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简称大鹏所城,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鹏城社区,是明清两代中国海防的军事要塞,有“沿海所城,大鹏为最”之称,是******战争肇始地。
大鹏所城平面呈近梯形,占地约10万平方米,城墙高6米、长1200米,上设654个雉堞,并辟有马道。
全城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每个城门上建敌楼,两边各设两个警铺。城外东、西、南三面环绕着一条长1200米的护城濠。
自明初建城以来,大鹏所城一直担负着深港地区的海防安全,是明清时期反抗外侮、捍卫主权的主要海防堡垒之一。
大鹏所城:东南海防第一所 万里鹏程泰运开
1. 大鹏古城鸟瞰。
2. 大鹏古城协台衙门遗址,也是大鹏所城最高武将的衙门旧址,立有清同治大鹏协副将彭玉的雕像。
3. 明代炮台(复原)。
4. 大鹏古城博物馆馆长黄文德(右)接受南都记者采访。
5. 大鹏古城南门城楼夜景。
6. 7. 大鹏所城赖恩爵“振威将军第”。
直播二维码专题二维码
大鹏所城,位于深圳大鹏新区,全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据清代《新安县志》记载:“大鹏所城,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大鹏岭之麓……内外砌以砖石,沿海所城,大鹏为最。”所城平面呈方形布局,占地约11万平方米。城墙由青砖和麻石砌成,墙基宽5米、墙宽2米、高6米,城墙总长约1200米,城墙上有雉堞 (城垛)654个,并辟有马道,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每个城门上有一座敌楼,两边设四个警铺。城外环绕一条长1200米、深3米、宽5米的护城河。城内有南门街、东门街和正街三条主要街道。
所城最初为防倭而建,以固边戍海,抵御倭寇。******战争后,英人占据香港,大鹏城所辖地区更成为抗英最前哨。因此,大鹏所城对加强广东全省海防和维护地方社会治安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出于海防需要,清政府在广东增设水师提督,驻扎虎门,下设五营。大鹏所城为虎门所辖外海水师营,设营守备1员,把总1员,外委2员,军士250名,分防兵590名。1840年,为防外敌骚扰,加强海疆防务,清政府又将大鹏营提升为大鹏协,统领左、右两营。还组织海上巡逻,进一步加强深圳(包括香港)地区的海防力量。
******战争前后的六十多年间,大鹏所城战备地位日渐提高,由营到协,这是所城最为兴盛的时代,但所城也是香港被英殖民者割占的历史见证者。
“中国沿海100座所城连成的这一条‘海上长城’,在抵御海上外敌入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鹏古城博物馆馆长黄文德,曾经从厦门一路走访到湛江,考察了所有沿海所城,他告诉南都记者,“根据我们的走访调研,所有所城中,保存最完整的就是大鹏所城。确实沿海所城,大鹏为最。”
大鹏所城作为我国古代东南沿海地区海防卫所城池的典型代表,选址随形就势,将儒家强调的礼制建筑巧妙地安排在城池建设之中,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文化意义。
600年沧海桑田:古城百年来的“变与不变”
在黄文德馆长的带领下,记者从南到北走访了大鹏所城的南门城楼、赖恩爵振威将军府第、左堂署遗址、协台衙门遗址等地,黄馆长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了所城的历史概况、建筑风格和人文情怀。
众所周知“鹏城”是深圳的别称,但“鹏城”一名缘由何在?这要从大鹏所城面前的“七娘山”说起。
据黄文德介绍,大鹏地名得之于所城前面的深圳第二峰“七娘山”,过去它的大名就叫做“大鹏山”,也是大鹏地名的由来。有了“大鹏”,才有了深圳后来的别称“鹏城”。
在南门城楼下,记者看到两个在阳光下金灿灿的招牌,一个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黄文德馆长的自豪感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目前深圳只有三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大鹏所城、中英街界碑、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大鹏所城是深圳拥有的三样“国宝(保)”之一;而另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鹏城村”的金字招牌,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公布,全国首批只有12个村入选,可以说含金量非常高。
在城墙下,黄文德还透露了一个有趣的小细节,“此刻我们脚踩着的土地在200年前都是海水。根据考古发现,古城南墙外有一处明代码头,表明船只是可以开进来的。脚下这里以前是一个潟湖。”岁月流逝,沧海变桑田,而古城依旧,叫人感慨万千。
一块青砖、一段城墙 尽显古人建筑智慧
大鹏所城作为一个卫所城池,必然要与中国古代城池建设思想相吻合,在规划布局上体现了四方城、中轴对称、衙门居中的理想化建城理念。所城平面呈倒梯形,十字街贯穿全城,建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街道规整,轴线分明,衙署居于城中偏北位置。
