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陶瓷讲究装饰体现在装饰手法多样、装饰纹样丰富以及图案布局新颖别致等方面。中国传统陶瓷的装饰性主要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上发展起来,所以装饰手法非常多,纹样也极为丰富,常见的有牡丹纹、莲花纹等,还借鉴了剪纸的特色,图案布局新颖自然。
中国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慢慢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还是创造方法等方面,都是在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上发展起来的,在陶瓷中,优秀的装饰纹样有“牡丹纹”、“莲花纹”、“卷草纹”等,都被大量广泛的运用,并称为民族性、国家性的代表。
另外,我国当今的陶瓷装饰吸收和借鉴了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而剪纸艺术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运用到陶瓷装饰方面能增添器物的美,以及丰富多变等特色,增添艺术感。
中国传统陶瓷之所以装饰性强,和其图案布局也脱不开关系,不同的装饰需求图案布局都不同,例如在家中厅堂里面会更讲究温馨、自然,因此在图案布局上就团圆和睦为主,而在一些需要欣赏的场合,图案布局则主要以精美、精致为主。
读懂陶瓷装饰的三种基本方法
过去中国人打招呼,最常用的一句是“吃了吗?”。外国人的理解当然是问你吃没吃是不是吃的炸酱面,但在中国人这里可能是你好啊最近怎么样身体不错吧等等等等一大堆丰富的含义。我们去外国,当然也会遇到类似的尴尬。这就叫文化。
欣赏陶瓷装饰的时候,如果我们不了解背后的意思,就会有点像外国人听到“吃了吗?”,也能理解,也能欣赏,但肯定少了一大块,很吃亏。
比如我们看到画一件瓷器上有鱼,一个刚到中国的外国人肯定会联想到“吃了吗?”,今天吃的是鱼。这也没错,几千年前人们把鱼装饰在陶器上,就是因为常常吃鱼,熟悉了,信手拈来。可后来,有鱼吃可能就成了有的吃,甚至不愁吃。不愁吃,有余,是富裕!这么巧,鱼与余与裕,同音。
好了,请用“有余”组词、造句。
你当然马上会想到连年有余,当然还有吉庆有余。
这就是纹饰表达意思的第一种方法:
谐音。
同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比如莲,同连,所以连年有余,除了画鱼,还要画莲。今天,你看到很多莲花,还可以当作连连看。当然莲还同廉。皇帝喜欢把画了莲纹的瓷器赏给大臣,意思就是叫你要清廉。不过大臣可以理解成出淤泥而不染,但这可不敢说,你想想谁是淤泥。
不过这个出淤泥而不染,其实就不是莲字面上的意思了。
这又引出装饰上的第二个方法:
寓意或象征
佛教当中,莲花是圣花,相传佛祖降生,每踏出一步,地上便生出一朵莲花,叫步步生莲。所以莲花象征着圣洁。而并蒂莲花,就象征爱情。相似的,松竹梅各有寓意,牡丹象征富贵,菊花则寓意高洁。
这有点像中国文化的密码系统。
当然,寓意或象征的来源各有不同。
比如岁寒三友的松竹寒,是植物本身的特点,冬天不落叶不枯萎,叫岁寒不凋。但竹子的形态,一节一节向上生长,所以民间喜欢的节节高,就可以附加其上。而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对于竹,因其中空,被认为是虚心。
但菊花就不同,菊花像征隐逸,却完全是不同的手法,那就是:
故事
菊花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当然不是现在的寓意,而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相似的还有王羲之爱鹅, 周敦颐爱莲﹑林逋爱梅。多数都是耳熟能详。这些故事本身没什么关系,故事的来源也很不一样,但人们喜欢把它们放在一起,合称“四爱”。当然,故事题材来源很多,典籍,小说,剧本,传说,不管源于何处,只要广受欢迎,都有可能成为表达的对像。
大体上,对装饰画面的解读,可以有以上三种方法或三个视角,这些方法 可能也有交叉。比如表现“和合二仙”,可能就画上荷与盒,故事又变成了谐音。谐音又可以组合,比如 比如画上蝙蝠再画上寿桃,就成了“福寿双全”,又画匹马,画只蜜蜂,最后画只猴子骑在马上,合起来就成了:马上封猴--你又可以把它当成故事。
尽管,即使我们对纹样或画面本身一无所知--像多数外国人看到中国装饰那样--也可以欣赏它的美,但现在我们知道那是不完整而令人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