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莲花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着净土,因此也出现了各种以莲花为主题制成的器具,无论是在南朝还是在北朝,都出土了不少青瓷莲花尊,收藏于各大博物馆。青瓷莲花尊颜色为青绿色,莲花层层叠叠极为精美。
青瓷莲花尊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瓷器,其外形是在胚体上使雍青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主要以莲花作为主体,器型较大,装饰华丽,胎体焕然天成,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釉色,青中带黄,色泽光亮。
青瓷是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的瓷器,在烧制的时候往里面添加含铁成分的釉,就能让瓷器呈现出极为沁人心脾的青绿色。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了四件青瓷莲花尊,根据考证,年代为北齐,现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河北博物馆。
而在六朝博物馆,也收藏有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莲花、莲瓣被广泛的运用到器物装饰中,受到当时人们的欢迎,它也是南北朝瓷器最典型的代表,其形态丰富、变化多端,莲有单瓣有复瓣,图案或简洁或精美,看之赏心悦目。
宋官窑背后的神秘工匠组织“邵局”
宋代,始有官窑与民窑之分。官窑专为皇家需求而生产,具有浓烈的宫廷色彩;民窑主要供应城乡居民或沿海外销,实用且充满生活情趣。久而久之形成两股重要的瓷窑力量,影响后世千年,使得中国古代的制瓷业精彩纷呈。
宋 官窑青釉弦纹瓶 故宫博物院藏
宋 耀州窑青釉刻缠枝牡丹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与民窑相比,官窑因直接受皇帝审美左右,按照宫廷样式生产,且烧造条件优越,不惜花费工本,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并非横空出世,而是由“贡瓷”一步步发展而来。唐代时,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已向宫廷大量进贡。到宋代,这类贡瓷逐渐不能满足皇家旺盛的需求,宫廷用瓷全由官办瓷窑专门生产,于是官窑应运而生。
为了保持皇家消费品的专属性,官窑严禁民间使用,尤其弃窑时,更不可留下烧窑痕迹,因此自诞生之日起,官窑便充满了神秘色彩,几千年来一直是大众心目中遥不可及又难得一见的世间珍品。而烧造这些神秘瓷器的工匠和监督官,也因此具有了一抹特殊的神秘色彩。
北宋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文人顾文荐的《负暄杂录》和叶寘的《坦斋笔衡》虽已佚失,但留下的只言片语中,对宋代官窑有着内容极为相近的一段重要记载:
“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细,油色莹澈,为世所珍。 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俟矣。”
文献一方面提到了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间的承续。一般认为,宫廷中传世并保存至今的宋代官窑,可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包括汝窑、钧窑,南宋官窑有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
宋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方面提及了宋室南迁后,承袭故京官窑烧造遗制、主持修内司窑的官员邵成章。这位邵成章是谁呢?
根据《宋史·宦者列传》记载,他是北宋钦宗时期的一位内侍宦官。南宋时,曾担任杭州官窑烧造的监督官,主持的修内司窑在形式和釉质上均仿汴京官窑特征烧造。后因状告奸人而受诬陷并被除名,除名后一直下放在外,不曾还朝。
文中所说的邵局,有学者认为很可能正是邵成章当年在汴京时管理的一批官窑工匠。因是邵成章的旧部,被称为邵局。宋室南渡,这些掌握着旧京遗制的匠人,随驾而往,继续烧造官窑。即便后来邵成章被除名下放,这批攻坚仍沿用了邵局的称呼。
南宋 官窑水丞 观复博物馆藏
元代文人陆友在《研北杂志》中,从另一视角对其进行了记载:“绍兴中,秦桧粉饰太平,用内侍邵谔主修礼乐器,百工隶之,谓之邵局”。这段文字中的邵谔,根据学者考证即邵成章。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柄辉先生综合不同文献中的记载,认为邵局的存在,大概不是传说。
南宋 郊坛下官窑瓶 上海博物馆藏
于文献中闪现的邵成章和邵局,只是众多南下精工巧匠中的一部分。他们将北方宫廷工艺与南方的技术、自然条件加以融合改良,创烧出既不同于北宋官汝窑,又不同于南方越窑和龙泉窑的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翻开了中国瓷器史上最令人着迷的章节之一。
观复博物馆秉承“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的造物理念,承袭古法制式,传承官窑审美精粹,推出观复仿宋官窑品茗杯,愿以诚挚之器,展官窑瓷器之美▼
“紫口铁足”是北宋官窑艺术特征之一,清灵致远,敛气脱俗。官窑虽以汝窑制式为蓝本,却选用含铁量极高的瓷土制胎,与汝瓷胎质差别极大。此胎体经高温烧制,胎骨泛黑紫,器口所施之釉微有下垂,致使内胎微露,便产生出“紫口”特征;又因足底无釉,呈黑红色,是为“铁足”。
北宋官窑厚重,这是其另一特征,南宋官窑轻薄。这个特征区别跟南北地域的人的性格有关。北方人性格粗犷,南方人纤秀。北方人和南方人有时注重点不同。在瓷器烧造中,一般来说北宋瓷器胎都厚重一些。南宋都轻薄一些,所以在分辨南、北宋瓷器时,有时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准确判断。
观复仿官窑品茗杯仿古之工艺,能准确表达北宋官窑的种种特征,殊为难得。一杯在手,温润可人。“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乾隆皇帝曾如是描绘北宋官窑,其中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观复仿官窑品茗杯,釉层之内气泡遍布,是为“聚沫攒珠”,为官窑显著之特色。此外,茗器内外壁上均现“泪痕”,杯内积釉处呈“蚯蚓走泥纹”,均匀规律,和谐沉稳。底部“观”字款识,清晰可见,于整器相得益彰。
知己知音,以杯盏之情,全金兰之义。
高山仰止,以涌泉之水,报垂教之恩。
大音希声,以有形之器,化无形之境。
清辉映月,以乾坤之色,衬官窑之姿。
观复仿宋官窑知音杯、仰止杯、希声杯、映月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