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入伏的开始吗

人气:150 ℃/2023-04-11 08:50:07

夏至不是入伏的开始,但是它是判断入伏的标志,民间俗语说“夏至三庚入伏”,意思是夏至来临的第三个庚日就开始入伏了。入伏指的是三伏天,这段时间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不过因庚日日期变化,每年入伏时间各不相同。

夏至是不是就入伏了

很多人认为夏至到了就开始入伏了,其实并非如此,不过夏至和入伏的关系较为密切,民间有俗语说,“夏至三庚入伏”,说明入伏是在夏至来临的第三个庚日,由此可用夏至来推断入伏时间。

夏至并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夏至之后天气依旧会慢慢变热,还会伴随有雷雨天气。入伏一般指的是进入三伏天的意思,是上面说到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就开始入伏,这里的庚日指的是古代“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且庚日的日期在公历中是变化的,所以每年入伏的时间各不相同,但是一般都在公历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三伏天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每个庚日相隔10天。

夏至与入伏的区别

夏至以后多久入伏?怎样确定伏天的长短?入伏以前高温会持续吗?

都说一年当中要数伏天最热,2022年6月份各地出现连续多日的40℃左右的高温,极端地表温度达到70多℃。那么,2022年夏至到了,什么时间才入伏呢?入伏以后的温度还会升高吗?

夏至以后什么时间进伏?

24节气是中国世代相传的文化,对于什么时间入伏,什么时间进九,需要懂得天干地支这些古老的农历计算方法才能搞明白。三伏天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通俗一点来讲,每年的入伏日就是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为进入初伏,第4个庚日为进入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进入末伏。

按理来说,每伏应该是10天,三伏一共是30天,但是在夏至至立秋节气之间有第5个庚日的时候,中伏就是20天。从近多年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伏天都是40天,很少有30天的情况出现,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多年的日历可以看出,每年的入伏时间都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只要是7月17日之前入伏,中伏都是20天,伏天的长度为40天。7月18日、19日这两天入伏的,中伏多数是10天,少数是20天。7月20日以后入伏,中伏都是10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呢?庚日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10个日子其中一个,间隔10天出现一次,配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生肖,组成了60花甲子,主要原因就是末伏的时间必须是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如果立秋以前有5个庚日,中伏就变成20天了。从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老农总是说“三伏带秋”和“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了,因为三伏一定是在立秋以后,总会感觉到秋风习习的开始,不管头伏有多早,都会是这个样子。

2022年什么时间进伏?伏天多长?

2022年6月21日夏至,夏至以后第一个庚日为6月26日,第二个庚日为7月6日,第三个庚日为7月16日,7月16日入伏,初伏截止日期为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2022年7月26日进入中伏,中伏截止日期为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2022年立秋时间为公历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8月15日,所以,8月15日进入末伏,8月24日伏天结束。

2022年入伏以前持续高温,入伏以后会继续高温吗?

在北方地区,进入30℃以上的高温时间一般为5月底至6月初,也就是当地小麦成熟的时间,此所谓“不冷不热,五谷不结”,直到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然后再次向南方移动。所以说,芒种至夏至这个时间段,如果没有下雨,太阳的温度进入大气层增加,而地球表面温度散发的速度弱于进入空气的热量,温度自然而然逐渐上升,出现持续高温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

自从地球文明程度加快,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动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过度开采、加工和使用,工厂林立、城市规模无休止扩大、机动车辆增加,尾气污染严重,化肥、农药滥用,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壤污染严重,二氧化碳、甲烷气体等温室气体排放,地区表面的温度逐年升高,南极冰山融化、北极不冻港增多、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冰山消融,各种自然灾害频繁,极端天气增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粮食产量,加剧了世界各地的夏季高温。

当然,极端高温天气也只是局部地区,在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出现500年不遇的高温天气,而南方地区却出现连续强降雨和低温天气。这是不正常的短期内天气状况,不可能持续多长时间。

有人担心,入伏以前温度太高,入伏以后也会持续高温,这是心理作用,而没有科学依据。在有些年份,入伏以前温度较高,却会出现伏天温度较为温和和间隔几天就会有持续降雨的情景。

所以说,短时间内的干旱,造成农作物干旱,请不要放弃,该浇水的浇水,该抽水的申请水泵,只要过了这几天,说不定今年还是一个丰收年呢?

温馨提示:温度高于35℃以上的时间段尽可能不要外出,确有必要的做好防护、多饮水、防治中暑。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