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是什么

人气:145 ℃/2023-05-05 08:18:24

布袋戏又被称为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等,它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的汉族民间戏曲表演之一,其主要语系为闽南语,极具韵味。布袋戏在历史发展中和各地文化结合,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但是现在普遍称呼的布袋戏流派还是传统布袋戏。

布袋戏指的是

根据学者的研究,大致上都认为布袋戏起源于福建泉州,时间在17世纪左右,它的发展区域横跨福建和台湾,且因为不同时期的发展和于当其文化的交流结合,大多按照表演形态来划分为传统布袋戏和现代布袋戏,不过现在普遍所称的布袋戏流派,实际上还是传统布袋戏。

不过布袋戏具体起源于合适已经无从考证了,在晋朝的《拾遗录》中有先关机在,说的是扶楼国人擅长技巧变化,制成人形物件在指尖表演,由此可见,布袋戏在晋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并且纯熟了。

在布袋戏的发展前期,不管是哪种表演形式,演出都需要戏台,它一方面作为区隔前后台以及观众、演出者之间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提供演出所需要的戏剧布景,到了19世纪的时候,布袋戏发展出了六角棚戏台,它在舞台左右前方各加上了一个斜面,以此让舞台视觉效果更富于变化,也更吸引观众。

布袋戏是什么意思

侨乡掌中木偶戏:指尖妙手演乾坤

舞台上的掌中木偶活灵活现。 王东明 摄

中新网福建晋江9月27日电 (吴冠标)打花鼓、舞彩带、耍火棍、舞狮子……小小的掌中木偶戏台上,一个个“梁山好汉”各显神通,引得台下小观众们掌声阵阵。

舞台后是掌中木偶演员们灵巧的身姿。 王东明 摄

戏台背后,侨乡福建泉州的晋江市掌中木偶戏剧团演员们早已热得满头大汗。本是不动不言的布袋木偶,在他们的掌中指尖灵活摆弄,各种特技动作跃然“指”上、细腻逼真、妙趣横生。

“这是掌中木偶戏经典剧目《大名府》,其中囊括了木偶戏里最精彩的杂技表演技艺,曾获罗马尼亚国际木偶节一等表演奖。”看着新一代演员的出色演出,晋江市掌中木偶戏剧团演出队队长陈代宫十分欣慰。

晋江市掌中木偶戏剧团的木偶演员们在排练中。 王东明 摄

有着千年历史的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和台湾地区,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稀有剧种,被誉为“指尖艺术,妙手传神”。2006年,木偶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晋江市掌中木偶戏剧团也被确定为该剧种的传承单位,多次前往世界各地演出。

师从南派木偶表演艺术家李伯芬的陈代宫,如今负责带领剧团演员们到各地进行公益表演,让更多人知道掌中木偶戏,了解掌中木偶戏的非遗之美。

“我们会根据观众的喜好调整演出剧目,例如今天是非遗进校园,我们就选择了具有教育意义的《愚公移山》,生动形象的《虎趣》,以及经典剧目《大名府》。”陈代宫说,要将家乡掌中木偶戏的种子种进孩子们的心田。

公益演出结束后,剧团的演员们便返回剧团排练室。排练室里,他们紧锣密鼓排演着新编传统剧《李东假巡按》,剧中木偶人的一动一静、一颦一笑、一唱一和,就在反复排练中渐入佳境。

高举着双手是掌中木偶戏演员的常态。

24岁的年轻演员张漫铃一丝不苟地紧盯着台上的排练。她从初中毕业便开始学习掌中木偶戏,现在是剧团里的新秀。谈及漫长而艰苦的学艺历程,她说:“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传承。”

“打基本功的时候很枯燥,手举得很酸。但想到木偶在自己手中能栩栩如生地动起来,将最生动的一面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些苦涩都不算什么。”在公益演出之余,张漫铃还开展一些简单的木偶教学。在她眼中,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传承。

坐在她身边的是剧团“当家花旦”蔡美娜。去年,蔡美娜全心打磨复排的传统小戏《番婆弄》,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年新年戏曲晚会上亮相,她“一人分饰两角”的掌中绝活惊艳四座。

演员们正在教小学生们基础木偶表演。 王东明 摄

有了这一成功案例,蔡美娜近期正专注于《李东假巡按》《弓鞋记》等传统经典剧目的复排,试图通过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创新,让掌中木偶戏这一非遗技艺重焕生机。

作为南派掌中木偶第六代继承人、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蔡美娜20多年来始终以传承和弘扬掌中木偶艺术为己任。“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剧团在灯光、舞美、偶形设计、表演形式、表演剧目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非遗文化传承,培养好传承者和培养好观众同样重要。”为推广掌中木偶戏,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经常会开展“木偶进校园”、木偶戏公益表演等活动,蔡美娜也时常走进学校为学生授课,寻觅优秀的木偶戏传承人。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关注木偶戏,让家乡的年轻人了解木偶戏,让这一非遗技艺传承不息。”蔡美娜说。(完)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