红听了,赶快过来帮奶奶捶捶背,按摩按摩双腿。忽然她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跑向厨房里。
厨房里的小红一边抹汗水,一边切着“柚”人芳香的熟柚子,她将装着柚子的盘子端到客厅来,嘴里却不停地咽着口水,她眼睛盯着柚子,端到奶奶面前:“奶奶,吃片柚子吧!”“不用,你自己吃吧!”“奶奶,您就吃一片吧!我好报答您多年的照顾啊!您生下了爸爸,才有了我呀!而且您做事尽心尽力,不疏忽,导致您长了这么多白头发!难道我不能孝顺您吗?”奶奶顿时热泪盈眶,“乖孙女,我的乖孙女!”奶奶伸出手来拿柚子,奶奶和小红相视一笑,小红甜滋滋地说了句:“奶奶,重阳节快乐!”
爸爸妈妈看了,笑得眼泪都眯成了一条线,不停地夸:“你今晚可真懂事!你真孝顺……”
初二有关清明节的思念描写作文4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吃重阳糕等活动。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我们无非给老人们捶捶背,推推腰,或者是帮着干点家务,除了这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不会再让我们干些什么了。平常,老人们总是最疼我们。有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就留给我们;有好喝的自己舍不得喝就留给我们;我也从没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经常给自己添件新衣,却拿来儿女穿旧了的衣服穿;也从没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挥霍的买许多贵重的东西从来都是能省下就省下,却把剩下的钱给我们买零食;更没见过爷爷奶奶哪一天接我放学误了点,常常就是有病也要挺着,不让我们在校门口干着急。
秋天天气转冷,外婆总是问我:“穿那么少,冷不冷?”这时我便会不耐烦地转过头去,烦躁的说上一句:“不冷不冷。”心里还不住的埋怨外婆太罗里吧嗦!往往我来不及听爷爷说完这句话,就插上一句:“知道了,知道了!”就觉得整天听着一句话,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但重阳节那天,天气很冷,我知道外婆最怕冷,于是就想用几句亲切的问候,我相信这样温和的话语,一定会使外婆忘记寒冷的,她心里感到的一定是暖洋洋的。
初二有关清明节的思念描写作文5
有意义的重阳活动在我小的时候,大人们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天,我总算懂得了其中的含义。
就在这一天——星期二的下午,我们的班主任杨老师带着我们全班去鲁汇镇的晨星敬老院去敬老,老师带领我们去餐厅,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满脸微笑着欢迎我们的到来,老人们都坐在座位上,用鼓掌声来欢迎我们,说“欢迎,欢迎!”我们为这次敬老活动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有三句半、倒霉的一天、三只小猪、龟兔赛跑、我们太过分了......,我们还一起和老人聊天,问起了老人的年龄、身体情况......,这次我参与表演的太过分了,大意是:老师让学生们练习反义词,老师讲一个词,学生们就讲出反义词。
刚开始表演当老人们盯着我看时,我非常紧张,我在心里不停的对自己说:“要静下心来”,经过几次的表演我慢慢的放松了,可当我们老师说停止时我们还在继续说反义词,逗得老师、同学们、老人们哈哈大笑。
很快看望老人的时间就要到了,我们就要回去了,临走时我们纷纷向他们道别,爷爷奶奶们也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们,依依不舍的向我们道别,说:“下次有空你们一定要在来啊。”次的活动让我知道了敬老、爱老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啊!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重阳,不负美意
@美文共享-摄
文字 |「誰最中國」圖片 |「來自網絡」
来源 | 誰最中國(ID:shuizuizhongguo1)
佳节喜逢长久日,愿君如意长安康。
--《重阳,不负美意。》
秋意犹浓,寒霜已降。
菊花灿灿,蟹肥酒香。
佳节,又重阳。
重阳是孤独的,
这孤独是王维的背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又是欢聚的,
这欢聚是《红楼梦》中的秋宴:
赏菊、赋诗、品蟹,
所有悦目的、赏心的,尽在里头了。
孤独也好,欢聚也罢,
都在重阳找到了抒发的出口。
然最爱的,却是“白衣送酒”的一份浪漫:
陶渊明流连菊丛,想念美酒,
白衣少年恰在此时携酒而来,
从此,重阳便圆满了。
陶公说,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重阳,
在秋之意味酣浓之时,
在大地美物丰饶之际,
在心思澄明幽远之间,
自当不负其美名,
不负秋菊之意、美酒之心,
更不负岁月恩宠。
走进重阳,
