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四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清漪园,并且改名为颐和园。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现在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x
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为什么要用“颐和”二字?
“颐和园”,在大多数人心中估计只会把它和光绪、慈禧这些人对应,殊不知,在光绪之前,这个园子并不叫这名儿,而是叫“清漪园”,取水波清涟,泛起涟漪之意。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此园,在闲置了多年后,慈禧太后动用了海军军费,并以光绪皇帝之名重修了园子,这次重修,还把原来“清漪”二字给改了,重新命名为“颐和园”,那“颐和”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老佛爷为什么这么看重这两字呢?
“颐和”,在很多官方史料典籍里的解释是:“颐养冲和”,“颐养”,即修养之意,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退休后的养老公园,首先第一点就是要让老人家修养,反正不能再做剧烈运动。
那“修养”什么呢?——“冲和”之气:
这个“冲和”,不得了了,咱们的老佛爷对《道德经》还挺了解,“冲和”二字就取自《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意思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的“妈妈”,世界创生的总原则;从“道”里,生出一种气,而这“气”又分成“阴和阳”两种气,阴阳两气相互碰撞、相互拥抱,最终形成一种阴阳和谐的状态,于是万物就在这种“和谐”状态中产生了。万物产生以后,又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之中而成一种新的和谐状态。因此,“冲和之气”,意为一种和谐之气,和和美美嘛。同时还被引申为真气、元气。慈禧太后特别钟意“颐和”二字,估计就是觉得这寓意太赞:这园子就是我修养真气之所啊!同时还有“和谐”之意,老人家嘛,总是希望家里都和和美美的(虽然最后没有往这里发展),这样心情也舒畅,也好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