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子为什么要加子

人气:323 ℃/2023-04-16 13:39:41

无语子的子仅仅是一个句末的语气词,就像我们平时用的“啊”和“呀”一样,它起源于欧美音乐圈一位粉丝说话的习惯,后来扩散到网上,成为网络热词,它和不同的词语组合起来有不同的味道,会使得语气更加地生动可爱。

无语子是什么梗

如今不跟上互联网的浪潮,多认识一些网络词汇都没法看懂别人在说什么了。网络用语更新迭代的速度简直快得令人发指,昨天的我才搞清楚“奥利给”是什么意思,今天的“无语子”就给了我当头一棒,“给力”仿佛还是去年的事儿。

今天已经不仅仅是“无语”后面有“子”了,甚至还有“漂亮子”、“可爱子”等等一系列的“XX子”。那么为什么要加上这个“子”呢?它到底代表什么意思?

“XX子”最初起源于欧美音乐圈一位泰勒粉丝的说话习惯,后来这个口头禅扩散到网络上,今天的“无语子”就是这样的来的,“子”表示的是一个语气助词,类似于“XX的样子”,大家可以组合到任意一个词语上,以让词汇更加生动可爱。

为什么无语子很恶心

“绝绝子”被狂骂,这届网友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热词席卷网络,还催生了专门总结这些新新词汇的文章甚至词典。

“绝绝子”就是今年流行热词的其中一个。

可是最近,比起说这个词,骂这个词似乎成为了新的风潮

当然这也是因为这个梗广泛出现在了各种地方,夸好吃的好喝的可以用,夸喜欢的明星网红可以用。更过分的就用它代替了一切形容词,好极了可以用绝绝子,坏极了也可以用绝绝子。

网上流传的反讽“黑话”合集

这个梗开始随处可见的时候,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表现出反感,大家开始公然表现出对该词语的厌恶,甚至会说出“不像是人能说出来的话”,或者“发绝绝子的都是脑残”这类的话。

主播在直播间骂“绝绝子”

这个词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问题吗?

网红词为什么会被抵制

“XX子”的广泛使用似乎从《青春有你》《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两部综艺播出的时候就渐渐流传开来。大家用它称呼喜欢的明星,就能带上亲昵的感觉。

但当所有感叹词后面都加上一个子之后,你就能看到日常对话中出现“无语子”、“搞笑子”,这些当事人说着有意思,但局外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新词。

这股风潮似乎最后集中在了“绝绝子”上,万物皆可绝绝子。

因为出圈和泛用,导致大家对于“绝绝子”的评判更类似于去评价一个严肃的词汇。

“绝”可以表示程度很极端,“绝了”或者“好绝”,是我们日常会用到的词语,表达很厉害的意思。

相比之下,“绝绝子”作为“绝”的变体,又加叠词又加后缀,似乎是多了一丝造作,仿佛是为了表现可爱而刻意这样说话,这也是许多人讨厌它的原因。

但其实,不管是什么网络词语,在刚流行起来的时候,都是会遭到一波抵制的。

前段时间被封的网红“郭老师”,抛去无下限的行为不谈,她走红的原因之一,就是她自创了一套“郭言郭语”,如“猕hotel”、“空心火龙girl”等。

还有视频博主“五十岚上夏”自创的英语式中文,让人忍俊不禁,duelbach(对不起)、doltioner(多损呐)流传了起来,甚至网友会为她的视频专门做笔记。

五十岚上夏在讲解“岚语”

这些自创的词语被一些网友广泛使用,也有许多人表示不能接受。

去理解新的词语会耗费大家的精力,增加沟通成本。除了了解这个词本身的意思之外,有时候还要去了解这个梗的来龙去脉,着实是有些麻烦。

当然,让许多人更不能接受的是,一个词刚流行的时候,会出现在许多和这个词无关的场合,而且会被人反复刷到。即便刚开始能接受,后续也有可能会感到这个词出现得过多,这种疲惫的观感确实会让人感到厌烦。

这样看上去,“绝绝子”被反对也就不难理解了。

被互联网加重的语言焦虑

网络上关于日常交流用梗的讨论,也没有停过。

有人批评网络热词,就有人批评不让说网络热词的人,认为他们是在干涉别人说话的自由。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有“绝绝子”就有“反绝绝子”,有“反绝绝子”就有“反反绝绝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大家开始担心这种万能词说多了,人们会懒得思考和分析,离开梗就不会说话了,甚至许多人疑心自己患上“失语症”。

很多人自从毕业后就很长时间没有摸过纸笔了,敲击键盘和手机代替了书写,也就出现了许多“提笔忘字”的现象。

而现在随着网络用语的流行,大家似乎真的逐渐开始遗忘过去语文课上学习过的知识,看到一个错字一时想不起正确的写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总是复用同一个词语。

微博关于网络词语的讨论

在微博的讨论中,有人在担心自己的语言退化,有人在鼓励大家坚持学习和思考,有人在辩驳玩梗和词汇量的关系,也有人在思考网络词汇是否也有自己的生命。

种种现象确实加重了人们的语言焦虑,一次次的讨论与反思也促使一些人开始改变。

用进废退,确实很有道理。但这种现象真的只是网络词语造成的吗?如果大家真的感到自己的词汇量贫乏,究竟是因为使用了网络词语,还是因为个人阅读和书写习惯的问题呢?这或许还值得进一步去思考。

用梗的人就是不会说话了吗?

目光回到说这些梗的人身上,他们真的不会说话了吗?

想想小时候大家一起用火星文的年代,是不是也很骄傲于自己掌握了一门特殊的语言呢?长大后的我们,也并因此没有丧失语言能力。

甚至“绝绝子”这种词,绝大部分人都只在网上说,而不会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它。

或许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除去盲目追逐网络流行文化外,对这种词语的“学习”的追捧,和想了解与传播新事物的欲望不无关系,同时这些梗本身也是彰显个人独特性的一种手段。

梗刚被造出来的时候,可能会捧红某个人,变为小团体的狂欢,服务于小众的圈层文化。

但在当一个梗进入大众视野后,往往会生发出和造梗人毫无关系的“网民”语言属性。大家并不一定认识造梗人,但因为这个梗好玩就用了,这个时候他们的身份将会变成“网民”,而不是造梗人的“粉丝”。

当和朋友发“这杯奶茶绝绝子”的时候,他们的期待早已与最初导致它流行的综艺没有关系,而是希望得到“你也网上冲浪啊”这种“你懂我”的默契。

比起这个词本身的意义,他们更在意的是通过同种“语言”去确认彼此的身份,当这种小众语言被广泛传播一段时间后,传播的人也说厌了,就可能又会出现一个新梗开始流传,出现一个新词来表现大家的情绪。

其实,不如对我们的语言更信任一点。汉语几千年来都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它有很强的创新力,也同样会有自净能力。

这些因为新鲜和独特而被使用的网络词汇,同样会因为重复和泛用而被厌弃。甚至火星文不再流行后,反而还成为了人们青春回忆中的一部分。

或许我们应该去包容这种网络语言发展的节奏,可以去反思和探讨,也可以对过分重复的行为表达反感,但不必范围攻击,对说这些词的人太过苛责。

相信在这些网络热词让人们开心或烦躁一波过后,时间会帮我们筛选出那些真正实用的词语,流传下去。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