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三宝是指哪三宝

人气:397 ℃/2023-05-01 01:07:26

关东三宝是指人参、貂皮以及鹿茸三宝,这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三种土特产,也是富人、官家的说法。而旧三宝则是人参、貂皮以及靰鞡草,这是穷人的说法。东北天气苦寒,穷人将靰鞡草填在鞋子内,可保证脚不被冻坏,实际上旧三宝文化价值更加深厚。

人参俗称“棒槌”,是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属于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们称之为“百草之王”。因为人参根部肥大,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以及四肢,因此得名。

而紫貂属于中小型兽类,为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一般在白天活动和猎食。它们能通过嗅觉及听觉来猎取小型猎物,其中包括鼠类、小鸟与鱼类。

因为原动物的不同,可分为*********茸黄毛茸与马鹿茸两种,*********茸要好于马鹿茸。根据枝叉多少以及老嫩不同,可分为二杠、挂角、鞍子以及莲花等多种。

关东三宝指的是什么

铁兵记忆|原铁道兵三师十一团十连的系列故事33:靰鞡草的故事

口述: 王朝胜 执笔: 吴凤祥

编者: 我们隆重推出一组铁道兵基层连队———89311部队十连的故事,以弘扬铁道兵文化,传承铁道兵精神! 该连是一个普通的基层连队,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也有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连续性,也有独立性。为了抢救性地挖掘原汁原味的基层连队故事,还原铁道兵当年的战斗风貌,我部编辑了该连的战斗故事(系列篇),并将陆续刊发,今天刊出系列之三十三《 靰鞡草的故事 》

.

铁道兵“老兵原创之家”编辑部

俗话说:“关东三宗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其实这是富人说的“三宝”。百姓说的“三宝”是:人参、貂皮、靰鞡草。在这“三宝”中只有靰鞡草才是真正的百姓之宝,因为它是天然的“野”草,宜取,能充当填充物,有抗寒保暖之功能,也是我们铁道兵战胜酷寒的方法之一。

靰鞡草,民间称乌拉草。莎草目,莎草科,苔草属的一种。根状茎短,形成塔头。秆三棱形,紧密丛生,坚硬,高可达50厘米,基部具有光泽的褐色叶鞘。叶细条形,刚毛状,质硬,边缘粗糙。苞片最下部刚毛状,无鞘,上部鳞片状。小穗顶生雄性,圆柱形,侧生的雌性卵形或卵状球形,花密生。雄花鳞片黑褐色或淡褐色,雌花鳞片卵状椭圆形,顶端钝,深紫黑色或红褐色,背面中部色淡。果囊等长或稍长于鳞片,卵形或椭圆形,扁三棱形,小坚果紧包于果囊中,倒卵状椭圆形,扁三棱形,褐色。6~7月开花结果。

乌拉草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四川等地,生长在寒冷的森林沼泽地带,或者是三江平原潮湿的草甸沼泽中,其生命力十分旺盛,即使是在海拔3460米的高度仍然可以生长。

乌拉草具有大多数植物不具备的抵抗真菌侵蚀和寄生能力的属性,具有保暖、透气,防寒,抗菌等特点。其叶细长柔软,纤维坚韧,不易折断。将原植物茎叶锤打后放入毡靴中,能御寒。是北方贫民心爱的“草履”。“乌拉”是满语皮靴的意思,是一种东北人冬天穿的“土皮鞋”。

开始,我们对乌拉草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它的保暖抗寒防菌作用,通过在实际生活使用中的实践,才对它有了一定的认知,说起它帮助我们抗寒,还有一段故事呢?

1970年,我连从南方重庆的襄渝线扩军建连后,奉命来到北方的大兴安岭参加嫩林线建设。大兴安岭是沉睡千载的原始大林莽,每年冰冻期长达八个月,年平均气温零下3.8℃,最低气温零下52.3℃,是“岭积千秋雪,花飞六月霸”的大冰窖,被人类称为“高寒禁区”。因此我们铁道兵要过得吃苦的第一关就是忍受寒冷,必须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措施抗寒,使人的机体适应严寒的气候。

然而,人是肉长的。70年的冬季大雪纷飞,狂风漫卷,云层密布,天地一色,整个世界混混沌沌,朦朦胧胧,早晚难辨,那旷境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被大雪压弯了的树枝在呻吟,压塌的小草在啼哭,河水被冻得没有了挣扎,大地冰封三尺,真是“滴水成冰,吐痰成钉”啊!我连刚经“火炉”重庆的洗礼就来到中国冷极的塔河嶂岭,气候温度从“谷峰”走到“谷底”,外界温度和体感温度反差特别巨大。凛冽的寒风,吹得人刺骨疼痛,战友们被冻得鼻青脸肿,真冷啊!

