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编辑文字怎么排版

人气:188 ℃/2023-01-11 04:35:01

微信文章该怎么排版?怎样排版好看?怎样可以提高排版效率?问这些问题的不外乎是一些新手小白,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微信文章排版的流程。

第一步:文字可以直接在小蚂蚁编辑器中进行编辑,每个自然段落之间空一行。

第二步:进行基础调整。

设置字号、字体、颜色、对齐方式。正文字号建议15px,字体颜色建议选用#595959。对齐方式建议全选内容设置两端对齐,然后单独设置标题居中对齐。这些我们都可以直接在编辑器顶部的工具栏中操作。

第三步:二次调整。

文字的基本格式处理完毕,我们可以进行重点文字加粗,或设置文字阴影来突出重点。

可以设置两端缩进避免排版过于紧凑,提升阅读体验。

第四步:背景图。

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我们可以给文章添加背景图,提升文章整体的质感。

第五步:使用样式。

基本内容确定之后,重头戏来了!合理的使用样式可以让我们文章的排版更为美观。

小蚂蚁编辑器中有丰富的样式供我们选择,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两种使用方法:

(1)秒刷:选择编辑区域的内容,点击合适的样式,即可快速套用样式。

(2)传递:使用多个相同素材时,修改其中一个素材,即可将修改后的素材格式传递到其他素材上。

6.一切尘埃落定就可以点击编辑区右侧“同步”按钮,将文章同步到微信公众号,然后文章会出现在公众号的素材管理里面,我们就可以发布了。

以上就是微信文章排版涉及到的所有流程,希望可以帮助到需要的朋友。

微信编辑文字怎么排版顶格

「排版技巧」排版是为整个公众号运营做服务的

排版是为整个公众号运营做服务的!!

关于排版,我这次给大家总结一些比较实用的技能,希望我们一起学习和成长。

一、公众号排版的作用及详细设置

(1)作用

1.能舒适的阅读、快速获取到知识点

2.通过文字的样式调整、配图的样式调整,让文章看起来更加舒适、明朗

3.通过细节的配合,让人从内容和视觉上,感受到文中的表达情感

(2)排版参数参考

首行顶格、两端对齐、行距1.75、段距上下空一行

字号:15-16px

强调突出部分:加黑/加粗/红色 (长度不超过三行)

标注部分格式:灰色/14px/ 居中对齐/位于图片下方

引用格式

一级标题:20px 主题色/加粗/段距上下空一行/居中对齐

二级标题:18px 主题色/加粗/两端对齐

三级标题:序号或符号显示/行距与正文同

图片:16:9 / 640*480 /行距上下变一行

二、常用的编辑工具

(1)微信自带编辑(上述排版参数可供参考)

(2)第三方编辑器(学习官网使用指南)

135编辑器(功能全)

秀米编辑器(最易上手,文艺风)

i排版编辑器(简洁)

(3)新媒体排版插件(壹伴、新媒体管家)

三、 排版的基本原则

亲密:彼此相关的应该靠近,归组在一起,条例清晰。如:序列内容;文章结构化;段落、区域划分。

重复:视觉要素增加独特,如主题色;品牌打造,加深印象,强化认知,增加一定的统一性,如logo。

对齐:不能随意安放,如两端对齐,使版面整齐,元素保持一定的对齐方式。

对比:避免页面元素太过相似,如强调标题与正文的文字区别,文字结构逻辑清晰。

留白:调整元素间的疏密程度,让每个元素有独立的存在空间,如段落距离,舒适度。

降噪:减少干扰物,去掉影响阅读的障碍,直观的展现,如全文颜色不超过三种,色彩过多易产生混乱。

排版是为整个公众号运营做服务的!!

一、用户与公众号交流的活动轨迹

文章推送——消息窗口——订阅列表——公众号会话窗口——图文页面——关掉/收藏/转发——关注——重复消息窗口的一系列操作。

二、运营公众号的目的

1)让已关注的粉丝持续关注

2)让没关注的用户引来关注

三、排版类型

标题:也是排版的一部分,字数应有明显限制。

1)视觉导向:注重视觉效果,以粉丝体验为主,增加粉丝粘性

封面图,版面和谐统一,强烈的识别度;头部明显的关注引导语;分隔符包含logo;结尾用介绍语;品牌感、形象;排版可塑造公众号的品牌形象,提高大众认知。

2)传播导向:注重传播效率,让粉丝参与传播

次封面图以关键词展现,以关键词进行文章分类,头图引导分享。

3)内容导向:单纯以内容进行排版

封面考虑板块分类,为了凸显内容(文章排版无独有特色)

四、增强说服力方法

优秀的公共号是主要通过排版增强图文说服力。

1)人格 (个人形象塑造)

2)情感 (调动情绪,产生共鸣,如排版节日气息氛围营造)

3)逻辑 (排版有逻辑性,条理性很强)

希望大家在学习和模仿过程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定位、风格和运营目的的排版样式哦~~

更多干货关注我,你的点赞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谢谢~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