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的食品调料属于厨余垃圾,因为调料是用来调制食品的辅助用品,属于厨余垃圾的范围。厨余垃圾是指日常生活以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菜叶、剩饭、剩菜、果皮、蛋壳、骨头、茶叶渣等。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烹饪时少不了各种食品调料,在这个人人倡导垃圾分类的大背景下,大家知道废气的食品调料属于什么垃圾吗?其实调料是我们只做食品等的辅助用品,属于厨房或者食品加工中的用品,自然就属于厨余垃圾。
厨余垃圾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以及食品加工、餐饮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厨余垃圾的种类有很多,包括我们比较常见的丢弃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主要来源于家庭厨房、餐厅、饭点等食品加工有关的行业。
厨余垃圾的回收利用
厨余垃圾一般含有极高的水分和有机物,并且非常容易腐败,从而产生恶臭味,可以经过妥善处理和加工来转化为新的资源。厨余垃圾因为含有较高的有机物,经过严格处理后可以作为肥料、饲料,也可以产生沼气用作染料或者发电等。
调味品的营养价值-1
调味品是人类用来调味增味的一类食品,指以粮食、蔬菜等为原料,经发酵、腌渍、水解、混合等工艺制成的各种用于烹调调味、食品加工的产品以及各种食品添加剂。较之传统意义上的调味品,现代调味品的概念范畴已大大扩展,许多改善食品口味、色泽、质地的产品、小菜以及部分食品添加剂等,都归入调味品类别当中。
调味品大多也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部分调味品因为使用量非常之少,其营养价值并不十分重要;但也有部分调味品,特别是发酵调味品,提供了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营养素,并对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酱油和酱包括了以豆类和面粉、大米等为原料发酵制成的各种半固体和液体的咸味调味料。按照原料的不同,酱可分为以豆类为主制成的豆酱(大酱)、豆类和面粉混合制作的黄酱、以面粉为主的甜面酱、以蚕豆为主的蚕豆酱和豆瓣酱、大豆和大米制成的日本酱等。
酱油
豆、麦等原料经过微生物和酶的作用,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降解生成氨基酸、多肽等含氮物质;淀粉分解为双糖和单糖;部分糖类发酵产生醇和有机酸,并进一步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酯类;氨基酸与糖类通过美拉德反应生成芳香物质和类黑素,使其具有较深的颜色。酱油和酱的营养素种类和含量与其原料有很大的关系。
酱油和酱的鲜味主要来自于含氮化合物,含量高低是其品质的重要标志。优质酱油的总氮含量多在1.3%~1.8%之间;氨基酸态氮≥0.7%。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为天冬氨酸,这两种氨基酸均具鲜味。此外,增鲜酱油中添加了0.001%至0.1%的5’-肌苷酸钠和5’-鸟苷酸钠,使氨基酸的鲜味阈值更低,鲜味更加鲜明和自然。
以大豆为原料制作的酱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可达10%~12%;以小麦为原料的甜面酱蛋白所的含量在8%以下;若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芝麻等蛋白质含量高的原料,则蛋白质的含量可达到20%以上。脂类和糖类的含量都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其氨基酸态氮与酱油中的含量大致类似,黄酱在0.6%以上,甜面酱在0.3%以上。
酱油中含有少量还原糖以及少量糊精,它们也是构成酱油浓稠度的重要成分。甜味成分包括葡萄糖、麦芽糖、半乳糖以及甜味氨基酸,如甘氨酸、丙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脯氨酸等。糖的含量差异在不同品种之间较大,从3%以下直到10%左右。黄酱中含还原糖很低,以面粉为原料的甜面酱糖含量可高达近20%,高于以大豆为原料的大酱。以大米为主料的日本酱的糖类含量可达19%左右。
酱油中含有一定数量的B族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1含量在0.0lmg/100g左右,而维生素B2含量较高,可达0.05-0.20mg/100g,尼克酸含量在1.0mg/100g以上。酱类中维生素B1含量与原料含量相当,而维生素B2含量在发酵之后显著提高,含量在0.1-0.4mg/100g之同。尼克酸含量也较高,达1.5-2.5mg/100g。此外,经过发酵产生了植物性食品当中不含有的维生素B12,对素食者预防维生素B12缺乏具有重要意义。
酱油和酱中的咸味来自氯化钠。酱油中所含的氯化钠在12%~14%之间,是膳食中钠的主要来源之一。减盐酱油氯化钠含量较低,含盐量约为5%~9%。酱类的含盐量通常在7%到15%之间。
酱油和酱食用数量占人体膳食的比例不高,除去钠以外,其所含矿物质对人体营养素供给量的影响不大。但若进行了一些营养素的强化,则可成为人体营养素的一个来源。例如,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酱油中进行铁的强化,就可以作为人体铁的一个重要补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