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旦角荀派擅长塑造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性格娇美温婉。荀派由戏曲大师荀慧生创立,在表演上集青衣、花旦、小生等表演技巧,并将外国舞步融入其间,顺应时代变化,其唱腔以柔媚婉约为主,念白独具特色,塑造了非常多鲜明特色的艺术形象。
荀派指的是由荀慧生创立的京剧花旦流派,荀慧生的表演集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为一体,且根据人物性格、剧情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小生、武小生等行当的表演技巧,还顺应时代的发展将外国的舞蹈步伐融入其中,在唱腔、身段、妆造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
荀派的唱腔以柔媚婉约为主,念白有其独有的特色,柔和圆润,极具韵律美,塑造出来的人物感情丰富,能从动作神态中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荀派表演的时候角色的一举一动、一指一看都极具特色,演员一出场就光彩照人。
荀慧生的艺术是光彩照人的,他也塑造了非常多鲜明的艺术形象,但是遗憾的是,荀派的唱念在行业内却并未被真正重视起来,确实,荀派在表演上体态婀娜多姿、扮相俊俏,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荀派唱腔敢打破陈规,并试图将传统的东西重新激活,从而更好的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是情感。
旦角面部化妆的特点
京剧的旦角(妇女角色)由于年龄、身份以及性格的不同,大致有正旦(青衣和闺门旦)、花旦(包括花衫、贴旦、小旦)、老旦、武旦、刀马旦、彩旦(丑旦)之分。
近四十年来,京剧的旦角化装有着很大的变化。在从前,正旦和花旦的面部化装是有所区别的。正旦多扮演正派的中年妇女,脸上略敷脂粉。扮演贫穷妇女,大都穿青褶子,头上不戴珠花,脸上不搽脂粉,或搽得很淡。花旦扮演的是性格活泼的青年妇女或轻佻泼辣的女角色,脸上必须浓装艳抹。(头上戴珠花,穿花衫、花裙或花袄、花裤。)这两种不同的化装手法,既有生活上的区别,也有性格上的区别。(正旦、花旦又名青衣、花衫,就是由于角色的装扮不同而得名的)
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点也有所变化。从前的旦角化装,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够美化了。近四十年来,京剧旦角的面部化装,有着很大的艺术创造,在发型上和头饰上也是如此。许多著名的旦角演员,参考了古代妇女的面部美饰,根据不同的剧中人物,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不过,也有些旦角演员,单纯地追求扮相的美化,不论扮演什么角色,也一律是浓装艳抹,这样是不适宜的。要知道,青衣、花旦、武旦的面部化装,现在虽然大致相同,但由于角色的年龄、性格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在艺术造型上,还是应该有所区别的。为了对京剧旦角的面部化装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现在按照不同的角色略述如下:
正旦 多扮演正派的中年或青年妇女,面部化装应容貌端正。扮演贫穷妇人(像赵五娘、秦香莲)脸上虽然涂抹脂粉,但不宜过重。扮演闺门妇女(像崔莺莺、杜丽娘)眉眼画得必须清秀,脸卜的脂粉要略重一些。
花旦 花旦所扮演的人物是比较广泛的:有活泼天真的少女,像《春香闹学》的春香,《小放牛》的村女。有轻佻风骚的妇人,像《乌龙院》的阎婆惜。也有性格泼辣的妇女,像《打灶分家》的李三春。这一些角色的面部化装大都浓装艳抹但在眉眼的描画上,应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有所区别。扮演少女,须在印膛上涂一红点。
武旦、刀马旦 武旦和刀马旦是扮演有武功的女角色(像孙二娘、杨排风、穆桂英)面部化装与花旦略同,但眉眼吊得较高一些,以表现妩媚中带有英武气概(由武旦扮演的神怪角色,像《泗州城》的水母,《无底洞》的白鼠精,面部化装相同)。
老旦 扮演年老的妇女,像《太君辞朝》的佘太君,《徐母骂曹》的徐母,《钓金龟》的康氏,大都是本色脸,不敷脂粉。但青年演员扮演老旦角色,如果脸上不化装,看起来很不像;须在额间、眉角和鼻窝略画出几笔皱纹,就能够刻画出老年妇女的面貌。
彩旦 彩旦由丑角应工,又名丑旦。多扮演封建社会“三姑六婆”一流的反派妇女(像《六月雪》的禁婆,《能仁寺》的赛西施,《牧羊圈》的婶娘,《春秋配》的贾氏),但也扮演一些滑稽诙谐的妇女(像《铁弓缘》的陈母,《四进士》的万氏,《穆柯寨》的丑丫环老端)。面部化装由于性格的不同,有搽脂粉的,也有不搽脂粉的,但大都在额角或腮边点一颗黑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