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是干什么用的

人气:469 ℃/2022-12-01 23:30:52

万水是干什么用的?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万水用在蚀刻工艺和一些检测分析过程中,准确的说法应是王水。

王水又称王酸、硝基盐酸,是一种腐蚀性非常强、冒黄色雾的液体,是浓盐酸和浓硝酸按体积比为3:1组成的混合物。它是少数几种能够溶解金的液体之一,名字正是由于它的腐蚀性之强而来。

关于万水是干什么用的,我们就了解到这啦!

万水都代表啥

一代伟人毛泽东:长征诗词中的大气象

作者:欧阳林

【作者按】前不久,我沿着工农红军长征足迹,重走长征路,先后到湘江战役遗址、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金沙江、安顺场、大渡河等红军战斗遗址参观见学,学习伟大的长征精神,从伟人毛泽东长征途中的部分诗词中实证体验和亲身感悟,从党史军史长征史中汲取精神营养,获得奋进的信念、奋勇的智慧、奋斗的豪气。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书法家,还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体现大手笔、大气象,至情至性,大气磅礴,体现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刚毅品格与审美情趣。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

毛泽东诗词激情豪迈,充满了一股浪漫主义、英雄主义气概,如“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而毛泽东的长征诗词中,同样蕴含着雄伟的气魄、巨大的智慧和从容的风度,散发着一股旋转乾坤、搏击人心的伟人情怀。

一、革命现实主义情怀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摄于通道会议会址

诗史解读:

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红军陷入危险境地。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约八万六千人,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被迫长征。

摄于赣州于都长征渡口

11月下旬,在抢渡湘江的战斗中,付出沉重代价,锐减为三万余人。冲过湘江,红军暂时脱离了迫在眉捷的危险,但前面又是新的漫漫征程。

湘江战役(油画)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作《十六字令三首》,因行军作战匆忙,只标注1934年至1935年,无具体日期。从心情看,词中的“山”,描写的很可能就是红军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锁线后,进入西延山脉的心情。“山”的形象,经拟人化处理,有了生命、风骨和政治的寓意。回首越过蒋介石精心布置的四道封锁线、翻越五岭山脉的艰难征程,即将重新执掌红军指挥权的毛泽东诗兴大发,完成了他在长征路上的第一首诗篇。

第一首词,突出山的巍峨高峻,“惊回首”二句,极言山之“高”;人又在山上,故实写“人”之高。

第二首词,突出山的磅礴气势,“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是山的英姿,也是红军战士的雄姿。

第三首词,突出山的挺拔坚固,“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寓意红军坚不可摧、锐不可挡的英勇形象。“惊回首”“奔腾急”“天欲堕”,短短几个字,战争危急、军情紧急的情形跃然纸上。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

一曲“山”的颂歌,实为一曲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颂歌,反映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有擎天柱,天不会塌;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就不会亡!

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摄于遵义娄山关

诗史解读:

我去娄山关战斗遗址参观,到达娄山关顶峰,一下子豁然开朗,既感受到了娄山关的峻峭雄伟,更感受到了红军攻占娄山关的英勇善战。

舒同题写的“娄山关”遒劲有力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期间,蒋介石调集四十万兵力,企图将红军围歼于乌江西北。中革军委决定,北渡长江,进入四川与红四方面军汇合。

1月29日,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准备在此北渡长江。鉴于川军严阵以待,中央红军摆脱川军,进入滇北的扎西地区。当中央红军和川军向扎西逼进时,中央红军又掉头东进,于2月20日二渡赤水河。中革军委决定集中主力进攻遵义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二占遵义。这次战役,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遵义会议会址

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最高峰上的娄山关,极目远望,吟成《忆秦娥·娄山关》。诗人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郁闷的。”为什么取得了遵义大捷,诗人的心情还是郁闷的?因为二渡赤水的遵义大捷也使红军付出了很大代价,特别是红三军团伤亡严重,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张宗逊、钟赤兵等多名师团领导受重伤。在这个时期,从来不发火的朱德总司令发了几次火,从来不叫困难的周恩来说“相当艰难困苦”,所以毛泽东说当时心情是“郁闷”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摄于娄山关峰顶西风台

这是一幅冬夜行军图,描写的是娄山关激战之后,红军翻越娄山关行军的图景。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跨过生死攸关的转折后,由此踏上新的征程。

