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祭拜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自古以来,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作为载体,以祈福、爱情为主题,是一个综合性的节日,也是现代社会的“情人节”。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是传说中七姐的诞辰,因祭拜“七姐”在晚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姐诞又被称为七娘会,七姐代表的是织女星,是编织云彩的房置业者,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七姐的诞辰。七姐诞的主要活动有祈福许愿、祈祷姻缘,保护孩子们生活健康等。
人们对于牛郎织女的自然天象崇拜由来非常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而七姐诞的乞巧节习俗最早始于汉代,在西汉的《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在民间传说中,每年七夕节的夜晚,牛郎、织女就会乘着鹊桥在天上相会,而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子们在这天晚上在月光下摆上桌子,放上时令瓜果,祭拜织女,祈求女神能让她们心灵手巧,嫁得如意郎君。
中国“情人节”并非只有“七夕”一个,还有两个不为人知,想不到
公历2月14是西方的情人节,流行于欧美,很受年轻人追捧。近几年,国内开始大兴过洋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都在国内如火如荼、大行其道。这是商业引导消费的结果。也是国产节日缺乏吸引力的表现。
西方情人节和基督教有关。一个为了爱情献身的教士圣瓦伦丁在2月14日,英勇献身。人们为了纪念和歌颂伟大的爱情,于是把这一天定为情人节。当然情人节来历的版本很多,我们没必要一一列举,我们也相信,有一个动人、美好且浪漫的爱情故事在里面,这我们毫不怀疑。西方人大过和追捧情人节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我们中国人何必自己国家的节日不过,去过洋节,推崇洋节,这就有点叫人看不懂了。我们自己国家一点不缺少可以过的节日,单就情人节来讲,至少有三个节日可以认定为情人节。
第一:元宵节。各位不要以为元宵节只是吃元宵的节日,那就大错特错了。元宵节起源于远古先民的火把文化,到汉朝开始“燃灯表佛”,逐渐形成元宵节。到唐朝时,已经极具规模,同时,这一天,举国欢庆、万民同乐,平时不能出门的女孩也可以抛头露面了。年轻男女有了接触、见面的机会。这在封建社会是极为难得的机会。北宋欧阳修的诗句就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诗句。还有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的“去年人”和“那人”所指的都是“情人”。可见,在宋代元宵节是“情人约会见面”的好时机。
第二:上巳节。上巳节是阴历的“三月初三”。我们可能记得三月三壮族等少数民族有对歌相亲的习俗。这个节日就是上巳节。人们在这一天来到河边祭祀,沐浴,踏青等活动。壮族、黎族等少数民族还会举办歌会,让青年男女有个结识的机会。
第三:就是我们熟悉的七夕节,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是最为国人认可的“本土品牌情人节。”
只要社会极力推崇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相信人们会慢慢转变过来,过自己的节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