有的从南方来的战士真冻哭了,因为他们生下来就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严寒。虽然部队到达山海关时就发“四皮”(皮帽子、皮大衣、皮手套,皮大头鞋),然而,“四皮”对于大兴安岭的酷寒来说,就好像穿着一层薄薄单衣。冷!奇特的冷!当年日本鬼子的“垦荒队”装备那么好,垂涎欲滴地盯着我国的林海资源,因熬不过大兴安岭寒冷的长夜,望洋兴叹了。建国后,国家曾二次组织开发,也是“夏进冬出”。

“站住脚,不后退,打赢会战的胜利!”这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八万铁道兵的铿锵誓言!

站住脚,铁道兵发明了“地火龙”,室外滴水成冰,室内温暖如春。然而,到了室外,特别是到了密林深处的野外,如何抗寒?就要靠我们铁道兵自身的躯体来抵抗寒冷了。

说起冷,人体从哪儿冷起呢?俗话说:“寒打脚上起”。人体真正感到彻骨的寒冷是从脚开始的,我个人就深有体会,从帐篷的室内到户外,特别是到了野外,一会儿小腿向下就冰凉,接着脚面、脚掌、脚后跟、脚孤拐就麻木,脚腕子就感觉不听使唤,脚趾、脚心更是寒彻透心。脚一冷,浑身就发凉,身心就发抖,“四皮”也成了单衣。

然而,铁道兵战士是钢铁炼成的人,每天早上星辰未落,我们这些穿着军装的“民工”就上山,深入密林深处砍伐,总想叫密林早点让出我们的规划铁路线。大兴安岭的冬季日昼很短,为了抢时间赶速度,我们铁道兵早上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摸黑上山。山上多是一米左右深的积雪,坑洼难辨,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的,踩在雪窝子里的双脚,即使穿着大头皮鞋,里面套着厚棉袜,换上新棉鞋垫,都不觉得暖和。踩在雪上一会儿,就会灌满冰冷的积雪。刚开始,脚的温度会把雪捂化,可时间长了,鞋里的温度下来了,雪水把脚包住冻成雪坨,又凉又沉,抬脚都费劲,经常冻得没了知觉。等回到帐篷里,在“地火龙”上烤化了才能脱下来。缓过来的脚又麻又痒,形成冻疮。

然而,有一次我好像发现“新大陆”,看见北方的老兵总是往大头鞋里絮“草”,草上面再垫一层棉鞋垫,以此保暖。观后我心里纳闷:草是可以保暖一会儿,但是时间不会太长。一旦透上水,还是冷,而且会更冷,如不及时清理鞋里的湿草还能产生霉菌。因为在家务农时,总是看见长辈们往猪圈、羊圈里捧麦杆、稻草,放在家畜圈内一角,供猪羊休息,隔天不及时打扫换新,就产生霉变,还影响家禽家畜的生长。往大头皮鞋里絮草不是保暖的好方法,我感觉有点得不偿失。

后来,一次下班回来,我发现自己的大头皮鞋里二层棉鞋垫都湿漉漉的,而东北兵们大头皮鞋里的“草”有点湿润润,而草上面的鞋垫却是“干燥燥”的,就纳闷,同样爬冰卧雪,同样锯树伐木,我的鞋湿,他的鞋“干”,我冷,他“热”?什么原因呢?后来一打听。我恍然大悟,啊,乌拉草!东北的乌拉草!东北的“三大宝”啊!

懂得了这个“秘密”以后,我主动跟老兵们“套亲乎”,老兵们也拿来乌拉草给我,我学着老兵们的样子和方法,在大头皮鞋的最底部均匀地絮上乌拉草,乌拉草上面再垫一层棉鞋垫,这样穿上大头鞋后,果然觉得脚板底暖融融的,感觉走起路来步履轻盈,心情特别舒畅。咯噔、咯噔的皮靴声,让我走路时陶醉在吟诗的节奏中。踩上一天雪,下班回到家,脱下冰冻的大头鞋,里面“干燥”多了,脚也比前一阵子泡在水中,“舒坦”多了。尝到了甜头,我想:这东北的靰鞡草还真是宝贝,名不虚传。然而,冰天雪地乌拉草从何而来?我心里嘀咕着。