词的上阕五句,一句重叠,仅有四句,写出了四种声音:风声、雁声、马啼声、喇叭声,声音的主体,是红军战士,但省略了枪声、炮声、喊杀声,但我们可以心灵感受。下阕,“雄关”句呼应题词,叙述中夹着慨叹。莫说雄关如铁,红军战士不是一越再越吗?“铁”,铜墙铁壁也,有固若金汤之寓。诗中最为豪放的语句为“而今迈步从头越”。娄山关之战,并非红军长征“头”一战,而却是红军长征“头”一次大胜仗。因而“从头越”,不但表明从“零”开始,也表明“从胜利走向胜利”坚强信念。在诗的结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诗中加入“暖”的色调,又注入了“悲”的忧伤。“血”字实为流血牺牲,但又以“血”形容残阳,却带有几多豪情和悲壮!全词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表达了一种“腾乎天宇”的战斗豪情。直到今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广为流传,脍炙人口,表明我们漫道雄关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信念和决心!

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摄于遵义会议会址

诗史解读:

这篇《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以长征题材诗词的第六首,这是写于长征胜利后的。因此,“乐观”的基调有别于前期的“郁闷”。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曙光在前,胜利在望,心潮澎湃的毛泽东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就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紧扣题词,而且概述整个长征、揭示鲜明主题。

摄于金沙江皎平渡渡囗

“万水”这句,是对“红军”这句的进一步阐释,以客观环境“万水千山”引入主观精神“不怕”“只等闲”。“五岭”二句,写山,写“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写山,同时也在写人。“五岭逶迤”,何等巍峨,但在红军战士眼里,等同“腾细浪”;“乌蒙磅礴”,又何等峻峭雄厚,但在红军战士眼里,仅如“走泥丸”;“金沙”二句,写水,对应“万水”,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代表。写水的同时也写了人,感知金沙水的“暖”和真知大渡桥的“寒”,都是我们英勇的红军战士。1935年5月,红军先头部队在云南禄劝皎平渡意外缴获两条渡船,巧渡金沙江,牺牲又很少,从贵州进入云南后,正值初夏,天气变暖了,急流冲击着对岸,诗人故用一个“云崖暖”表达当时愉悦心境。大渡河用强渡,不单夺取泸定桥前一日飞奔240里,而且夺取泸定桥时的枪林弹雨,用“飞夺”二字,一个“寒”字,对大渡河和铁索的寒气逼人和流血牺牲的悲痛,回味尽在其中。

飞夺泸定桥(油画)

1935年5月中旬,蒋介石飞到昆明,布置大渡河会战,妄想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红军一次次脱离险区,又一次次面临绝境。毛泽东的“大渡桥横铁索寒”,5月底的铁索“寒”到什么程度?直到今天,我从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泸定桥上摸一摸铁索,从有木板的索桥上行走还会感觉颤悠悠的,完全能真正体会当年过江“铁索寒”的那种诗境。13根铁索,寄托着多少红军将士的希望!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接到“昼夜兼程二百四”的军令,而且赶到后要立即发起战斗,夺取天险泸定桥。红四团团长杨成武后来回忆说:“泸定桥真是个险要所在,就连我们这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见关夺关的人,都不禁要倒吸一口凉气。”想当年,他们是怎么一路战火一路曲折一路拼杀过来的,英雄连队又是怎么背挎马刀、腰缠手******、攀桥栏、踏铁索“飞夺”泸定桥的,他们承受了多么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肉体消耗,已不能用任何语言表达了。

今天的泸定桥

诗的最后两句,以情带景,描写了长征最后阶段,将战斗与喜悦合联,但又以抒情为主。“喜”是在内心,“开颜”是喜于形色的外露。这与首联“不怕”“只等闲”首尾呼应、一脉相承,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也道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心情由焦急忧虑到胜利喜悦的转变!

四、革命浪漫主义胸怀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书法手迹

诗史解读:

1935年9月,蒋介石得知红军突破了天险腊子口,害怕红军进占天水,威胁西安,急调胡宗南等集中天水一线,阻止红军东进。而红军陕甘支队却继续北上,跨过西(安)兰(州)公路,攀登海拔三千米高的六盘山,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最后一道封锁线,六盘山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陕北就在眼前。六盘山主峰在宁夏固原县,毛泽东登上六盘山顶峰时,心情愉快,一边赏景,一边与战士谈古论今,诗情奔涌,遂写下了这首《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像(斯诺摄)

