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的习俗

人气:421 ℃/2023-06-08 08:57:33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莆田人也称“七月半”,是莆田的一个重要民俗节日,过节礼仪在全省最有讲究,以祭祖行孝和普度亡魂为主要目的,每年的农历七月份,大人总会叮嘱小孩晚上少出门。

福建莆田都有哪些习俗

莆田习俗七月半,从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开始延续到七月十六。

七月半这期间,莆田家家户户会制作金粿和宝糕,这是中元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

如父母健在,出嫁女儿及其女婿禁忌到娘家探亲,家里有老人的人家,不喜欢亲戚、朋友在“七月半”里串门。

莆田习俗都怎么来的

年暝岁尾,莆田的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年暝岁尾(下)》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到了腊月二十四,年味已经越发浓厚了。中国不分南北,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的喜庆忙活,而这一天的祭灶则是中国大地上的共俗。福建祭灶的日期有“官三民四”的说法,即官宦人家廿三送神,普通民众廿四辞灶,偶有不同。

祭灶的用品丰俭随意,大致用菜、肉、果、糖、酒,莆田的地方典型是加上一道糯粿或薏粿。这种用糯米做成的圆子或糕点具备又甜又黏的个性,跟北方用麦芽糖有异曲同工之妙。沿海地区也有特例,是仅用番薯蒸熟和着面粉煎熟的“送年粿”和烫芥菜。这种粿不甜,菜无油。是为了让灶君感受民间穷苦,上天奏事,玉帝怜悯可以降下福泽。

灶神画像一般是木板彩印,现在多用瓷砖镌刻。两边有“鼎中生白玉,灶里出黄金”等类的联语。送神祝词常有“好话多说,坏的别讲”之类的叮咛。

莆田祭灶无“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禁忌,男女均可送神。祭灶之后,要撕去灶神画像,放在贡银、大银、元宝上一同焚化,代表送神上天。

腊月廿四灶神上天奏事,廿五日玉皇巡查人间。有时,民俗活动的环环相扣看起来真是煞有介事。旧俗以为玉皇大帝会在腊月廿五这天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定来年祸福。因此,人们在这一天内,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好表现,以博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莆田的腊月廿五要求人们在这一天谨言慎行,见面不骂詈,不讨债。旧时官府在这天也不办案,不抓人。渐渐形成莆田人在腊月廿五行善积德、发心施赈的良风美俗。

城隍主辖境内生民的祸福寿夭,赏善罚恶。因此,莆田腊月廿五的施赈善举多在城隍庙进行。

兴化府城隍庙的这一天,内外香烟缭绕,人来人往。不断有信众来捐钱捐米,焚香告神,后殿米堆如山。除夕前日,城隍庙会发放米、钱给穷苦之人,以便他们温饱度岁。涵江鲤江庙则是当天发赈。前来捐米积德的善心民众和领米度年的穷苦民众,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殿里殿外,善心与德行通过寻常的大米,微薄的缘金慢慢发酵成中华民族恤老怜贫的传统风仪。积小善,施大爱,熠熠生光。

(来源:莆田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 编辑:周晨)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