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必要的条件:1、适宜的环境,2、健康的水质和食物,3、充足的氧气。人体70%左右是水,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并且水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体温。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存不能离开水。
人类,也称智人,可以在各种各样的栖息地中找到,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这归功于他们利用技术来适应和修改栖息地的能力。
智人,形态特征比直立人更为进步,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过去曾叫古人,生活在距今25万~4万年前。
有3种类型的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人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即基因、化石、语言文化。其中语言文化一般不能超过新石器时代。
(学党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十二)
导读: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口因素: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和影响作用;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人们为获取物质生产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活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社会意识的结构
按照主体分:
人体意识:是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是群众实践的产物。
按照层次分:
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自发不系统的不定性的社会意识,表现为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等,以感性认识为主。
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的社会意识,自觉的、系统的、定性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科学等,以理性认识为主。社会意识形态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他们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义: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思想文化的发展既决定社会存在的发展要求,又对社会存在发展起推动的作用。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