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城是甘肃省的天水市。天水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甘肃省东南部、秦岭西段、渭水中游,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全国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
天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间,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米。最高峰天爷梁,3120米。最低点牛背村,海拔760米。
天水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城区附近属温带半湿润气候,苏城-立远一线以南属于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为11℃。
天水旅游资源富集,驰名中外。天水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主要景点有麦积山石窟、大像山、水帘洞、拉梢寺等。
青羊故里——在成都的你,怎么能不知道成都的“外号”
秦城|龟城|大城
少城|汉城|锦官城
车官城|羊马城|罗城
高骈故城|蓉城|皇城|满城
不要被这些各种城看晕了眼
其实这都是成都
的“别称”
故里
谈笑风生
在成都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的“别称”被流传下来,在秦时成都被称为秦城、龟城、大城、少城,两汉时期被称为汉城、锦官城、车官城,唐时被称为羊马城、罗城、高骈故城,五代十国时期又称蓉城,明代的皇城,清代的满城等等,让成都市民津津乐道。
|一、张仪“龟划”芙蓉城|
对于因织造蜀锦而得的“锦官城”和因市花芙蓉花而得的“蓉城”等别称,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但对于“龟城”这个名字可能少有人知晓。古人把龟作为吉祥的象征,常把龟和上古神兽龙、凤、麒麟一起并称为“四灵”,又因龟是一种长寿的动物,所以常和代表长寿的仙鹤一起用于祝寿。成都也确实称得上是一座“长寿”的城市了,几千年来“城址未迁,城名未改”,可不正是名副其实的龟城么?
其实成都之所以叫龟城,也是有一定的典故的。其中一种说法来源于扬雄的《蜀本记》中所记录的“张仪龟划芙蓉城”。为什么是“龟划”而不是“规划”呢?这便要从秦国灭蜀、张仪筑城的故事说起了。
根据《史记·张仪列传》中的记载,公元前316年苴(音bāo,古民族名,是巴人的一支)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在当时秦惠王的两大重臣对于伐蜀战争也有不同意见,张仪主张讨伐魏国,而司马错则主张征讨蜀国,他认为蜀国地大物博,是西僻之国,如果拿下蜀国既可以扩大秦国疆域,也有利于秦国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同年秋天,秦惠王秦将司马错及张仪等人率秦军自石牛道——由陕西眉县、邪谷、勉县、阳平关,以及四川的青川、广元、昭化等地进入剑门关。十月,秦军与蜀国军队交战于葭荫(今四川广元昭化一带),蜀军大败,蜀王逃至武阳(今四川彭山东北),后秦军杀害,其相、傅、太子退至逢乡,最终死于白鹿乡,古蜀开明王朝经历了十二世而灭亡。蜀国被灭后被降为侯国,蜀王儿子为蜀侯,仍旧住在蜀王城内,秦人则住在成都的东南方。
秦灭蜀后,张仪向秦惠王请命修建成都城。他认为,蜀国既然已经是秦国的属国了,那么一切事宜理应以咸阳为标准,他按照咸阳城的格局画了一幅成都城城池的规划图,并呈送给秦王。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张仪的建议,命令张仪和蜀守张若按照咸阳格局修筑成都城。
根据民间传说,张仪召集了一大批能工巧匠,选定黄道吉日动工修建成都城,几日后城墙离地也有几尺高了,然而一天夜晚的一场大风使得几尺高的城墙都倒塌了。于是他又请来另一批工匠头负责组织修建城墙,城墙又有几尺高了,哪知不久后城墙再次倒塌。城墙一连两次倒塌,张仪决定亲自到现场监督,整整七天七夜,眼看着城墙离地已有一丈多高了,哪知到了第二天刚建好的城墙又倒塌了。
于是张仪便亲自到城边勘察情况。这时候从江中爬出一只大龟,张仪好奇,于是想凑近一探究竟,哪知张仪一靠近,这只龟拔腿就爬走了,张仪便在这只龟后面追。从南追到东,又从东追到北,从北追到西,从西追到了南面的江边上,最后这只大龟扑通一声跳进了河里。这时候他突然看见河边的一棵古柏树下坐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老人正在地上描画着,张仪便上前问老人在画什么,老人口中唱着“龟画城,龟画城,龟迹画出成都城”,唱完后便走了。张仪细想老人的话,于是命人沿着大龟爬过的地方描绘出城图样,画出的图样方方正正正如同龟壳一样。后来张仪将这一奇遇上报给了秦王,秦王听后认为这是神龟的点化,命令张仪就照图样修。张仪按照图样修建的成都城墙果然建的坚固无比,再也没有倒塌过。成都城也因为有着这样一段奇遇,而被称作“龟城”。后来秦又在大城的西边建了一座少城。