一打听,原来是老兵们在秋季就采集回来,洗、凉、晒、烘、捶打,装袋收藏,这样到了冬季才有得使用。然而,随着我们新兵下班后,占用了老兵的“资源”,班藏的乌拉草就日见日少,怎么办呢?我们跟着老兵后面去冰天雪地里去寻找。

乌拉草是喜湿性植物,在森林地区多生长在沼泽地带,东北兵领着我们南方兵专找沟谷形成的流域性的草甸。冬季沼泽地里冻得结结实实,塔头上都是雪覆盖着,怎么寻找乌拉草?沼泽地里主要是莎草科苔草属的植物,乌拉草、苔草都生长在这群落里,且有几十种植物共生,面对一簇簇丛生的草墩子,怎么辨认呢?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只见老兵们用手中的大锹拨开塔头上的积雪,一眼就能认出真假乌拉草,原来他们根据乌拉草的秆、茎、叶形状的特点,看秆的坚硬、叶的柔软、边的粗糙,在大锹来回的拨动中看不易折断的纤维,来区别于其它杂草,真是“火眼金睛”。

辨别了乌拉草,我们手中的锹、锛、斧、刀就让乌拉草成了“俘虏”。即使它冻得结实,冰得坚硬,也敌不过我们铁道兵战士的钢筋铁骨,它得乖乖地为我们服务。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经历了几次对乌拉草的寻、烘、捶、絮、我这个南方兵的门外汉,也练就了识别真假乌拉草的本领,成了“行家”。

找到乌拉草后,回来就要洗净晒干捶打。然而,冰天雪地,没有阳光照晒,我们只好把乌拉草放在帐篷内,让“地火龙”烟道旁的温度将它烘干。但是,竟有一次乌拉草拖了我班的后腿。

我连有个传统,每周都要对各班进行内务检查,安全卫生是必查的内容之一。那天星期日我们刚把乌拉草洗净后散放到“地火龙”烟道的四周进行烘烤,就遇上连部组织的安全卫生抽查。一检查,我班内务管理不合格,不仅丢掉了保存在我班的流动红旗,而且还遭到连排领导的批评,不管怎样解释,怎样百般狡辩,这就是安全隐患。事后,我班立下了班规:一是洗净的乌拉草尽量在室外晾干,若一定要在室内烘烤,由班长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管理,烘干后全班人员立即动手捶打装包,缩短在室内的时间。二是包装好的袋子,必须放在室外,(即第二道门外。我连的帐篷都有两道门,第一道门内是“地火龙”灶台及燃烧物,工具杂物等,详见《“地火龙”在我连的运用故事》)与引火草堆放在一起,为了防止混淆,还特地在乌拉草袋上做上记号。

到了寒冬腊月,我们的工作任务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要求加快完工,每天还是要爬冰卧雪,到森林深处伐木。然而烘干锤打后的乌拉草越用越少,这些我这个新兵全然不知,依然我行我素。然而,竟有一天下班后,我发现老兵们脱下大头鞋的时候,鞋里都是融化后的水,湿漉漉的。哦,我明白了,原来老兵们把乌拉草让给了我们这些新兵,自己絮的普通杂干草,我深深地感到惭愧,感到无地自容。这就是我们铁道兵之间的战友情谊啊!把苦难留给自己,把“享受”留给战友!

乌拉草啊,你不仅给我们送来了温暖,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更通过了你的传递,告诉了我们人间的真爱,战友间的真情。乌拉草给我们的战斗生活带来了希望和希冀!

这些更增强了我了解乌拉草的兴趣,乌拉草是怎么来的呢?乌拉草有什么故事呢?终于,一个风雪交加的周六夜晚,从北方入伍的班长汪明玺给我讲解了乌拉草的传奇故事……

相传,清朝年间的一个冬天,乾隆皇帝带领贝勒、大臣和旗兵,到东北的宁古塔来打猎。这天打了不少的獐狍野鹿,皇上十分高兴。天色已晚,皇上带领贝勒、大臣和旗兵往回走,走在山坡上,突然从密林中蹿出一只野兔子。皇上有兴,提弓就射,连射几箭,也没射中。

野兔在前边跑,皇上带领人马在后面追。追来追去,追到一座山神庙前,野兔不知跑到何处不见了。这时天也黑了,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野,实在无奈,只好在这破庙住下。皇上和贝勒、大臣们睡在正殿里,众多旗兵只能在庙院里,拢起几堆火,又从草甸里随便割些野草,铺在地上睡觉。

