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过年习俗和趣事

人气:311 ℃/2023-07-10 06:08:56

余姚过年习俗和趣事有:腊月置年货、互送年节、送灶神、挑水、糊窗门、准备福礼、掸尘、写春联、接灶神、放爆竹、照蝗虫、吃团子、沏糖茶、敬祖祈神、演戏文、舞龙等。

祝福,也称请菩萨、谢年,是过年前的第一件大事。祝福须有男性当家人主持,为保持肃静,有些人家女人、小孩要回避。

廿七夜至廿九夜,准备祝福、祭祖用的三牲(鸡、鱼、猪肉)、五牲(加羊肉、鹅)等福礼。中堂或大门口贴年画、春联、福字。

祭祖结束,即吃年夜饭,桌上必备一碗鱼,象征年年有余。有亲人未到就虚设碗筷。有些人家年夜饭不上汤,以免来年雨水太多。

余姚过年的趣事

中国年 余姚味 | 我在余姚过大年!

我在余姚过大年

今天,

一起来看看这些新春故事——

敲锣打鼓送牌匾

“咚咚锵,咚咚锵……”一阵阵锣鼓声在幽静的小山村响起,一行人高举“孝善之家”的醒目牌匾行进在村道上。大年初一早上8点,梁弄镇汪巷村村干部敲锣打鼓来到周炳炎、陈小军、丁苗凤、汪志强等四位村民家中,嘉奖2020年度村里评选出的“孝善之家”,并向他们致以新春的祝福,引来不少村民围观。

一行人首先来到姚巷自然村丁苗凤家。丁苗凤是一名党员,丈夫孙文苗是一名退役军人。在丈夫服军役的12年间,丁苗凤是家里的“顶梁柱”,既要下田劳作,又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公公婆婆。丁苗凤80多岁的婆婆患阿尔茨海默病已有五年,如今连吃饭、穿衣、脱鞋和大小便都需要人帮助。丁苗凤夫妇把孝心化为孝行,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孝行善举影响着下一代,感染着邻里。

“乡亲们,快来看看,志强叔被表彰啦!”当天,最后一个受到嘉奖的是汪巷自然村的汪志强。记者看到,汪志强家门口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汪志强今年73岁,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30多年来练就了一手果木嫁接技术绝活,每年帮种植小水果的乡亲义务嫁接果木,助推了当地小水果产业蓬勃发展。

“老汪嫁接10株以下果木免费,超过10株后,每株象征性地收点误工费。”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在当地,汪志强的“热心肠”是出了名的。每到果木嫁接时节,乡里乡亲若遇到嫁接技术难题,汪志强总会放下手中的农活,对他们进行指导。对上门来学嫁接技术的邻里,他会一遍又一遍毫无保留地传授,从不收费。

表彰“孝善之家”,是汪巷村弘扬孝老亲善之风众多举措中的一项内容。据悉,该村每年都对评选出来的4户“孝善之家”进行“隆重”表彰。在大年初一早上,村干部会敲锣打鼓把“孝善之家”牌匾和2000元奖励红包送到获表彰的村民家中。

“敲锣打鼓把牌匾、红包送上门,获表彰的农户肯定会有荣誉感,也会给未获表彰的家庭一种潜在的动力,这样有利于弘扬孝善文化,促进良好民风的形成。”汪巷村党总支书记陈炯说,“孝善之家”越多,影响力和带动力会越大,孝老亲善慢慢就会成为每位村民的自觉行动。

千名员工 共包饺子

2月12日,大年初一中午,在中意宁波生态园的领克汽车余姚工厂的员工生活区,一场别开生面的包饺子、包汤圆趣味赛正进行得热火朝天。1000多名员工自由组队、团结协作,根据南北方过年的不同习俗,包出了一盘盘各具家乡特色的饺子和汤圆,现场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记者了解到,领克汽车余姚工厂有员工2000多人。今年春节,由于疫情防控需要,超过半数的员工自愿留在厂里就地过年。为了让外地员工在这里过个好年,公司除了为他们发放过年福利,还在生活区改造了KTV、“轰趴”馆、活动中心、健身房等娱乐健身区域,并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留厂过年员工的春节假期安排得有滋有味、满满当当。