愿所有美好与你相逢。
@美文共享-摄
昔日桓景登高,是为躲避灾祸,心中惶然;今日你我登高,只为大好秋光以待,心中怡然。
倪贻德曾写到:“重阳节前后的那几天,可说是秋天的精神发挥得最充分的时候。”确乎。夏日沸腾的尘埃已经落定,目之所及,碧空如洗,澄江如练,草木摇落,层林尽染。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心胸都跟着廓然起来。
寒意微微,万里清霜,步步行来步步高。倒不必刻意为着山顶的风景,秋日的每一步,都在见证美的诞生。
春天的悸动是无知冲动的,夏天的繁盛是集体主义的,秋天却成全着生命成为它自己。如果你停下来,会发现沿途遇着的每一棵树,每一片叶,每一棵草,都有它独有的色彩与骄傲。倏忽风起,黄叶翻飞,如枯叶蝶苏醒,舞动一秋惊艳。
@迎风驭雪-摄
至山顶,江天万里,把酒临风,“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几分落拓,几分潇洒,在秋色之间饮醉一个重阳。
美食美酒,是秋天的暖;而在重阳,这美味与暖意都更浓郁了些。
这时节的物产是丰饶的:蟹正肥美,酒也醇香,还有精致的重阳糕。不妨约来三五好友,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偷得浮生半日闲,尽享秋日盛宴吧。
重阳有蟹,便如锦上添花。
丰子恺曾在《忆儿时》中写:“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节候上,缸里的蟹就满了,那时我们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
在重阳佳节,胃口是可比平日放肆些的,大可吃个痛快,尽情慰藉舌尖的馋。
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有蟹有酒,才是快意人生。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或是在前一年以菊花作料酿制,或是在喝之前浸入几片菊花瓣。如此这酒便沾染了祝福与诗意,成为重阳节的韵味悠长。
《西京杂记》有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这里的蓬饵,便是最初的重阳糕。糕与“高”谐音,“步步高升”,“百事俱高”,“人往高处行”……是故重阳吃糕也为着一个美好寓意。
古人为这小小糕点花费了许多心思:“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飣,插小彩旗,曰重阳糕。”有肉也有素,亦可“掺飣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现在的重阳糕也有许多口味——若有兴致,不妨自己动手来做。午后时光,取一小方,伴茶也好,佐酒也好,愉悦的是心情,品味的是时光。
这世间有许多无用之事,如赏花,如品茶,如清供。不为某一目的,只为悦心悦己。重阳佳节,亦是通向无用之美的路径。
茱萸红得俏,别一枝在身上,为辟邪吉祥。行走时,衣襟留香,别有一种风流韵致;亦可插在瓶中,红果绿叶,挥毫泼墨,一室都有了精气神。
若寻一种花为重阳代言,那定是菊花。陶公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此菊跳脱了世俗之气,有了花中隐士的美名。
置身菊花丛,你看它们开得那般尽兴,有的豪迈热情,有的富丽明艳,有的小家碧玉,有的清新淡雅……黄的居多,亦有白的、红的、紫的……缤纷而至,却不似春花争妍斗艳,只自顾自舒展着美丽。
赏之兴至,则咏之。
《红楼梦》中,宝玉和女儿们曾作十二首菊花诗,然印象最深的却不是诗,而是女孩儿们作诗时的情态,恰如朵朵舒展盛放的菊花。
黛玉拿着乌银梅花自斟壶,拣了一只海棠冻石蕉叶杯,自斟自饮着合欢花浸的酒。“宝钗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探春和李纨、惜春立在垂柳阴中看鸥鹭。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大约便是这般吧:时间有闲,杯中有酒,心中有情。就像一场旖旎的梦。
咏之若还不尽兴,便采之。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纷纷的秋游的人儿们,赏着菊、采着菊、簪着菊,似乎都在重阳这天,找回了遗失的天真……
@美文共享-摄
每个节日都是生活的仪式感。它像一条船,从时光深处行来,满载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感情,或是祈愿,或是铭记,或是欢庆……至今时,又装上我们的诸般情愫,继续远行。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那些久远的仪式动作中,如登高、赏菊、插茱萸……我们重新去感知、去触摸、去释放、去追寻,去随着它们走向生命体验的深处,去赋予它们新的情感内涵,而终归,要寻得它在当下的意义。
今日,我们不再忧虑除祸辟邪,却仍旧祈盼吉祥,祝福安康,向往生活的一万种美好。这便是我们所拥抱重阳节。
佳节喜逢长久日,愿君如意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