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怎么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首先要说明《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大致讲述了什么内容;
2、再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述一下《如果国宝会说话》中说明的事物;
3、可以写一下影片中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某些情节以及引发的思考;
4、接下来就可以写观看《如果国宝会说话》后的具体感想了。
示例范文如下:
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集讲的是一个仰韶文化的先民创造的国宝叫作“人头壶”。它穿越了6000至6500年,是个红陶材质的作品。
它的样子非常的唯美而且还带着一种可爱。这个人头壶,外形像一个人,身体非常的丰腴好像一个女性,它的嘴微微上翘,眼睛非常小,现在有几分可爱。后面有一个地方是注水用的,眼睛和鼻子则是流水的,但是这只是我们的猜测。
我们至今无法知道它到底是怎么用的?是喝水用的,还是浇水用的,还是专门留着观赏用的,我们一无所知。人们为什么要把它创造出来?我们也不知道,但是它的确在凝视着什么。它凝视夜空,它在思考,它的思考夜空为什么会如此的靓丽,会思考为什么会有夜空?这也恰恰表达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一切未知的探索,对一切未知都好奇。
集中在一个人头壶上面,把它充分的表达出,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虽然,穿越了6000多年,但是依旧是那么的唯美。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它在仰望什么,我们至今还在思考。
在现代,我们也需要仰望。因为仰望什么,只能顺从自己的心意,可以仰望一种信念,一种宗教,仰望那遥不可及的地方。人生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仰望,只有仰望,我们才有信念,只有信念我们才有不竭的动力。
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观后感怎么写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爱之深,责之切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一档介绍中国文物的纪录片,一共有100集,分为四季,每季25集,每集5分钟。
网络上对它的溢美之辞,铺天盖地。我也非常喜欢这种短小精悍的纪录片,可是看完3季之后,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首先,这部纪录片的名字是《如果国宝会说话》,我认为:既然起了这个名字是否以文物的第一人称去讲述文物自己的故事,会更贴切一点?
当然,我明白,这部纪录片最被吹爆的就是它的文案。如果第一人称平铺直叙,是用不了那么优美的文案。而这样一来,是否又会降低这部纪录片的格调。
其次,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纪录片的旁白。由于我最近在家狂刷纪录片,对旁白的阈值会比较高,我认为旁边缺了点“感情”。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和旁边必定有很大的联系,甚至我认为旁白比文案还重要。因为通过旁白的讲述是可以调动观众的情绪,引领观众进入角色。
有几集在介绍文物的时候,就是将镜头从左拉到右、从下拉到上,配上优美却没有感情的旁白,让我觉得有些“低沉本”。弹幕也是一直夸文案,但我们看的不是文物吗?又不是来上语文课。
在此,我要特别说明下,我绝不是质疑解说杨晨老师的能力,他也是按照摄制组的要求配音的,只是我不喜欢这种调性。
最后,我看纪录片的前提是我本身就是一名文物爱好者,所以掌握了一些文物的基础知识,我希望通过纪录片能够让我看到一些平常在博物馆内看不到的资料,比如:珍贵的史料、文物修复、挖掘的故事、浅刻的铭文等等。
在第二、第三季中,增加了很多动画特效,但更多的是对文物的各种角度拍摄,拉近拉远,让我感觉摄制组的预算吃紧。
不过我也明白,5分钟一集的迷你剧,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信息一股脑地都讲清楚,但是纪录片不同于短视频,还是希望作品能成为经典,永流传。
以上,就是我看完《如果国宝会说话》的一些感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我的求生欲,我虽然有一丢丢“小失望”,但我不敢批太狠。我只是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
毕竟在目前的大众娱乐市场,文物还算是小众的爱好,喜欢的观众也不多,同类纪录片仍旧偏少,所以投资也少。
主创团队的目标是希望能够通过纪录片,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国文化。因此我也会把这部纪录片推荐给我身边的朋友,并且我对2023年上映的第四季充满期待!更希望能有更多的国宝作品,有百家争艳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