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鸡头米比较鲜嫩,则可戴上专门用于剥壳的小指套直接用手剥壳,用尖的一头轻划鸡头米壳,即可剥开壳。也可以手工敲打鸡头米,使果壳出现裂痕并破碎,再剥掉种子外部的薄膜。若鸡头米数量较多,可以使用芡实剥壳机,操作简单,能快速分离壳肉。
鸡头米即新鲜芡实,是睡莲科芡属植物,果实呈圆球形,淡黄色,尖端突起,状如鸡头。
鸡头米是苏州葑门南塘特产,每年中秋前后上市,在苏州有“南塘鸡头大塘藕”的美誉。
苏州民间食用鸡头米的方法很多,最大众的吃法是以新鲜鸡头米、藕粉、糖桂花为原料制成的鸡头米羹。
被渔农视为“有害”的水生植物,却被苏州人视为瑰宝,你吃过吗?
大自然中的植物,因为它生长地的不同,通常会被人们有不同的对待。曾经有新闻报道,高邮湖的鱼虾的死亡跟旁边所种植的鸡头米有关。一度将鸡头米推上了风口浪尖。
鸡头米的“祸害”
有专家分析,由于鸡头米的叶子非常硕大、密实,会将池塘面完全遮住,必然导致鱼虾缺氧。并且在种植鸡头米的过程中,很多的农民会打农药,这也就导致了水质的污染。如果鸡头米成熟之后不及时的采摘,他的生物体又非常的大,腐烂之后,同样使水质变黑变臭。因而影响了鱼虾的生长。
专家说正是由于种植鸡头米而导致了高邮湖鱼虾的死亡。让人们一度认为鸡头米是有害的。
但是,这种被渔农认为有害的植物,在苏州人的眼里,却被视为瑰宝。鸡头米又被称为芡实,因形似鸡头而得名。属于睡莲科水生植物。芡实有南北之分,而苏州的芡实是属于全国最上层的珍品。苏州人对鸡头米,那真是爱得深沉。苏州人对时令和新鲜有着狂热的追求。
鸡头米在每年的六七月份儿就是苏州人的时鲜。鸡头米将熟未熟的时候,也是它风味儿的巅峰时期。每年的这个时候,苏州人就开始追逐着鸡头米的生长节律进行采收。
采之不易
每天起早贪黑风雨无阻的在池塘里寻找一个一个的鸡头米,顺着茎叶往下寻找,便会发现一个个形似鸡头的果实。将它拉出来,然后用竹刀轻轻地割下。在这个过程中,要十分的小心,以免破坏它的茎根影响下一轮发育。
鸡头米的口味儿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采摘后的鸡头米要迅速地进行处理。每到这个时候,苏州大街小巷,家家户户,人们便围在一起剥鸡头米。
剥鸡头米可是技术活,鸡头米的剥法非常的像石榴。将鸡头米剥开以后,一颗颗黄色的“珍珠”便显现出来,但这样并不能食用。还需要将这层黄色的外皮退下,(要找到它的圆点,一掐一掰,不能破坏里面的一层薄膜,否则就会影响成色)露出丰润弹白的“小白球”,这才是我们通常所食用的鸡头米。
破碎的鸡头米。会被送往广东等地晒干后作为药材。形状完整,品相饱满的鸡头米(当地人成为“大丹”)才会被送上当地人的餐桌儿。
鸡头米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效,因此还被称为“水中人参”和“水中桂圆”的美誉。
清新的江南之味
水感清灵的鸡头米,只有用最朴实无华的烹饪才能够展现出它最美的滋味。苏州人常常用鸡头米来煮羹,六分的水加上四分的米,调至小火熬煮,这时必须以读秒的方式来等候煮羹的时间。稍有闪失就会与最佳的口感失之交臂。最后再在鸡头米羹上撒上一点儿桂花糖。清香糯软,味淡清新。
广东人更喜欢拿它当甜品的配料,跟红豆、芋圆、提子干一起放到甜品上,有了它的加持能让甜品平添灵魂
汪曾祺曾经说过,鸡头老了,夏天也就过去了,鸡头米是于时令连接最紧密的食材。它是严守岁时的生物钟,要想吃到这种时鲜,必须与时间赛跑。“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所以苏州人才会不辞辛劳地在鸡头米最美味的时节去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美味。吃货对于美食的追求,有时能比一切理想都锲而不舍。
今天分享的“被渔农视为“有害”的水生植物,却被苏州人视为瑰宝,你吃过吗?”到这里,你也吃过这种瑰宝吗?在你的家乡它又名什么?期待你留言分享。
本文文字为原创,图片来源于博主阿紫小姐姐、我比姚明高及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