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川南钢铁在哪里

人气:259 ℃/2022-12-02 22:47:38

川南钢铁是属于由中国工程师独立设计并且建造的第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那么三线建设川南钢铁在哪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三线建设川南钢铁应该是位于四川攀枝花市,它其实也就是指现在的攀钢,具体名字为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三线建设是属于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

以上就是小编的分享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川南三线建设的电视剧

《火红年华》里的“弄弄坪”,尘封半个世纪的“108将”

“就是在这2.5平方公里的弄弄坪上,建设出一座如此大型的钢铁联合企业,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这是近期在CCTV-1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火红年华》里的一句台词。剧中“川南钢铁厂”原型位于四川攀枝花弄弄坪,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在这里建设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世界冶金设计史上的奇迹。日前,一部体现“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大三线精神的长篇小说《弄弄坪》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作品以“攀二代”的视角,围绕从荒山弄弄坪开始的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建设和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这一破世界冶金史纪录的创举,分成两大“战场”,生动地描写了人们在那个火热年代的理想与信念、事业与情感、痛苦与欢乐,从中折射出英雄城市攀枝花所走过的不平凡之路。

▲弄弄坪旧貌

攀枝花位于金沙江畔,早年也称上下坝村,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树,遂称“攀枝花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谁知道在西南偏远的大山深处,还有个“攀枝花”这样的小村落。1953年,我国第一次地质普查时,确认攀枝花及其周围地区是一个巨型铁矿,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由此,“攀枝花”这个地名开始进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战略视野。

至于“弄弄坪”这个地名的来历,一直以来有多种说法。其中,《党史总览》2012年第4期刊发的《揭秘:彭德怀与攀枝花三线建设》一文就有这样的记载:1965年12月邓小平来这里察看地形时,有人面对这片荒山,提出无法安置年产几百万吨钢的大钢厂。小平同志听后笑了,他面对金沙江,掏出一支香烟点燃,然后指着对面的荒山说,这有什么,弄一弄不就平了嘛!从此大家都把这个地方叫做弄弄坪了。

总面积近2.5平方公里的弄弄坪,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自然地形坡度达10%~20%,最大达到50%,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就始于这座荒山,而也正是这座荒山孕育了一座城,可以说,它是这座城最炽热最亲切的土地。

长篇小说《弄弄坪》的作者,是在攀枝花生活了40多年的媒体人周琼,也就是俗称的“攀二代”。她说:“从童年到少女时代,我们一家五口人住席棚。这里临近金沙江,因为地势不好,一排排的席棚并不多见,席棚大多散漫地分布在四周,远远看着像一朵朵蘑菇盛开在弄弄坪荒山坡上。我承认,我对弄弄坪的感情是矛盾的。一方面,它置身于攀钢主厂区,工业环境噪声污染大,害得我们几乎不敢开窗,我和许多人一样急于逃离。另一方面,我内心却迷恋它依赖它,偶尔路过我都能找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情,我明白它在我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在想,如果我要为这座城写一部长篇小说,那么小说的名字就叫《弄弄坪》。”

▲《弄弄坪》作者周琼

最初,周琼作为十九冶职工,参加了攀钢二期工程建设。后来,又在〈攀枝花日报》《攀枝花晚报》当记者,采访了无数“攀一代”,其中就有高炉冶炼试验组的老人。听他们讲述50多年前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关心下,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历时两年多,辗转承德、西昌、北京,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打破了“呆矿”的断言,为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提供了技术路线和设计依据。并且,用铁的事实告诉世界,中国人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克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这道世界冶金史难题……周琼坦言:“这令我很震撼,完全颠覆了我对攀枝花开发建设史的认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9年,攀枝花成立“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试验”事迹抢救性挖掘寻访组,周琼便跟随寻访组到全国10个城市,历时4个多月采访了60多位当年参与攀钢建设和钒钛磁铁高炉冶炼的老人,记录了“108将”攻克世界冶金史难题的真实过程。《弄弄坪》创作的根基是火热的三线建设和大量详实的采访资料,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将宏大叙事与细节描写巧妙地结合,以亲历者和观察者的独特视角、跌宕起伏的情节、细腻真挚的语言直抵读者的内心。

不过,在创作过程中,周琼却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在《自序》中,周琼写道:“在写前半部时,我满脑袋都是弄弄坪,要写‘攀一代’建设者已经有点难了,那是一个不畏劳苦,只讲奉献的火红年代。但并不陌生,小说中有些细节来源于耳闻目睹。最难的是写后半部高炉冶炼试验。我把老人们零星片段的回忆拼凑起来,努力还原那段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往事,写起来相当吃力。好比要啃一个坚硬的果子,我必须要鼓起勇气,要有足够的耐心。从决定了要写的时候起我便心情忐忑,我怕由于我的笨拙辜负了这个珍贵的题材,更怕辜负了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攀枝花开发建设,一部气势磅礴的工业传奇;高炉冶炼试验,一部动人心魄的科技史诗。高炉冶炼试验的成功,奠定了这座城的基石;弄弄坪出铁大会战,吹响了这座城前进的号角。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我都必须提起勇气,深怀敬意和感恩。与其说是我在写,倒不如说是某种力量在驱动着我。”

“说实话,我急切地想把作品写出来,我无法预知作品的终命运,只想把它写出来,迫切地渴望早日出版。好让试验组的老人们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往事,尤其是攀枝花的人,千万不要忘记这座城的来路。”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小说,用讲故事的方式,分四个部分进行叙事,从1964年写到攀枝花进入动车时代。开篇“看攀枝花诞生的曲折经历”,中篇上半部分讲述了“赴一场大无畏的科技征程”,中篇下半部分“赞中国人攻克呆矿的壮举”,末篇“叹三线建设壮丽英雄史诗”。

这四个篇章始终围绕着两大“战场”和一个奋斗目标——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来写,基本涵盖了攀枝花这座城所走过的艰辛过程,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高度重视,又描述了从高炉冶炼试验到弄弄坪出铁大会战建设者们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心。其中,两大“战场”分别指的是1964年全国各路建设大军奔赴荒山弄弄坪,依靠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试验提供的技术路线和设计依据,在弄弄坪攀枝花钢铁基地核心区域展开激烈的出铁大会战,确保1970年7月攀钢一号高炉出铁。

▲1970年7月1日,攀钢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

另一个战场是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从19世纪前半叶开始,瑞典、美国、英国、挪威、日本和俄国等国研究了100多年,但始终没能解决矿渣黏稠、渣铁不分的难题。1958年,根据《中苏技术合作协定》,苏联专家到攀枝花规划矿样采集方案,并将攀枝花矿样运回苏联进行综合科学试验。但试验报告结论却让人十分沮丧:攀枝花铁矿是“呆矿”,普通高炉不能冶炼。要想撬开攀枝花宝藏的大门,必须彻底打破“呆矿”结论,必须攻克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这道难题。1964年12月5日,冶金部承钢工作组成立,从全国抽调108名科技人员组成试验组,开启了我国冶金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科技大会战——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试验。当年,这场试验事关重大,是冶金部天字一号保密工程,要求试验组成员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故而,这段往事尘封了半个多世纪,文字记录稀少,文学作品为零,在中国、在攀枝花鲜为人知。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弄弄坪》不仅是一张详细的高炉冶炼解说图,更是一部壮丽的三线建设史诗,为我们录制了一个时代的重大侧影和“三线”人的生活和心路历程,那些随风而逝的人物和事件,在作品中又有了灿然的生命力。(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责任编辑:董小玥 审核:周华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