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歌代表作有哪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芙蓉楼送辛渐》唐朝·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从军行》唐朝·王昌龄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
3.《出塞》唐朝·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采莲曲》唐朝·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5.《塞下曲·其二》唐朝·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6.《长信怨》唐朝·王昌龄
【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其二】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其三】奉帚平明...
7.《闺怨》唐朝·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8.《春宫曲》唐朝·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9.《塞下曲·其一》唐朝·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10.《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唐朝·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11.《送柴侍御》唐朝·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2.《送郭司仓》唐朝·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13.《西宫春怨》唐朝·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14.《塞下曲四首》唐朝·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
15.《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唐朝·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16.《送魏二》唐朝·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7.《浣纱女》唐朝·王昌龄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18.《重别李评事》唐朝·王昌龄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19.《长信秋词五首》唐朝·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
20.《赠宇文中丞》唐朝·王昌龄
欲构中天正急材,自缘烟水恋平台。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启事来。
21.《题僧房》唐朝·王昌龄
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22.《听流人水调子》唐朝·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23.《变行路难》唐朝·王昌龄
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前驱引旗节,千里阵云匝。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24.《龙标野宴》唐朝·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25.《塞下曲·秋风夜渡河》唐朝·王昌龄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26.《送狄宗亨》唐朝·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27.《青楼曲二首》唐朝·王昌龄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28.《青楼怨》唐朝·王昌龄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29.《太湖秋夕》唐朝·王昌龄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30.《朝来曲》唐朝·王昌龄
月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
31.《西宫秋怨》唐朝·王昌龄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32.《送任五之桂林》唐朝·王昌龄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33.《东溪玩月》唐朝·王昌龄
月从断山口,遥吐柴门端。万木分空霁,流阴中夜攒。光连虚象白,气与风露寒。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澄清入幽梦,破影抱空峦。恍惚琴窗里,松溪晓思难。
34.《从军行·大将军出战》唐朝·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35.《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唐朝·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36.《还山贻湛法师》唐朝·王昌龄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 ...
37.《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寒雨连天夜入吴》唐朝·王昌龄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
38.《梅道士水亭》唐朝·王昌龄
金刚波若傲吏非吏,名流即道流。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往来迷处所,花下问鱼舟。[一作孟浩然诗] ...
39.《与黄侍御北津泛舟》唐朝·王昌龄
津无蛟龙患,日夕常安流。本欲避骢马,何如同鹢舟。岂伊今日幸,曾是昔年游。莫奏琴中鹤,且随波上鸥。堤缘九里郭,山面百城楼。...
40.《从军行二首》唐朝·王昌龄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41.《答武陵田太守》唐朝·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42.《咏浣纱溪》唐朝·王昌龄
钱塘江上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43.《万岁楼》唐朝·王昌龄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44.《寄穆侍御出幽州》唐朝·王昌龄
一从恩谴度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
45.《长歌行》唐朝·王昌龄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宝玉频发掘,精灵...
46.《相和歌辞·放歌行》唐朝·王昌龄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庆云从东来,泱漭抱日流。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有诏征草泽,微臣献谋猷。冠冕如星罗,拜揖...
47.《题灞池二首》唐朝·王昌龄
腰镰欲何之,东园刈秋韭。世事不复论,悲歌和樵叟。开门望长川,薄暮见渔者。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
48.《山中别庞十》唐朝·王昌龄
幽娟松筱径,月出寒蝉鸣。散发卧其下,谁知孤隐情。 吟时白云合,钓处玄潭清。琼树方杳霭,凤兮保其贞。
49.《巴陵别刘处士》唐朝·王昌龄
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偃帆入山郭,一宿楚云里。 竹映秋馆深,月寒江风起。烟波桂阳接,日夕数千里。 袅袅清夜猿,孤舟坐如此。湘中有来雁,雨雪候音旨。
50.《赠史昭》唐朝·王昌龄
东林月未升,廓落星与汉。是夕鸿始来,斋中起长叹。 怀哉望南浦,眇然夜将半。但有秋水声,愁使心神乱。 握中何为赠,瑶草已衰散。海鳞未化时,各在天一岸。
51.《秋山寄陈谠言》唐朝·王昌龄
岩间寒事早,众山木已黄。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 感激未能寐,中宵时慨慷。黄虫初悲鸣,玄鸟去我梁。 独卧时易晚,离群情更伤。思君若不及,鸿雁今南翔。
52.《送姚司法归吴》唐朝·王昌龄
吴掾留觞楚郡心,洞庭秋雨海门阴。 但令意远扁舟近,不道沧江百丈深。
53.《赠李侍御》唐朝·王昌龄
青冥孤云去,终当暮归山。志士杖苦节,何时见龙颜。
54.《行路难》唐朝·王昌龄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悬丝一绝不可望, 似妾倾心在君掌。人生意气好迁捐,只重狂花不重贤。 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君不见,眼前事, 岂...
55.《琴》唐朝·王昌龄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56.《寄陶副使》唐朝·王昌龄
闻道将军破海门,如何远谪渡湘沅。 春来明主封西岳,自有还君紫绶恩。
57.《九江口作》唐朝·王昌龄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58.《留别岑参兄弟》唐朝·王昌龄
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 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便以风雪暮,还为纵饮留。 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 为...