大年初一当天,留厂员工在公司安排下包起了饺子和汤圆。来自“五湖四海”的饺子和汤圆,包裹着留厂员工对彼此的新春祝福,更寄托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虽然过年不能回家,但是在公司跟同事一起包饺子过大年,也能感受到节日快乐的氛围,感觉很好。”领克汽车余姚工厂员工宋煌笑着说。

“除了包饺子、包汤圆趣味赛,春节期间,我们还组织了电竞、台球比赛等活动,每天的活动都是不重样的。”领克汽车余姚工厂后勤保障科科长赵坤告诉记者,“外地员工自愿留守,也为年后工厂的顺利开工提供了保障,保证每一笔订单都能按时完成,并快速、顺利地交到客户手中。”

守护万家灯火

大年初二早上8点,记者走进国网余姚市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分中心,调度值班员刘敉华坐在调控台前,紧盯着电脑屏幕,时刻关注着电网的运行情况,并做好各项记录,来应对可能随时出现的各种故障问题。“稍等一会儿,我们要交接一下工作。”看到记者进来,刘敉华打了个招呼,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春节期间电网负荷比较低,事故也比较少,除了昨天有一个放鞭炮引起的故障,总体来说还算平稳。”8点30分,结束了24小时值班的刘敉华,白净的脸上满是疲惫,她将梳理好的电网运行情况以及故障处理情况与同事进行了交接。之后,她才如释重负地与记者聊了起来。

今年28岁的刘敉华是湖北宜昌人,大学毕业后就与丈夫一起进入国网余姚市供电公司工作。“我在余姚工作5年多了,去年被调入电力调度控制分中心,平时工作需要4天值一次班,一值就是24小时。”刘敉华告诉记者,作为电力调度员,需要全天候实时监控负荷曲线、调整电压,一旦发现异常或故障,要立马向主值班汇报,并准确判断故障类型,果断下达操作指令,合理调整运行方式,全力确保群众安全可靠用电。

今年春节,刘敉华和丈夫积极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决定坚守在岗位一线,留在余姚过年。“我和丈夫都是湖北人,今年春节是我们第一次没有回老家过年。两个人的春节与回家过年相比虽然有些冷清,不过公司为我们这些留姚的外地员工准备了年夜饭,还推出了一系列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刘敉华说,“而且,作为一名电力调度员,确保全市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让群众过一个亮堂堂的春节,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巧手编织幸福年

门外是熙熙攘攘的热闹人群,屋内是体验竹编技艺的新余姚人。大年初三下午,在阳明古镇的职工传统文化实践基地,20余位留姚过年的新余姚人参加了由市工人文化宫组织的“留姚过大年”亲子手工活动,学习竹编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年春节,就地过年成为新时尚。如何让新余姚人的就地过年变得温暖充实?全市各级工会响应号召,积极开展“‘娘家人’邀您余姚过大年”关心关爱活动,为留姚过年的外地员工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更多周到的服务,让他们留得安心、过得舒心。

从余姚竹编的历史文化到竹编品种,从竹编工艺流程到编织技艺,阳明古镇非遗馆负责人翁永建先为大家上了一堂竹编非遗公开课,让大家对余姚竹编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认真学习编织的手法和技巧后,大家开始亲手操作。挑、压、破……虽然是一个简单的竹编花器,但对第一次接触竹编的新余姚人而言,那些简单的竹条、竹丝到了手中是相当不听话,横竖如何摆弄成了一道难题。“挑一压一上下交编,挑二压二编出纹样……”翁永建认真地观察着大家的动作,不时地上前纠正、讲解,并手把手指导。

“这和我们老家河南商丘的玉米皮编织有些相似,没想到留在余姚过年还能学习竹编,感觉像是回到了家乡。”陈丽娜入职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十年,第一次留在余姚过年,却让她找回了儿时的记忆。现场气氛热闹而又温馨,大家在先后完成竹编作品后,又开始在精心编制的花器中插上工会特别赠送的红玫瑰,展示各自的作品,分享竹编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收获。

