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昆明湖的由来

人气:467 ℃/2023-06-15 07:01:16

颐和园昆明湖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朝,汉武帝为了征讨昆明,在长安都城挖凿昆明池操练水师,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景仰此作法,将北京都城里的翁山泊开凿扩充并且改名为昆明湖,也就是如今颐和园内的昆明湖。

昆明湖的前身为翁山泊,古时又称为七里泊、大泊湖等,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大约占有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昆明湖在开凿扩充前,也被叫做西湖,原本是为了修建一座利中利民的水利工程,后来景仰汉武的事迹,更名昆明湖,也在此地开展过训练,不过仅为慈禧观赏之用。

颐和园昆明湖的由来200字

昆明湖的来历

提到昆明湖,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其实,颐和园的昆明湖并非最早的昆明湖。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昆明湖修建在西安,是汉武帝时代的事物。话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大夏(阿富汗)。在大夏的集市上,张骞惊讶地发现,一些与蜀地相似的竹器及布匹在当地有销售。张骞想,我们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多年,逃脱匈奴的控制,好不容易才来到大夏,从长安到大夏的商路并未打通,这些蜀地竹器及布匹是怎么运到大夏的?张骞四处打听,终于弄明白,原来从蜀地经云贵高原有一条商道可以到达印度,从印度到阿富汗。印度古称“身毒”,故此商道史称“蜀身毒道”。后期有研究者说,张骞在大夏看到的蜀布与竹器实际产于云南保山。保山汉代为不韦县,因吕不韦后裔贬发至此而得名。现代很多电视剧里说,吕不韦实为秦始皇生父,吕不韦一族在秦代位极人臣,到了汉代却被贬至“极边第一城”保山。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河西。”

话说张骞回国后,把“蜀身毒道”的情况向汉武帝进行了汇报。汉武帝龙颜大悦,立即发巴蜀之兵,攻打云贵,准备打通这条“蜀身毒道”。当时的云贵高原也是方国林立,四川凉山有邛都国,贵州有夜郎国,云南东部有滇国、靡莫、劳浸等国,云南西部大理及保山一带有哀牢国。汉军顺利征服劳浸、靡莫、滇国,也打败了哀牢国。由于西南夷情况复杂,汉军不能留兵驻守,大军一撤,哀牢国又死灰复燃,重新占领失地。往复多次,汉武帝实在没有办法,最终还是放弃了滇西。“蜀身毒道”最终还是没有打通。在汉军与哀牢国打仗的时期,西南夷中的昆明族聚集在洱海周边,汉军打来,昆明族就划船跑到洱海的另一边,洱海当时因昆明族聚集而被称作昆明池。汉军不习水战,处于劣势,故汉武帝在京城修建人工湖,用于操练水军,以征服昆明族。故此人工湖就称“昆明湖”,反映的是汉武帝打败昆明族的意志。

网上一些作者说当时的昆明池指今天昆明的滇池,这是不对的。云南历史上最早的昆明国建立在大理一带。汉代的昆明族指的是洱海周边的少数民族,与今天的彝族有关。“昆明湖”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通用名词,专指“修建在京城用于训练水师的人工湖”。按照这个定义,中国历史上的昆明湖远不止西安与北京这2个。

清代,慈禧太后动用了水师经费在北京挖了个湖供自己游玩,为了掩人耳目,也称昆明湖。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慈禧老太婆把国家军事当妇人游戏,岂有不亡国之理。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