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立秋后白天时间变短,南半球立秋后白天时间变长。立秋在夏至和秋分之间,夏至指向秋分时,北半球昼长持续缩短,至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南半球昼长持续增加,至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因此北半球立秋后的白天时间会变短。
晨昏线即晨昏圈,是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春秋二分,全球昼夜等长。冬夏二至,全球昼夜长短差值最大。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
立秋并非入秋 暑热仍未退散
本市立秋后,伴随着几场降雨,高温天气暂缓,但闷蒸模式仍未退场。天津市名中医、市中医一附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刘维提醒市民,虽已立秋,但“立秋”不等于“入秋”,眼下仍处末伏阶段,暑热可能还会持续,但此后昼夜温差将逐步加大,市民衣食住行方面要逐步进行调整。
调整作息应对“秋乏”
立秋过后,早晚逐渐凉爽,白昼变短,常有“秋乏”的说法,此时应当注意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宜“早卧早起”。立秋后,并不意味着真正入秋,“秋老虎”可能还会发威,但昼夜温差会逐渐加大,市民需注意防止夜间着凉,夜间少用空调,可趁早晚清凉时分勤开窗通风,流通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出汗后应用干毛巾擦干,或及时洗澡换衣,以防感冒。
乱“贴秋膘”不可取
饮食方面,民间素有“贴秋膘”的说法,以备过冬御寒之用,指的是炎热的夏季,食欲欠佳食量少,能量消耗大,但是现代社会的饮食结构不同于古人,夏季饮食可以保障我们摄入足够的脂肪、蛋白质和营养,无需“贴秋膘”,乱“贴”会适得其反。随着天气慢慢凉爽,市民的胃口也逐渐打开,开始本能地为迎接冬季作储备,但此时不宜过多食用肥腻食物。盛夏的余热未消,湿气未散,若过食肉类加重胃肠负担,则易出现反酸、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秋季各种水果上市,瓜果虽好,但应谨记“秋瓜坏肚”,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应有所选择和节制,以防损伤脾胃阳气。慢慢进入秋季后,燥气当令,容易耗伤津液,出现皮肤皲裂、口鼻干燥、口渴咽干等症状,人也更易发生感冒,因此要注意滋阴防燥。饮食当坚持“少辛多酸”的原则,以清润、收敛为主,尽量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多吃一些甘味、酸味的滋阴润肺食物,如蜂蜜、银耳、雪梨、百合、荸荠、甘蔗、莲藕等。
运动量应循序渐进
运动方面,天气逐渐凉爽后,人们的室外活动会逐渐增多,但要避免大量运动。从夏入秋,人体的精气都处于收敛内养阶段,身体内的湿热没有完全消退,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锻炼时以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为标准。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注意。相同的环境,相同的运动强度,中老年人的承受能力要低于年轻人,宜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比较轻缓的运动,在一早一晚进行锻炼。运动前要有5至10分钟的暖身运动,运动后也要有数分钟的缓和运动。
排解不良“悲秋”情绪
过一阶段天气将转凉,落叶满阶等自然界天气变化,也容易让人有“悲秋”情绪,容易出现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因此,要收敛神气,舒畅情志,培养乐观精神。尤其是老年人更应心情平静,要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防止情绪大起大落。可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以排解不良情绪。(记者庄媛)
来源: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