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这是指人为了让身体适应气候的变化,“春捂”意思是在春天气温刚暖和反而要注意保暖,捂一捂让身体发汗,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暖衣,身体对环境温度还没有适应。“秋冻”意思是秋季温度下降,衣服慢慢加,让身体冻一冻锻炼抗寒能力,促血液循环。
春捂秋冻这个概念其实是人们根据身体为抵抗外界气温变化来做出的自身调节而得来的。“春捂秋冻”的核心理念就是在人体健康的时候,不要太猛的去通过加减衣物来抵抗外界的气温变化。
1、掌握气温变化
秋冻并不是让大家受冻,而是不要太快的去增加衣服来抵御寒冷,应该让身体有一个抗寒能力的锻炼,特别是孩子,但也不是让大家刻意去穿不暖,讲究一个适量,特别是对于孩子,许多家长一听说气温下降,赶紧大棉衣加持,其实是没必要的。
2、不同年龄各有度
身处襁褓的婴儿还是要及时增减衣物,但是秋季的时候也不必要裹的太紧了,衣带要宽松,被褥要轻柔,便于宝宝肢体舒展,而且捂得太厚太热也可能导致宝宝难受不舒服,春季的时候虽然温度缓缓上升,但还是不能太快退减衣物。
3、体质差异
如果是体弱多病的人,就不应该实行秋冻抗寒锻炼,还有先天性疾病、贫血、营养发育不良等人,特别是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疾病的人,也不适合进行抗寒锻炼,感觉到自己很冷不舒服就应该多穿一些。
若要小儿安,须受三分寒?中医专家张迎春:“春捂秋冻”有道理
武汉晚报9月12日讯(记者黎清 通讯员 周建跃 温红蕾 黄洁莹)“若要小儿安,须受三分饥和寒”是中国民谣育儿歌,随着天气逐渐转凉,不少家长都困惑如何给孩子穿衣服。9月12日,“好妈手册”(微信公号:whhaomama)特邀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张迎春,到“好妈”微信群线上“微门诊”坐诊,为读者答疑解惑。
好几位读者说家里老人都说天气变凉,要跟孩子加衣服,可不是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么?到底该怎么办?
张迎春介绍,“春捂秋冻”是一句古话,在育儿上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夏天耗气伤津,容易造成气虚阴虚,对孩子的阳气有一定的损耗。让孩子在秋季稍微冻一下,能够提高孩子的机体免疫力,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季。
据介绍,秋天气候多变,早晚温差悬殊。这时候,不要急于添厚衣,应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适宜的耐寒锻炼,从而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冻”。在秋季进行耐寒锻炼能有效预防严寒带来的威胁,提高幼儿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耐寒力,进而减少冬季易发病。
中医认为,小儿是阳气偏旺之体,过暖则会助于阳气而消耗阴液。实际上,过早过度保暖,身体出汗不易觉察,反而容易感冒。另外,不要放过让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的机会,特别是秋日的清晨。
至于要穿多少衣服?张迎春说,1岁以内的宝宝可以跟老年人一样,以暖为主,1岁以上的可以与成年人一样。但“春捂秋冻”也要适度,天生体弱或者体寒的孩子,还是要及时添衣保暖。同时要注意,3岁以内孩子的手一般是温凉的,正确判断孩子体温的方法是摸后颈,如果后颈温热,证明孩子不冷不热。
(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