“春节期间,我们不仅安排了竹编、花艺、剪纸、大糕制作等传统工艺体验活动,还开放了书法、国画等活动场馆。同时,组织多场文艺演出、电影进企业活动,丰富留姚员工的节日文化生活。”这个春节,市工人文化宫负责人徐剑和同事们一直在忙碌,希望能让更多新余姚人感受到第二故乡不一样的幸福年味。

守好“出入关” 筑牢“防疫墙”

大年初三早上6点,姚城被大雾笼罩。52岁的邵伟穿上红色志愿者马甲,站在高铁公交站的临时岗亭外,开启了一天的体温测量、咨询引导、重点旅客救助等志愿服务。

“您好,请出示健康码。”“请戴好口罩。”邵伟是宁波舜通集团下属客运站场的一位员工。今年春节,他们公司共有十几位员工自愿报名参加志愿服务,隔天轮班,从早上6点开始在高铁公交站站岗,一直到傍晚6点,客流量大、人手紧缺时,还要加班加点到晚上11点。

“上岗前,我们志愿者都要进行体温测量。志愿服务过程中,我们严格落实防疫措施,加大消毒频次,对栏杆扶手、公交车等候区座椅等重点部位加强消毒。同时,向乘客开展防疫知识宣讲,派发防疫知识小册子。”邵伟说,参加志愿服务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因为春节假期要坚守岗位,他们家早在节前就向亲朋好友拜了年。

“一天下来,高铁公交站的客流量达六七千人次,最多的时候有1.1万人次。”正说着,邵伟看到一大拨乘客迎面走来。他迅速上前查验乘客的健康码,并指导帮助有需要的老年人申领“甬行码”。“大妈,我来帮你提……”看到一位老人手提行李,步伐缓慢,口喘粗气,邵伟连忙迎上前去,帮她扛起最重的行李,一路护送至公交站内。

“要说辛苦那是肯定的,谁不想过年在家歇歇呢?但是我要为余姚守好‘出入关’,让市民平安出行,也为奔波的人们送去一份温暖。”邵伟笑着说,“能为疫情防控尽一份力,我很开心。”

“我们辛苦一点是值得的”

新春佳节,许多人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公交司机就是其中一个群体。昨天上午,记者跟踪采访了102路公交司机张儿辉,看看公交司机是如何度过这个忙碌而充实的春节假期的。

102路公交车的运行线路是高铁北站至汽车南站。早上8点20分,记者来到高铁北站时,张儿辉已经工作了两个多小时,顺利完成了当天的第一趟出车任务。“我早上5点20分就起床了,早饭后赶到单位,检查车况,给车辆消毒,6点钟准时发车,这是今天的第一班车。从除夕开始到今天,我只休息了一天。”张儿辉从事公交司机这份工作已经11年了,这样的工作状态早就习以为常,“我们是公共服务行业嘛,保障市民的正常交通出行,我们责无旁贷。”

和记者简单聊了几句,张儿辉又走进驾驶室,发动车辆,开始他当天的第二趟出车。“这是一辆新能源汽车,是去年5月投运的,开起来比以前的公交车轻松多了。”乘车的人不是很多,张儿辉一一提醒他们戴好口罩、出示健康码,“这是疫情防控必须做好的规定动作,乘客也很理解。如果碰上不太配合的乘客,我就耐心地做好解释劝导,一切都是为了让大家过上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

40多分钟后,车辆顺利到达汽车南站。“我第一趟车到这里时就蒸了饭,自己从家里带了些菜,下一趟车再到这里就可以吃饭了,我们司机每天的中饭都是这样解决的。”张儿辉说,在哪里吃饭要根据排班时间而定,中午时分到哪个站,就提前在哪个站蒸好饭,吃饭时间只有10多分钟。张儿辉当天要跑6趟车,最后一班车是下午5点半从汽车南站发车,回到家起码要6点半了。整个春节,他与家人是聚少离多。对此,张儿辉笑着说:“早就习惯了,只要市民出行顺利,我们辛苦一点是值得的。”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朱从谷 张伊梦 曹婷婷 倪劲松 施虹吉 胡建东

编辑:沈媛仪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