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饮料怎么分类?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1、基于咖啡树品种的分类:咖啡可简单分为阿拉比卡种和罗布斯塔种。
2、基于产地的分类,按国家可分为:肯尼亚咖啡、依索比亚咖啡、越南咖啡等等。
3、精细化的阿拉比卡分类:在阿拉比卡下面,有无数亚种,以及亚种交配的品种。
拓展小知识
常见的咖啡类饮料有哪些?
1、卡布奇诺(Cappuccino)
以等量的浓缩咖啡和蒸汽泡沫牛奶混合的意大利咖啡,在热牛奶和浓咖啡的混合上的牛奶帽盖,细致温暖的牛奶泡沬,温柔的包裹着咖啡的热度,让人回味无穷。
2、摩卡咖啡(CafeMocha)
由意大利浓缩咖啡、巧克力酱、鲜奶油和牛奶混合而成,其独特之甘,酸,苦味,极为优雅。
3、拿铁咖啡(Caffè Latte)
咖啡与牛奶交融,意式拿铁咖啡纯为牛奶加咖啡,美式拿铁则将牛奶替换成奶泡。
4、爱尔兰咖啡(Irish Coffee)
将砂糖、爱尔兰酒放入杯中,再加入热咖啡使糖溶化,然后上面加入鲜奶油,隔着冰凉的鲜奶油喝热咖啡,是一种既像酒又像咖啡的咖啡饮料。
5、维也纳咖啡(Viennese)
是由浓缩咖啡、鲜奶油和巧克力混合而成的咖啡饮料,奶油柔和爽口,咖啡润滑微苦,糖浆即溶未溶,喝的时候上面是浓香的冰奶油,中间有纯正的咖啡,喝到底下,甜蜜的糖浆入口,可以享受充分三段式的变化口味。
6、欧蕾咖啡(Cafe Au Lait)
欧蕾咖啡可以被看成是法式的拿铁咖啡,一半的咖啡冲上一半滚烫的牛奶,厚重的香气瞬间舒展出单纯的温暖,其滋味鲜滑,在咖啡的醇厚中,还飘散着芳美浓郁的牛奶香。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饮料标出232种配料想表达什么
近日,某知名影视艺人在一段视频中向人们展示其买到的一瓶饮料,该饮料配料表上标注有232种配料,其中不仅有红橘、甜橙、猕猴桃等水果及白萝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还有小茴香、红辣椒、花椒等香料。该饮料的推广文案宣称,“采用日本ISDG品牌核心综合酵素粉”,拥有“每晚入睡更轻松”“提升夜间能量的消耗”等功能。
该视频引发网络围观。“带着瓶子买菜,就怕你买不全”“喝一口感觉是喝下整个元素周期表”……面对网友大量吐槽和质疑,该饮料生产厂家一位工作人员回应称,饮料中添加的是一种含有232种植物元素的酵素粉,并不是真的添加了这么多种植物。但关于为何要将这么多配料一一罗列出来的问题,饮料生产方并未给出明确答复。
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家饮料企业将一款饮料的所有配料都写出来,大概也是求得“益善”的效果。不过,相关专家指出,食品中添加营养物质并非种类越多越好,营养物质能否起到作用,关键要看添加的量。这款饮料配料表中的大部分配料是“综合果蔬酵素粉”,添加量为5毫克/升。可以以人们常见的蔗糖为例来理解这个“量”:当每100克或每100毫升食物中的蔗糖含量等于或低于0.5克时,相关规定允许标注为“无(蔗)糖”。也就是说,我们喝一升(大约两瓶)无糖饮料中蔗糖的含量有可能接近5克(即5000毫克)。而一升饮料中“综合果蔬酵素粉”的添加量只有5毫克,完全可以称为“无添加”。
事实上,即使再增加“综合果蔬酵素粉”的添加量,也不一定会产生厂家宣称的功效。酵素其实就是酶,是由活性蛋白质组成的催化剂,其作用是加速某种生物化学过程。不过,酶要发挥活性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大多数酶容易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而且,其活性还受酶浓度、底物浓度、pH值、激活剂、抑制剂等影响。如此挑剔而娇弱的酶,一旦进入人的胃里接触胃酸很快会失去作用。也就是说,酶很难通过口服产生效果,所以临床上很少有此类药品。据此可知,商家宣称人吃了含有活性酶的食品就能在身体中产生某种神奇效果,只是一种营销手段,有忽悠的成分。
另外,对于食品配料表的内容,国家相关法规标准有明确规定,不能随便标注。《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第11条规定,配料清单中各种配料应当按照生产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进行标注。对于预包装食品配料中使用了复合配料的情况,《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复合配料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并且其加入量小于食品总量的25%,不需要标示复合配料的原始配料。文首提到的饮料中添加的“酵素粉”,我国已有《植物酵素》《食用植物酵素》《食用酵素良好生产规范》《酵素产品分类导则》等行业标准,且其添加量为5毫克/升,添加量占总量比例远低于25%,并不需要将酵素粉的配料详细标出来。
基于上述分析,有学者指出,饮料生产厂商将酵素粉中含有的植物成分全数列出,并非企业为了显示诚信,亦非为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抑或是另有所图。饮料添加的东西多,给人一种营养全面的印象,以此为其“调节免疫、优化体内环境、调节体内代谢”“轻松躺赢好身材”等宣传效果作支撑;而且,添加多、有效果,也才能“对得起”十几元的市场售价。
据媒体报道,生产这款酵素饮料的企业还曾推出一款含有新食品原料成分黑果腺肋花楸果的饮料,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含有这种成分的产品应在说明书中标注“婴幼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食用”的字样,但其未作标示,因而在今年8月被监管部门处罚两万元。对此有评论称,在食品标签问题上,无论是不标还是多标,都是一种选择性标注,其动机无非两个字——获利。
对于企业如此行为,广大消费者要擦亮眼睛,不为其伎俩所蒙骗。而有关部门则要加强监管,依法规范食品标签,对那些在标签上玩花活的违法违规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胡立彪)
来源: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