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内容及建议

人气:234 ℃/2023-02-14 08:46:34

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内容及建议是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群众当家作主,参加企业经营决策、管理、监督干部、行使民主权利的权力机构。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中职工代表大会于1957年以后全国普遍推行,它的主要内容是:

1、提案案由实际上是提案的题目,用简明的文字说明提案要解决什么问题,并且提案案由与提案内容要一致。

2、提案者也就是提出提案的提案者或单位,要写明联系人、联系电话,如联名提案时,发起人应当作为第一提案人,便于办理提案时交流情况。

3、理由分析主要包括提案要写的问题与分析情况。

4、建议是针对案由反映的问题,提出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和解决办法。

范文一:

提案人

××

附议人

××

提按人、附议人所在单位

××公司

案 名(题目)

关于统一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的建议

案 由 分 析

经常组织开展诸如篮球或足球比赛,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又可增进各市级分公司之间的相互了解,还可以提高职工的身体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建 议 措 施

每年举办一次足球或篮球联赛,以市级分公司或县市区级支公司为单位进行比赛

范文二:

提案人

××

附议人

××

提按人、附议人所在单位

××公司

案 名(题目)

建立职工薪酬正常增长机制

案 由 分 析

公司要发展,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目前,受用工市场供需条件影响,以及随着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基层公司原有的薪酬水平已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公司的发展最终靠人才,建立薪酬正常增长机制有利于增强职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归属感,更好地为公司作贡献,有利于形成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优秀职工队伍。

建 议 措 施

根据公司的经营情况,结合当地的生活水平、职工工龄、学历等多种因素,制定详细的各岗位薪酬基数,同时依据每年公司的发展情况,制定职工薪酬增长办法,并纳入公司制度严格执行,确保职工人均收入每年实现一定比例的增长。

范文三:

提案人

××

附议人

××

提按人、附议人所在单位

××公司

案 名(题目)

关于员工疗养工作的提案

案 由 分 析

工会每年可以举办一次员工疗养,不但是为了降低职工的疾病率,职工之间还可互相沟通,既能提高职工的政治觉悟还能增加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建 议 措 施

建议由公司工会组织,具体负责,做好职工疗养工作,使其成为降低疾病率,增进职工身体健康的有力武器。

以上就是小编收集整理出来的,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工代表提案内容建议大全

两份职工提案,让工人与机器“和谐共处”

2020-10-22 07:19:50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两份聚焦“技改”的职工提案,改变了车间原有的生产方式。曾经担心会被机器取代的工人,如今自信地工作在生产线上。等待他们的是更高的效率和更加有序的劳作。

崭新的待装部件整齐排列,装配工人在各自工位上忙碌着,流水线上时不时传来带着金属质感的撞击声……10月13日下午,福建晋工机械有限公司3万多平方米的联合二车间里,生产井然有序。

“以往忙碌的时候,车间里乱成一团,可现在不一样了。”公司工会主席郑前远介绍,去年11月,两份职工提案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企业工会与多个技术部门成立了技改小组,推动车间智能混装生产线项目在疫情期间落地。新生产线投入使用后,产能提高了50%,新增就业岗位70多个,机械产值和职工收入实现了同步增长。

两份提案让智能生产线落地

“以前单线装配,生产环节繁琐,工人工作量大,现在新生产线实行智能化装配!”谈起这条智能混装生产线,福建省劳模、晋工机械生产总监熊小平向记者展示了他1年多前写下的职工代表提案。提案里,熊小平的初衷很简单——“通过技改提高生产效率”。

为满足市场细分领域的多样需求,近年来晋工机械公司实施差异化生产战略,装载机、挖掘机、叉装机……上线生产的产品规格多达上百种。几百款不同规格的产品挤在一条生产线上,车间里的“动脉”就这样被堵死了。为此,公司工会面向所有职工开展提案征集,希望大家为疏通“动脉”开出药方。

根据不同设备的生产需求,为原有独立运转的生产“主线”配上多条智能化生产“支线”,就是熊小平在第一份职工代表提案中给出的解决方案。

但对于熊小平的提案,一些工人心存疑虑。“我们能适应智能化吗?会被机器取代吗?”和熊小平口中的“效率”相比,在厂里工作了18年的老工人刘臣,更担心自己和工友是否会被这条飞速运转的智能化流水线淘汰。

为了打消职工的疑虑,郑前远联合多名工会委员提出了第二份职工提案,并获得职代会通过。提案提议将劳模、工匠、技能大师的工作室搬进生产车间,现场破解包括智能混装生产线设计、研发、落地在内的各类技术难题。同时让更多一线工人参与到图纸设计、技术创新、工艺改造的全过程,让智能混装生产线吸收更多工人的智慧,在职工“眼皮子”底下落地。

工人有了专属工位

新的生产线投产后,主线支线相互配合,将产品下线的耗时由原有的60分钟压缩到20分钟以内。提高生产效率的目标实现了。

前车架装配线、后车架装配线、变速箱发动机连接装配线,新能源装配线……新的生产线分工更加细化,装配工艺的工位数不降反增,由原有的10个增加到14个。刘臣和工友不仅没被机械取代,还在生产线上有了自己的专属工位,大家之前的顾虑也打消了。

在新的智能混装生产线上,不同的零部件被印上二维码,工人用手机APP扫码就能看到部件的信息和装配工艺要求。每名工人要装配的零件数量也由最初的20个减少到10个,工作强度大大降低、工作精度随之提升。

“工人不用再四处寻找搬运部件,通过数据采集技术,每一个产品部件的质量都实现可追溯,以往部件漏装、错装、漏锁的人为失误被最大限度排除在流水线之外。”郑前远感叹道。

据该公司总经理柯金鐤介绍,这个由劳模领衔设计、职工参与监工的智能化流水线项目,实现了工人与机器的“和谐共处”,被列入省、市重点技改建设项目。

“1 1 1”培育模式提升工人技能

熊小平和机械工程师张文中注视着生产线上的工人,他们和工作室成员要结合新产品单件小批试制的研发数据,通过收集工人们的意见,为车间接下来的智能化改造项目准备新的提案,让机械更加适应工人的需求。

为帮助工人应对智慧工厂建设带来的变化,晋工机械公司修订完善了《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实施办法》,鼓励职工参与工艺革新、技术改进,提出优化建议。此外,公司工会还构建了“职业院校 培训中心 在岗实训”的“1 1 1”培育模式,通过劳模工匠传帮带、组织职工参加当地产业工人“二元制”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工人提升技能水平、更熟练地使用机器。

在“1 1 1”培育模式的助推下,今年,晋工机械公司新增泉州高层次人才3名、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8人,新申报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12件,奖励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职工80多人次,发放奖励金额近10万元。

编辑:李方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