59.《初日》唐朝·王昌龄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60.《送谭八之桂林》唐朝·王昌龄
客心仍在楚,江馆复临湘。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西汉文学:辞赋诗歌,风采各异
西汉文学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西汉文学多种多样,除了辞赋诗歌外,还有政论文和传记,它们承前启后,比如汉赋上承楚辞余绪,统治汉代文坛四百年;而富有生命力的乐府民歌,为后世五言诗、七言诗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以司马迁为代表的传记文学家,其著作更是涉及多种文学体裁,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传记文学体裁的标准。
辞赋本来是战国时代南方楚国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汉朝统一后,这种文学形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被广泛采用,因而汉代早期的辞赋受楚辞的影响,在形式上还保留着“骚体”,内容上也多是抒发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
贾谊(公元前201-公元前169年)就是汉初创作辞赋的佼佼者,他二十余岁时就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又迁为太中大夫,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制的主张,可惜却遭到老臣周勃、灌婴、冯敬等人的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感怀自己的遭遇,想到屈原也是被谗言所迫而遭放逐,乃作了《吊屈原赋》,赋中以屈原的身世遭遇,自比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此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也是汉人最早的吊屈原之作,开汉代辞赋家追怀屈原的先例。
贾谊在长沙期间,还作了《鹏鸟赋》,赋里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情绪和不妥协的精神。贾谊还是政论文的佼佼者,代表作为我们熟悉的《过秦论》。
枚乘(约前210年-约前138年)是西汉初期除了贾谊外最重要的赋家,他主要活动于汉文帝和汉景帝两朝。
《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它以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该赋的讽喻性很鲜明,指出楚太子的病因是奢靡寻乐过度,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有圣人的“要言妙道”才能治好他的病。
《七发》对楚辞多有借鉴,融会了屈原代表作《离骚》的宏大体制及其中的问答形式,而在继承的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创造性。
枚乘所作的《七发》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既奠定了典型汉大赋的基础,又是“七体”的开首之作,并为后世所沿习。
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发展到鼎盛阶段,再加上汉武帝也极为喜爱辞赋,因而汉赋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像司马相如一代汉赋名家。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司马相如在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而去职。后来客居于梁时结交邹阳、枚乘、庄忌等辞赋家,并为梁孝王刘武写了那篇著名的《子虚赋》。该赋词藻富丽,结构宏大,司马相如一时声名鹊起。
汉武帝也对《子虚赋》极为欣赏,初以为是古人之作,叹息不能与作者同时代,后得知竟然是寓居于蜀地的司马相如所作,急诏入京。
司马相如觐见汉武帝时说,“《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王打猎的事,算不了什么,请允许我再作一篇天子打猎的赋。”
司马相如遂又创作了一篇与《子虚赋》相衔接的《上林赋》。此赋规模宏大,辞汇丰富,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为假托人物,设为问答,放手铺写,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旨,歌颂了统一大帝国无可比拟的形象,同时又对统治者有所讽谏,开创了汉代大赋的一个基本主题。
司马相如一生留赋29篇,《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后来还为了迎合汉武帝求仙的愿望,又作了一篇《大人赋》,汉武帝阅后很高兴,竟有“飘飘有陵云气游天地之间意”。
与汉赋体裁截然相反的,则是民歌,它反映了社会现实情况,类似于民间流传的歌谣,或者反映现实生活,或者讽刺贵族阶级,表达了人民爱憎的思想感情。与汉赋堆砌辞藻、文字艰深难懂相比,民歌具有通俗易懂,情调清新真挚的特点。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一个专管音乐的“乐府”机构,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主持乐府的工作,乐府主要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间歌谣。
朝廷典礼时所用的乐章主要是由文人所创作的,而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则主要是那些从民间搜集来的歌谣,后经人整理,这些歌谣被称为《乐府民歌》(亦称《乐府诗集》)。
《乐府民歌》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汉代《乐府民歌》的佳作有《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长歌行》、《羽林郎》、《十五从军征》、《上邪》等等。
汉代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其杂言诗自由灵活,一篇之中从一二字到十来个字的都有(如《孤儿行》),这为以后的杂言歌行开辟了道路。
而且,五言诗也是在汉代产生的,比如乐府诗中的《江南》、《十五从军征》都是整齐的五言诗。一般认为这两首诗是西汉时的作品。到了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诗越来越多,艺术性也日臻完美。成为魏晋南北朝时诗歌的主要形式。
汉代文学除了辞赋和诗歌外,还有始创于司马迁的传记文学,其恢弘巨著《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它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史记》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又注重人物性格形象化的刻画,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社会生活,又有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活跃于历史舞台之上,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具有立体感的历史画卷。
《史记》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局限于史学方面,它的写作方法以及体例内容,对于我国古代小说、散文、戏剧的影响也非常大。
从唐代的传奇小说到明、清的短篇小说以至于长篇巨制,它们在人物的塑造上,在描写手法上,乃至在情节安排和语言的运用上,都有《史记》影响的痕迹。
《史记》对后来的散文家的影响也巨大,《史记》在语言上务求简洁,即使它在引用战国以前的古书时,也都是把古奥的语言译成当时浅近的语言。唐宋以后的古文家和散文家在反对繁缛艰涩古奥的文风时,往往以《史记》为标举。
总的来说,汉朝作为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除了在政治经济上强盛外,在文学上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上的一个繁荣期,在这个时代里,产生了多种体裁的多种优秀作品,深入影响到了后代的文学创作,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皆有承于汉代的文学余韵。
本文参考自:《中国文学史》、《秦汉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