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用品有污染环境、危害健康、浪费资源等危害,各种一次性的用物在使用后被随意丢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被降解,一次性用品的质量差,使用时有毒物质析出会危害身体健康,同时大量的一次性用品是对资源的浪费。
一次性用品对环境的危害极大,各种一次性的餐盒、筷子、塑料袋、杯子等用品被随意丢弃,对环境的危害不容忽视,且大多数一次性用品为塑料制降解的难度非常大,聚苯乙烯制造的一次性餐盒要两百年左右才能降解,环境破坏严重。
一次性用品价格低廉往往与产品的质量挂钩,低廉的价格为了更高的利润难以保证质量,其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一次性餐盒中的有害物质容易在高温下溶入食物中,进入人体后造成微量感染,消毒不过关还会感染病毒。
一次性产品的大量需求对资源的消耗极大,便利的背后是资源的枯竭,我国每年因生产一次性筷子而失去500万立方米的木材,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木,森林植被覆盖率迅速减少林地流失严重,资源消耗迅速且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海关知乎|一次性可降解餐具的生产规则与购买识别方法
·生产企业如何确保产品合规?
(一)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相关生产企业在制造生产相关产品时,可向原材料供应商索要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或中国计量认证(CMA)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生物可降解测试合格报告。
(二)一次性餐饮具如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重新添加了辅料、添加剂,则需要进行新标准全项目测试;若没有以上添加行为,即用原材料直接加工为成品,则可以进行自主声明其生物降解性,但仍需符合新标准中除生物降解性能的其他指标要求。
(三)树脂原料必须符合《食品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GB 4806.6-2016)附录A及相关公告的正面清单,添加剂必须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GB 9685-2016)表A.1及相关公告的正面清单。
(四)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制品生产方需通过自检或送至有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测试合格后方可上市流通。
·采购企业如何识别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制品是否合规?
(一)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制品采购方在进行采购时需向供应方索要相应产品的合格检测报告,如GB 4806.7-2016或新标准的全项检测报告。
(二)审核供应商相应生产资质是否齐全。
(三)产品合格证书、标签标识是否齐全。
·消费者如何识别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制品是否合规?
(一)大众消费者在选购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制品时,优先选择正规渠道,如正规商超或网店。
(二)选择具体的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产品时,应注意查看产品的标签、标识是否齐全。
(三)在使用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制品时应注意查看产品是否有特殊的使用说明或注意事项等信息。
·海关提示
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对一次性餐饮具制品陆续出台相关技术法规,如近期印度更新了2016年启动的塑料管理计划,正式通过了2021年废塑料(修订)规则,并从2022年7月1日起,一系列一次性塑料物品,包括糖果棒和冰淇淋棒、盘子、杯子、餐具、吸管、托盘、搅拌器和某些包装膜等食品接触物品将被禁止制造、进口、分销和销售。
国内比较典型的情况如海南。2021年4月-11月,海南省在重点行业和场所对列入《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第一批)》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说“不”,以负面清单的形式拒绝“白色污染”。
《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第一批)》主要包括:含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非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一次性膜、袋类和餐饮具类。如购物袋、日用塑料袋、垃圾袋、纸塑复合包装袋、餐盒(含盖)、碗(含盖)、碟、盘、饮料杯(含盖)、吸管等,都是第一批禁止的种类。需要重点指出的是,禁止的膜袋和餐饮具均不包含商品预包装。如方便面、果冻、酸奶等商品的预包装。
2021年9月,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电子监管码管理的通知》,完善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电子监管码申报要求,加强对一次性塑料制品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
海关提醒,广大生产企业在关注新标准的同时,也需关注主要出口市场的相关技术法规信息,提前准备各项检测、认证,切实把好产品质量关,避免产品滞留和退运,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稿件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