当然这些故事都属于民间传说,这也为成都的建城史增添了几分神话色彩。事实上张仪驻成都城墙屡建屡倒和当时成都的水土、地质、风向等问题有关,成都城的城市修建也是最早的城市规划设计。龟城的修建也确定了此后成都城的中轴线和城市走向,对成都的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关于龟城的来历,另一种说法更加有趣,来自通江人李馥荣在康熙末年所著的《滟滪(音yànyù 意为大石堆)囊》中的典故。据说,当年成都濯(音zhuó 意为洗涤)锦桥下,有一大群绿毛龟前来警告民众——有流寇要来屠杀四川老百姓。当时它们不上岸也不离开,不怕有人捕捉它们,在东门大桥的浅滩上停留了三天才悠然离去,此后成都得名“龟城”。此外,还有一种民间说法是因为从高空俯瞰成都全景时,其形似乌龟,因此称龟城。
| 二、大城之外有少城 |
成都还有大城、少城的别称,此名的由来与秦国对成都的修建和治理是密不可分的。据东晋人常璩(音qú)《华阳国志.蜀志》中所记录:秦代灭蜀后,张仪、张若修筑的成都城,东边叫“大城”,西边叫“少城”,大城和少城在同一城墙内,中间又有墙相隔,古人称“层城”或“重城”。张仪修建的成都城有一个特点:一个大一点的大城和小一点的少城相连组成,大城和少城在同一城墙内,这种大城之侧接小城的布局成了成都城的一大特点,这一格局也或明或隐地承续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一种类型。在此后几千年的历史中,成都的城名未改,城址未迁,这在中国城市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成都属于蜀郡,辖十二县,其中设有成都县,作为蜀郡的治所。成都县区范围不大,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边是大城,大城是政治中心,是蜀侯、蜀相和蜀郡守的治所,是蜀郡太守官的办公和住宿区域。西边是少城,少城主要是官署管理之下的集市区,是商业区以及市民居住区,也就是今天的CBD和高尚住宅区。因为少城的商业繁盛,是成都经济中心所在,因此很多老百姓也以“少城”为成都别称。
成都的大城和少城称号在一些著名诗人的诗句中也可见一斑。早在晋代,诗人左思在《蜀都赋》中便有“亚以少城,接乎其西,市廛(音chán 意为城邑居民)所舍,贾商之渊。”之说。宋朝著名诗人陆游诵咏成都的诗中也有“大城少城柳已青,东台西台雪正明。”之句,他直接用大城少城来指代成都,与大城少城相对应的正好是东台和西台,这也指明了当时大城和少城所处的方位。
秦统一六国之后,加快了中原和江南地区与蜀郡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蜀郡的经济发展,商贸逐步繁荣,后来原先的成都城因太小,无法满足商品经济交流,又在成都的西南角,原少城的基础上另建新城,作为商品经济交流区,这个经济交流区包括了今天的青羊宫等地方。青羊宫在古时候称青羊肆,肆就是商店、集市的意思。因新建城址位置偏南,所以又被称为南少城,而之前的蜀王城则被称为北少城。
| 三、年羹尧建满城 |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人们所说的“少城”,不一定都指的是先秦时期位于成都东、西方向的大城和少城,也有可能是清朝时期所建立的满城。
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少城经济也得到了极大发展。然而明末清初的战乱使成都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浩劫,成都城也毁于一旦。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时任四川巡抚的年羹尧上奏朝廷,重建成都大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又在大城西南另建小城,以驻八旗兵丁,这就是满城,亦称少城。此时的少城是八旗官兵及其家眷住所的城,周围有五道城门,四座城楼,城内有胡同三十三条。《成都通览》中记载着少城“景物清幽,花木甚多,鸠声树影,令人神畅”,现在还存有小北街、东门街、东城根街、小南街等当时少城内的街道。在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诞生后,满族旗人独居的少城引起了大众的不满,在一次都督府的会议上,有人提出要拆少城、废胡同,到了1913便拆除了清朝的少城,将胡同全改为了街、巷,1918年为纪念孙中山领导的四川靖国之役的胜利,又在少城东城基础上建“靖国路”,也就是后来的东城根街。
“成都,一座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这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的
成都宣传片里的一句广告语
但如果你不了解大城和少城的曲折发展历程
就无法感知到如今的成都有多么的美丽
|这些名称不仅仅只是成都的一个代称|
|也承载了古蜀都城成都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坚韧|
|成都是一个千锤百炼浑不怕|
|狂风暴雨不坍塌|
|在烈火中涅火重生|
|越挫越美丽的城市|
|这种坚韧的美丽也是成都人民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