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深海磷虾的加工技术是磷虾船载高值精深加工工艺,采用多层往复挤压、旋流干燥、低温冷冻、冷藏及自动控制等技术,开展磷虾脱壳采肉,虾粉、虾油高效加工和高效冷冻等,对深海磷虾船载加工进行高值化利用。
深海磷虾的食道可以从它那透明的外壳看到是呈现绿色的,它们主要是以浮游植物为主要食物,尤其是细小的硅藻。
深海磷虾的生活周期与南大洋的季节相适应。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暖流在南下时形成的上升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磷虾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
南极有着丰富的磷虾资源,磷虾主要生活在距南极大陆不远的南大洋中。有时磷虾集体洄游会形成数百米的队伍,在白天海面呈现一片浅褐色,在夜里则呈现一片荧光。
保障国民营养∣南极磷虾渔船装备
南极磷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潜力巨大,积极参与南极磷虾渔业开发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方向。
专业化渔船捕捞和加工装备,是开展南极磷虾渔业的基本保障和能力标杆,直接决定了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利用的层次和力度。
开展我国南极磷虾高效开发和综合利用的论证研究,旨在引领磷虾生态高效捕捞、精深加工工艺、资源探测评估等技术发展方向。
南极磷虾富含高品质蛋白、OMEGA-3、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及人体必需的全部氨基酸,被誉为人类未来的蛋白资源库和“海上人参”。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单种生物资源,南极磷虾蕴藏量约为1×109 t,可捕捞量约为1×108 t/a,相当于全球海洋渔业资源年捕捞量的总和。
在常规渔业资源普遍衰退的情况下,开发南极磷虾资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渔业发达国家已将南极磷虾渔业打造成由高效捕捞技术支撑、高附加值产品拉动、集捕捞与船载精深加工于一体的新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产业。
南极磷虾资源商业化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先后有日本、波兰、韩国、俄罗斯、乌克兰等传统南极磷虾生产国家参与。近年来,从事南极磷虾捕捞的主要有挪威、韩国、中国、智利和波兰等。
南极磷虾资源将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人类对优质天然蛋白需求密切相关。加快我国南极磷虾资源开发步伐,做强、做大南极磷虾产业,对于发展我国远洋渔业、培育海洋生物新兴产业、争取南极海洋开发权益具有现实意义。
磷虾渔船装备的主要技术特征有:捕捞高效性与生态性,船载加工与综合利用的专业化及自动化、磷虾资源探测系统信息化。因此,磷虾捕捞船朝着大型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为适应极地环保和生态管理的要求,电力推进综合节能技术、捕捞装备信息化–三维一体探测技术、连续式高效生态捕捞方式、专业化自动化船载精深加工生产模式正在趋于成熟。
通过声学数字化技术、多波束技术研究,进行磷虾远距离和深水资源探测与跟踪。
运用渔业选择性捕捞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南极保护性水生动物误捕有效释放以及远距离深水区磷虾连续吸捕。
采用多层往复挤压、旋流干燥、低温冷冻冷藏及自动控制等技术,实现磷虾加工的专业化、高效率运行。
我国南极磷虾渔船装备技术研究起步于“十二五”时期,完成了一些关键技术研究和专用设备研发,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应围绕制约我国南极磷虾资源规模化开发的关键设备问题,重点开展捕捞和船载加工一体化设计。
(一)南极磷虾新型高效捕捞设备
围绕南极磷虾高效生态捕捞问题,结合流体传动、空气动力学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开展选择性捕捞技术、磷虾拖网自动控制技术以及无损伤连续吸捕技术的研究和装备开发。通过系统集成与优化,提高南极磷虾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能力。
(二)磷虾船载高值精深加工工艺
围绕南极磷虾船载加工高值化利用问题,采用多层往复挤压、旋流干燥、低温冷冻冷藏及自动控制等技术,开展磷虾脱壳采肉、虾粉虾油高效加工和高效冷冻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成套系统装备集成开发。构建磷虾专业化高效加工运行模式,提高南极磷虾产业的综合效益。
(三)南极磷虾资源探测评估与信息化保障
攻关南极磷虾资源数字化声学探测关键技术,实现深远海渔业资源三维一体的精准化探测和虾群预报。集成虾群探测与预报、物流保障、捕捞船队装备与作业人员管理、捕捞日志、渔获物可追溯等信息,建立专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一)加强合作,推进南极磷虾专用渔船与装备的国产化
加强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探索建立混合制研发模式,提升我国在南极磷虾专业船舶装备领域的科研能力和设计水平。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加快南极磷虾大型专业化渔船与装备的国产化,注重国家科研支持与产业发展的结合。
(二)政策引导,鼓励科研机构及渔业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
加大科研投入和综合保障条件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尽快解决制约南极磷虾高效开发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强化南极磷虾“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推行企业与科研单位协同创新,尽快实施专业化南极磷虾渔船工程示范。
(三)实施人才强渔工程
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外向型和复合型人才。重点组建专业化的磷虾渔船设计、建造工艺和规范研究队伍,加快培训高素质的南极磷虾渔业专业从业人员,提高产业人员的科研水平和专业技能,为我国新型远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