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拼音

人气:352 ℃/2023-02-16 08:07:40

虽有嘉肴拼音是什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虽有嘉肴的拼音:suī yǒu jiā yáo。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兑)命(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古代皇帝发布的政令。

(学)学半(通“敩”(xiào)“),教导。

二、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古义(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能知其旨(旨: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3、教然后知困(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长: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三、一词多义

①学学半:通假字,同“敩”,教导。

②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好的。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虽有嘉肴拼音版原文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虽有佳肴》赏析

《虽有佳肴》选自《礼记·学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儒家经典主要是指“四书五经”。“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诗》又称《诗经》。

《书》又称《书经》,也称《尚书》。

《礼》就是《礼记》。《礼记》最初有两部,一部是西汉戴德编写的《大戴礼记》,一部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编写的《小戴礼记》。《大戴礼记》大部分已亡佚。我们现在所说的《礼记》专指《小戴礼记》,共49篇。

《易》专指《周易》。当时有“三易”,分别是《周易》《连山易》《归藏易》,只有《周易》被列入“五经”。

《春秋》还有一个别名《麟经》。

《虽有佳肴》这篇文章出自《礼记》中的《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主要阐述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等。而本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原文如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本文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层:类比引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由“弗食佳肴,不知其旨”引出“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强调了“学”的重要性。

第二层:逐层论证。由“学”引出“教”,既而论述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学习之后就知道自己还有不足之处;教别人之后就会发现自己还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就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的困惑之后,就能够勉励自己。也就是“学”过“再学习”,“教”过“再反思”。

第三层:得出结论,点明主旨:教学相长。也就是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相”字很重要,是互相促进,并非一方带动另一方,而是双向互动的。

第四层:引用作结,增强说服力。《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作者引经据典,是运用引证法(引用论证),有力地证明“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说服力,更具雄辩力量。

《尚书》前面已经提到了,又称《书》或《书经》,也是“五经”之一,但要比《礼记》早很多。这部书主要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古代事迹的文章的汇编,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兑”通“说”,读“悦”的字音,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命”是《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属于公文。大者为“命”,小者为“令”,秦始皇后改为“制”,内容一般是君主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所以《兑命》并不是傅说颁布的政令,应当是君主任命傅说时发布的政令。

作者中引用了《兑命》中的三个字:“学学半”。第一个“学”读“校”的字音,指的是“教”;第二个“学”指的是学习。意思是说:教是学的一半,即教别人可以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作者说“其此之谓乎?”是说: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可能”“也许”;“此”是代词“这”,指这个道理。哪个道理呢?就是“教学相长”。意思是说“学学半”大概说的就是“教学相长”的道理。

纵观全文,作者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揭示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同时,本文开头的类比,也能反映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封面用途,与文章内容无关)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