因为天气寒冷,皇上睡到半夜被冻醒了。虽然皇上穿着一双毡靴子,但是,双脚仍冻得像猫咬似的疼。他在大殿里来回跺脚取暖,隐约听到院里有“砰”、“砰”的声音。

皇上顺着声音慢慢走过去,一看满院子旗兵都安然睡在野草上。

皇上便觉得很奇怪:我穿毡靴子都受不了,这些兵就穿一双薄牛皮靰鞡,睡在草地上,睡得还那么香。皇上一边寻思,一边又顺着“砰”、“砰”声音继续向前找。

拐过墙角,看到原来是马夫,正在石头上捶野草。他定神细看,马夫把锤完的野草,揉巴揉巴絮进靰鞡里又穿上,躺在铺草的地上睡觉了。

此时皇上才明白:“这野草是宝贝呀!”于是,皇上悄悄从旗兵身上拽出两把野草,拿回去也学马夫那样捶软和了,也絮进毡靴子里,穿上不大会儿,就觉得脚底下热乎乎的。

等第二天天亮以后,皇上问贝勒和大臣:“这野草叫什么名字?”

贝勒和大臣回话说叫:“靰鞡草”。

皇上说:“这靰鞡草真是宝啊!”

皇上又问:“关东三宝都是哪三宝啊?”

大臣们忙答:“关东三宝是人参、貂皮、鹿茸角”。

皇上说:“我看关东三宝是人参、貂皮、靰鞡草!”

皇上金口玉言,靰鞡草因此受封关东三宗宝之一。

哦,我恍然大悟,原来靰鞡草是东北三宝之一得名于此。

通过亲身的实践,我们知道了乌拉草不仅能抗寒保暖,而且具有透气排汗,吸潮杀菌,除臭祛味,润足养生,通经活络,活血健身,消除疲劳的好处。对足汗、足寒、足臭、脚气有独特功效。

现代科学研究还表明:乌拉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其含有的游离酸和丰富蛋白等微量元素可以促进心脉的运营,起到护心保心的功效;可促进睡眠,增加食欲,起到保肝护肝的效果;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食欲,从而直接影响脾胃保健;乌拉草气味芬芳,可以净化空气,清洁睡眠空气质量,从而起到间接清肺效果;乌拉草可以消除腰肌劳损,通筋活络,从而起到护肾的效果。

正是由于乌拉草对人体有诸多益处,人们不仅把它做成草鞋、草褥,还将乌拉草纤维制成鞋垫、床垫、凉席、护腰、坐垫等,这些草编工艺品,成了香饽饽的保健产品。现代科技还表明:乌拉草纤维还可制备成纤维素纳米晶须,可作为吸附亚******蓝染料的理想材料之一,以解决印染废水污染问题。

乌拉草和“地火龙”是我们铁道兵战胜酷寒的两大法宝,一个来自自然,一个铁道兵创造。运用乌拉草抗寒,也是我们铁道兵“以冻制冻”,“以寒抗寒”的一种措施。然而,由于嫩林线沿线之处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也不是每个连队的驻地附近都有乌拉草,而是我连有此兴运而已。后来,我连随所属的十一团转战吉林长白山下的烟白线,也有幸于与乌拉草结缘,乌拉草成了我连在寒冷的东北施工劳动及生活中抗寒保暖不可缺的一部分。

现在,每当冬季寒潮来袭,脚感到寒冷的时候,每当我打开用电商品“暖脚神器”,开始烘烤双脚的时候,每当我打开空调防寒保暖的时候,东北的乌拉草又在我眼前鲜活起来,战友们互帮互助的情形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口述者:王朝胜,贵州省清镇市人,1950年2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1975年3月退伍,中共党员,当兵5年,参加了襄渝线、嫩林线、烟白线的铁路建设。退伍后先在贵州省镇宁县云马飞机制造厂总装车间工作,后任清镇市外贸公司党总支书记、经理,已退休。目前单位留用,协助单位负责人工作,为单位出谋划策,发挥余热,在新长征路上继续前行!

作者:吴凤祥:男,江苏省如皋市人,高中文化程度,下乡知青,1978年入伍,铁三师十一团十连战士,退伍以后,在国营江苏省如皋罐头冻菜制品总厂工作,先后任厂团委副书记,企业管理科专职安全员,先后在《中国劳动报》《人民消防报》《江苏工人报》《江苏消防》杂志、《江苏劳动保护》杂志、《南通日报》等报刋杂志发表文章八十余篇。退休以后,在“新华网”“人民网”“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网”“腾讯网”“铁道兵战友网”、铁道兵“老兵原创之家”“铁道兵公众号”等媒体发表作品一百余篇,现落户于上海浦东。

来源:老兵原创之家公众号

责任编辑:梦醒

编发:铁友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