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常温下能放一天的时间,超过一天蛋糕就会出现变质的现象,口感发酸,食用后会出现腹泻症状,保存蛋糕时可以将其放在阴凉的环境中,或者冰箱冷藏,蛋糕根据材料可以分为海绵蛋糕、戚风蛋糕、天使蛋糕、重油蛋糕等品种。
1、一天时间
蛋糕常温下只能存放二十四小时,因为常温状态下,细菌滋生较快,存放时间超过一天,蛋糕内部就会滋生细菌,从而导致蛋糕发出酸臭味,口感也会变酸,食用后会影响身体健康。
2、蛋糕分类
蛋糕按照材料分类,有海绵蛋糕、戚风蛋糕、重油蛋糕、天使蛋糕、奶酪蛋糕等品种,其中海绵蛋糕是用鸡蛋、糖粉和面粉制作而成的,形状与海绵相似,而戚风蛋糕是一种基础蛋糕,口感松软。
3、保存方法
保存蛋糕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将其放在遮阴、干燥且通风的环境中,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则需要将蛋糕用保鲜盒盛放后,放在冰箱的冷藏层中,避免蛋糕过早的变质。
生产日期造假,到手就是过期蛋糕?杨振华的“熊猫不走”翻车了
1、
在315前夕,网红蛋糕“熊猫不走”因给蛋糕虚标生产日期、店铺经营异常等问题,上了新闻热搜。
据广东民声热线、广东民生DV现场的综合报道,3月11日,记者进入到了“熊猫不走”的生产车间。
在冷库当中,记者拍摄到了客户订购的、已经做好并完成打包的蛋糕,而且已经贴好了标签,但标签上写的生产日期却是3月12日。
也就是说,蛋糕是提前生产的,标签的生产日期是虚标。
生日蛋糕属于保鲜食品,很容易坏掉。一般奶油蛋糕在常温下的保质期为8小时,夏天更是要在3小时内食用。
生产日期的虚标,让到客户手里的蛋糕存在过期的风险。
在接到相关舆情后,海珠区市监局立即对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并上门进行实地检查。
不过,从海珠区市监局和媒体联合执法的情况看,食品的生产日期,在检查当中是符合规范的,并没有发现记者反映的问题。
2、
对于之前记者的暗访中,为什么会出现生产日期和标识日期对不上的情况?
面对记者的采访,“熊猫不走”广州区域负责人的回答,颇值得品味。
回复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点:
1)、该不该定义为虚标日期,还不太确定。
2)、这事儿我们也在查。
3)、可能是因为标签问题,打错掉了。
4)、也可能是员工操作问题。
不得不说,这位领导真是打得一手好太极。
但市场并没有因相关负责人的回复,而打消对“熊猫不走”的质疑。
比如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蛋糕是否真的新鲜现做”的问题,
毕竟“3个小时新鲜制作”是“熊猫不走”的主打招牌。
对此,商家给出的解释是存在原料(蛋糕胚)提前生产的情况,所谓的“3个小时新鲜制作”是提前三小时将原料组装成蛋糕。
由此也可以看出,所谓的“3小时新鲜”其实已经大大超过3小时了,并不是真的新鲜。
而在广东民声热线的采访中,有“熊猫不走”的前言工更是直言,“3小时新鲜制作”就是一个虚假宣传。
此外,“熊猫不走”还存在着门店经营异常的情况。
在美团上可以查到广州目前有13家熊猫不走蛋糕分店,遍布荔湾海珠白云番禺。
不过根据“熊猫不走”提供的地址,消费者很难确定店铺的具体位置。
广东民声热线的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熊猫不走”在广州的7家分店存在着经营状况异常。
其中一家门店甚至已经变成了一家美甲店。
在广东民声热线的采访中,有“熊猫不走”的前员工表示:
有些躲在城中村的“熊猫不走”门店其实就是影子门店,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在外卖平台虚构分店地址,以便吸引附近的消费者。
事实上,其并不是实际经营场所,只是在办证的时候把冰箱放进去做个样子。
办完证就把冰箱撤走了,有的放进去的冰箱甚至连电都不通。
这生产地址与展示经营场所的不一致,也引发了消费者新的担忧。
其中一个受访客户对广东民声热线表示,其给孩子订购的“熊猫不走”蛋糕发现生产地址竟在深圳南山区白石洲的城中村。
由于她之前在白石洲住过,对那里的环境非常了解,这也让其对蛋糕的卫生状况非常担忧。
仅从这些公开爆料内容来看,“熊猫不走”的问题还是不小的。
3、
“熊猫不走”是近几年崛起的一个网红烘焙品牌。
2017年由杨振华创立于惠州,2018年底,便获得了获头头是道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2020年3月,获IDG数千万元A轮融资。
在2021年,又获XVC1亿人民币B轮融资。
在资本的加持下,“熊猫不走”只用三年时间就进驻了20多个城市。
有报道称,其2020年的营收就已超8亿。
“熊猫不走”的微信小程序显示,其全国用户达2000万。
“熊猫不走”的一个大特点就是,负责配送的外卖员,会穿上招牌性的熊猫服装、头戴熊猫头罩去送蛋糕。
现场还会进行唱歌、舞蹈、魔术、朗诵情书、小提琴演奏等表演,为用户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
这使得“熊猫不走”深受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喜爱,甚至让其赢得了蛋糕界“海底捞”的美誉。
创始人杨振华表示,“熊猫不走”通过生日蛋糕做得是生日快乐,就是哄客户开心。
从营销的角度看,“熊猫不走”显然是成功的。
但从食品安全和健康角度看,“熊猫不走”做的还远远不够。
不知道这次媒体的报道,能不能让狂飙路上的杨振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