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黑白色有两种功能:伪装和交流。白色能帮助它们融入冰雪环境,躲避捕食者的威胁。黑色能帮助它们躲避在竹林或丛林的阴影中。黑耳朵能起到警示、威慑捕食者的作用 ,黑色眼圈能识别同伴或是在求爱时示威。
大熊猫的黑白色有两种功能:伪装和交流。
大熊猫白色的肚皮和脑袋,能够帮助它们融入冰雪环境,使它们能躲避捕食者的威胁。
大熊猫黑色的四肢能帮助它们在温暖的季节躲避在竹林或丛林的阴影之中。黑色的耳朵能让它们看起来更凶猛,起到威慑捕食者的作用。黑色的眼圈有助于熊猫识别同类,或是在求爱时向竞争对手示威。因此大熊猫是黑白色的。
熊猫为什么黑白相间?美国科学家破解生物界长期不解谜题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仅在四川和陕西山区生存。由于熊猫“性”趣不高,生育率低,一直处于濒危状态,据2014年统计,全世界仅存约1864只野生大熊猫。大熊猫是生物界的活化石,黑白相间的皮毛,憨态可掬的外表,使之成为最受人们喜爱的动物,也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友好使者。但你知道大熊猫的毛色为什么是黑白相间的吗?
大熊猫的毛色问题是生物界长期存在的难以解决的谜题,因为几乎没有其它哺乳动物有这样的外观。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的科学家越俎代庖,跨界研究中国大熊猫的“着装”问题,确定其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伪装和沟通。研究报告发表在本周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杂志上。
领导这项研究的是戴维斯分校的蒂姆·卡罗教授,2014年曾发现斑马之所以进化出条纹是为了驱逐叮咬的蚊蝇,具有这方面的丰富经验。研究人员将熊猫身体的每个部位作为一个独立区域,与195种其它肉食动物及39种熊亚种的暗色和浅色毛皮进行比较,研究它们的毛色斑块与行为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大多数熊猫的脸、脖子、腹部和臀部是白色的,这有助于它们融入栖息地的雪地里,而前肢和后腿则是黑色的,可以让它们躲藏在树荫下。最有趣的是,熊猫头上的黑色标记却与伪装无关,而是用于交流沟通,黑色的耳朵可以向捕食者传达一种凶猛的感觉,黑眼圈可以帮助它们互相识别或者警告同类对手。
科学家们也分析了熊猫黑白间色的形成机制,可能源于它们只吃相当缺乏营养和热量的竹子,不能消化更多的植物,所以不能像其它熊类一样,存储足够的脂肪舒舒服服地去冬眠。它必须穿越在雪山和热带雨林之间,一年到头不停进食,所以必须发展出在四个季节都能和环境融为一体的伪装色,而黑白相间的斑块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参考资料:http://t.cn/Riag7yd
黑洞视界,宇宙视界,思想和知识也有视界。请订阅微信公众号:徐德文,以文学语言深度解析最新前沿尖深科学话题,通俗易懂,幽默有趣,一起学习和拓展思想知识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