上阕,“天高”二句,写晴空景色。山高,站在山上,再向上看,天、云、雁在尽收眼底,故此二句写实景的。天高、云淡,境界自然开阔,心境亦如美境。“望断”为目标,借“雁”和“南方”,中央红军长征从南方苏区到达北方,一路转战一路前行,必有一份对南方的惦念。“不到”两句,收回目光,转入思绪。“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现红军战士一路向前。二万五千里长征已在脚下,古长城的关口已经到达,好汉的业绩就要进入一马平川的时期。这里的“长城”特指宁夏固原境内六盘山下的秦长城,毛泽东率领红军沿着秦古长城前进的。今天我们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意思是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气魄,一种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屈指”一句,算长征里程、算长征牺牲、算长征艰辛、算长征胜利,都寓意其中。

下阕,景情交融,以六盘山行军场面彰显长征胜利,借以抒情达意。“六盘山”二句,扣词首题,突出山“高”,高山红旗,突显红军军威之壮,皆暗合“长征”大胜。“今日”二句,为直接抒情,妙在用设问形式,“何时”缚住苍龙?引发诗人之思虑。主席站在山项,展望未来,思索中国革命何时才能够真正成功?哪一天才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同时也有抒发“雄关漫首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宏伟抱负。

五、革命豪迈主义信念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书法手迹

诗史解读:

毛泽东一生钟情漫天飞雪,寓意于诗词中,有多首咏雪之作。《沁园春·雪》是毛主席流传最广的词作之一。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完成伟大长征。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在1936年1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东渡黄河,作出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战略决策。1月底,又在这时主持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恰在1月底2月初,毛泽东途径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适逢大雪。面对着雪花纷飞的壮丽河山,联系当时蓬勃发展的形势,毛泽东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雄辉豪放的著名诗篇!

毛泽东窑洞奋笔疾书

词的上阕用轻松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博大壮美的境界和山河风光,让人向往。下阕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前三句,紧扣题词之“雪”,以由近及远眺望展开。“千里”“万里”,非目测所能见,寓意可俯视天宇,也可博揽天下。“望”字,统领上阕余下十句。“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写山景,一写水景,与“千里”“万里”相附和。接下来“山”与“原”,与天“比高”,其实是真实的雪中有景、诗中有画。“须晴日”三句,时间暗转,天气晴朗,雪景被阳光应衬,有了“红装素裹”之美,更显雪景之妖娆。上阕的雪景描写气势磅礴,角度奇特,艺术效果属前无古人。表达诗人对祖国山川的无比热爱,也蕴含其中。

下阕,转入追忆和抒怀。以“江山如此多娇”承上而启下,将上下阕勾连合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直领下面六句。其中又用一个“惜”字引领。“惜”者,可惜、可叹之谓也。可见毛泽东用词炼意之精巧。“秦皇汉武”,只是“文采”略些欠缺;“唐宗宋祖”,只是“风骚”稍稍逊色;“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比上四人又稍微低一着,因为他离“文采”“风骚”更有其远,仅有武功,“只识”“射大雕”而已。上举的五人,在封建帝王中,还是有功绩有建树的,可在毛泽东眼里,仍然各有所短,更不足说也。所以,历史追忆结束,毛泽东不由望雪长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代伟人毛泽东

风流人物,指有作为有影响的人物。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都已成为过去,而主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改变眼前世界的责任,还要靠当代的英雄来担当,这里是指无产阶段。毛泽东曾对这首词也有过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由此产生充满历史创造自信感的伟大的“面向今天,面向未来”。

1945年抗战胜利,8月28日《沁园春·雪》随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而传至山城。

挥手之间

9月6日,毛泽东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老朋友柳亚子家中拜访,把这篇手书的旧作赠予柳亚子。1945年10月14日《沁园春·雪》公开发表于重庆《新闻报晚刊》,引起山城轰动,引来交口称诵,急得国民党当局暗中组织一些文人作诗填词,誓把《沁园春·雪》比下去,但他们无法具有与毛泽东的政见、哲思、史识和诗胆,由此可以看出此词境阔而意高,真可谓冠绝千古,非写作大手笔、事业大丈夫难为此章!

重庆谈判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生命的时代。今天,我们昂首阔步新时代,这是需要热血的新时代,也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新时代。我们从毛泽东长征诗词中,充分感受那足以闪耀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和非凡气概;从诗词意境中,更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

不屈不挠的工农红军。

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

不屈不挠的革命领袖。

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

(参考资料:《苦难辉煌》、《毛泽东诗词鉴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