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梭子”是东北人最喜爱食用的美食之一,因为把猪肉放到油锅里炸的时候会有油到处乱窜,因此被叫做“油梭子”。油梭子是解放前被人们被发明出来的,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吃上油梭子是很不容易的,而如今我们吃的油梭子已经改进了,在上面裹了一层面粉。
油梭子就是把肥膘放进油锅里炸,炸到一定程度之后锅里会有很多荤油,原本的肥膘也已经被炸干,炸干的就是油梭子。一般三碗肥膘可以炼出半碗油梭子。一般在南方荤油可以用来炒菜,油梭子可以用来炒青蒜辣椒。东北人则喜欢用大油炖酸菜,味道都很不错。
在解放前物质匮乏的年代,猪肉是非常珍贵的,为了不浪费,人们就会把猪肉的猪肥油的部位拿到锅里炸出油来,而把炸完油之后的猪油渣撒上盐、辣椒粉,就是那个时代最奢侈的零食,东北人就是从那个时候爱上了这种油炸的“油梭子”。
虽然如今的生活已经改善了,还是有人会吃油梭子,因为“油梭子”的做法已经改进了,现在东北的油梭子是把猪肉五花裹上面粉,再下油锅炸,炸到两面金黄捞出,再撒上调味料。这种裹上面粉的“油梭子”,是东北人喝酒必备的下酒菜,而且东北女人也是把油梭子当作炒菜最好的配料,这炒菜时放一些油梭子,炒出来的蔬菜色泽油光发亮,味道也好。
油梭子也要登上大雅之堂
油梭子,学名应该叫做油渣,是一种提炼动物油脂后的产物。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用猪的肥膘来提炼。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和猪皮相连的肥肉,也指猪肚子上的肥肉和五花肉。另一种是猪的肠系膜、大网膜堆积的脂肪,在猪的腹部成网状的油脂,叫做网油,也叫板油。这两种猪的肥肉都可以炼制大油。不同点就是:第一种肥肉的出油率低一些,而腹腔里的肥肉出油率偏高。从口感上来说,第一种肥肉炼出来的油没有多少异味,油渣也比较好吃。而板油是在腹腔里的,油渣会带有点内脏的气味。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猪肉属于稀缺资源。那个时候,肥肉更是比瘦肉紧俏,肥肉主要就是提炼大油。而炼油后的副产品--油渣就成了稀有食材。我们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家里炼油。整上半碗油梭子,洒上一点盐花,最好是抓一把白糖,那味道简直绝了。
随着生活条件日益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油梭子逐渐退出了大家的食谱。近几年,可能是出于一种追忆的情结,油梭子又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很多饭店推出来油梭子饼,乍一吃,仿佛又有了儿时的感觉。
其实,青岛还有一种高级油梭子,叫做“脂渣”。是用上好的五花肉炼制而成的。一般来说,五斤五花肉才能出一斤脂渣。在当地,脂渣成了比海鲜还要紧俏的名吃,售价一般为128元/斤甚至145元/斤。青岛的脂渣属于鲁菜菜系,原料简单,只选用去皮五花肉,佐料一般只有食盐。工艺更简单,就是加热慢慢的炼制。脂渣吃起来酥脆可口,肥肉部分入口即化,瘦肉部分则是嘎嘣脆,是一种比海鲜还要受欢迎的美食。
油梭子有什么营养价值,吃多了又有什么危害?
《本草纲目》中没有油渣,却提到了猪油。李时珍认为猪油“甘,微寒,无毒,利肠胃,通小便,除五疸水肿,生毛发;破冷结,散宿血;利血脉,散风热,润肺。”
而油渣含有大量的脂肪,吃掉后可以为人体补充能量,可以调节气血亏虚导致头晕、头痛。还能够调节低血压导致的不适。但是不能吃太多,过量食用油炸,容易引发高血脂、高血压,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的概率,而且容易导致肥胖。
最后,分享几道油炸做的菜:油渣炒青椒,油茶炒菜心,油渣炒圆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