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社会是前工业社会。传统农业社会,可称为农业社会、传统社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的社会,在西方传统的发展理论中用以代表工业社会之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前工业社会的一种形态。
传统农业社会的特征有三点,第一点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手工为主要生产方式,第二点是社会管理原则是家长制,第三点是竞争机制不健全。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保持的是顺应关系,人与人之间交往比较频繁,人情味浓厚,生活节奏舒缓,人们具有较少心理的紧张和精神的压抑。
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业”二字是指原始农牧业,称为第一层次的农业,以人力、畜力为动力,以简单的手工农具为设备,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
游牧民族是农耕民族摆脱不掉的影子
游牧民族是农耕民族摆脱不掉的影子
---论游牧和农耕的共生关系
每当读史,有一个现象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当农耕王朝四分五裂的时候,草原上也是部落林立,当农耕王朝完成统一的时候,草原上的诸多部落也趋向于统一。
比如春秋战国中国处于分裂时期,北方草原上同样处于分裂状态,在燕赵的北方是肃慎、东胡、林胡、匈奴、楼烦等,秦国的西方和北方是犬戎、义渠、绵诸、燕戎、余无之戎等。
当中原被秦国统一的时候,北方草原也开始了统一的进程,秦二世元年匈奴头曼单于太子冒顿发动政变,杀父自立为单于,并开始了统一北方草原的战争。当中原处于大汉王朝的时候,北方草原同样被匈奴统一,成为汉帝国的劲敌。
当大汉灭亡,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虽然彪悍,对农耕文明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同样处于分裂状态,分为匈奴、乌丸、鲜卑、羯、氐、羌等。
当隋唐开启统一进程的前后,北方草原也由突厥开启了统一进程并持续了近两百年,成为隋唐的劲敌。
游牧民族就像农耕民族的影子,赶也赶不走,躲也躲不掉。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草原和农耕保持着大致相同的状态呢?
这便是农耕和游牧两种社会形态的共生关系。就像乔木和藤,乔木长得越高,藤也爬得越高,就像农耕社会越发展,游牧社会也越强大一样。藤依赖者大树,当时往往会给大树带来伤害,甚至会把大树缠死,就像游牧以来农耕却不断伤害农耕一样。有人讲中原文明的宿命在北方,我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游牧为什么依赖却又伤害农耕呢?这和两者的经济结构有关。农耕社会是一个分工完备的社会,有分工便会发展出文明。一个分工完备的社会就是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社会。日用品都可以交换获得。游牧民族经济单一,大家都放牧,没有分工,所需要的生活用品不能自给自足,只能通过交换和抢劫,这就造成了游牧生活方式对农耕的依赖。
二者为什么大致同步呢?原因在于,当农耕繁荣的时候,草原获得的资料也多,便同步繁荣。当农耕衰落的时候,草原得到的资料也减少,便同步衰落。
由于中国文明的昌盛,因此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也获得了同步的繁荣强大,所以被中国王朝驱逐的游牧民族到了欧洲便如同入无人之境。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强大的一个客观例证。
因为中国北方土地贫瘠,所以这里的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有着更强的依附和共生关系,二者之间的冲突更为频繁。
在中东,因为农耕的北方气候条件好,当北方游牧学习农耕的时候,北方游牧对南方农耕在文明层面的碾压更为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