军事城防是大鹏所城营建的核心。黄文德馆长表示,中国古代建筑大都是以木结构为主。大鹏所城作为一座军事堡垒,建筑考虑的第一位必须是先把这座城守住,防御是第一要素。
“所以在结构上,大鹏所城选择了拱券式结构,因为拱券式结构最为稳定、抗压,即便面对敌人的枪炮火力进攻也顶得住。”
大鹏所城四周险要,临海处还设置了五处烟墩。据康熙《新安县志·兵刑志》载,明代“野牛墩、大湾墩、旧大鹏墩、水头墩、叠福墩,以上五墩每墩驻守旗军五人,大鹏所拔”。这些烟墩均为大鹏所城之耳目,若发现敌情,白天以烟云传讯,夜晚以火光报警。
此外,还在要冲部位更严加防范,加固城垣。如城门的砖墙采用“一顺一丁”的砌法,城内其他墙采用“三顺一丁”的砌法,因为城门是最容易受到攻击的部分,要求最牢固,采用一顺一丁、犬牙交错的排列,再以糯米和贝灰勾缝,实现最稳固的城墙结构。
所城的排水系统也建得非常科学。据史料记载,所城600年来没有发生过水灾,它利用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因形就势,房屋依着原来的地貌高低而建,中间高,四边低,北边高,南边低,整个古城的地势像一只乌龟的背,使雨水可以往四周散水,水进入鹏城河、进入海里,城内终年不积水。
记者还从俯瞰图里发现,整座古城墙有20多个凸角,并非直线的方形结构。为什么要采用不规则的凸角设计?黄文德解答了记者的疑惑:“因为如果城墙是直的话,人在里面就看不到城墙根,这是十分危险的,向外观察敌人时容易被发现。这样设计可以做到‘瞭望无死角,射击无死角’。”
“大鹏守御千户所城”
中国屯兵制的一个历史标本
大鹏所城全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千户所即一千户人家,古城内至今仍保留了众多古民居,完整呈现了明朝建成时的规模和原貌。
“这是非常难得的,它不仅仅是城的本体被完整保存,当年三千多人在这边种田、守边疆,他们种的田现在还在,就在所城周边,还有两千多亩地。”黄文德介绍。
“以军隶卫,以屯养军”。明朝创立的卫所制,并非单纯的军事组织,而是军事制度同地方行政组织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不仅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更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尤其对边疆地区开发及民族融合做出相当大贡献。同时,屯田也使长期战乱荒芜的土地和边疆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得到开发。
“朱元璋曾经很得意地说了一句话:我养天下百万兵马不用花一分钱。征了一批兵以后就不用再征兵了,因为军人世袭,父亲当兵儿子也要当兵,一千户人家,整个所城人口达到三千多人。”黄文德介绍说。因此所城不仅仅是一个军事要塞,它还是一个人口众多的聚落,建筑必须考虑到生活的舒适性。至今所城里还保留了明代的民宅风格,以及独特的屯兵文化,生活气息浓郁。
例如,大鹏地区常年受台风和暑热的侵袭,所城有着自己独特自然防御体系。据黄文德介绍,这里民居屋上的瓦片,弧度和曲率比一般瓦片更大,其目的就是防风,当台风袭来时,屋顶上一个瓦扣一个瓦,风怎么吹也吹不走。
除了避风,还要会利用风。大鹏所城设计了18个丁字巷,当风吹来的时候,强风通而不达,利用丁字巷来导风,使人在巷子里能感觉有微风,但风不会对房子和人造成伤害。同时,丁字巷在结构上,在防卫上有利于巷战,万一敌人攻进城内,可以在丁字巷两边夹击。
漫步在所城内,记者真实地感受到,所城每一处细节都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处处有设计的巧思。黄文德感慨,如今很多屯兵的遗存都已经被周边地区同化,大鹏所城所幸偏居一隅,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真的是一个宝藏。”
站在城门楼上,守望今日的新鹏城,深圳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正如庄子所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正是“深圳速度”的象征。
时至今日,大鹏所城通过规划整治,依托“山、海、古城”格局,开发建设具有观光、生态旅游、科普及爱国教育等多功能综合旅游区,把优秀的建筑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之中,吸引着万千游客到来。
此外,大鹏所城正致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鹏所城牵头会同虎门炮台,香港的九龙城、南头古城、赤湾左炮台、崖门炮台等明清海防遗址以“明清珠江防御体系”的主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申报文本已经由清华大学编制完成,并报广东省文物局专家评审通过。
细节 大鹏所城“将军第” “三代五将”威名扬
大鹏古城的主要格局、街道及建筑至今保存相当完整,其中尤以赖恩爵的“振威将军第”最为突出。
一入将军第,四周高筑围墙,院落规模宏大,雕梁画栋,金璧辉煌,分东西两座,左堂右寝。大门上横额为道光皇帝御题的“振威将军第”匾。门联也是道光皇帝所题——秀一鹏山开泰运,重班凤阙迓鸿庥。
有180年历史的门板、高高的门枕显示门第的高贵。门上精美的封檐板木雕,麒麟、狮子、鹿、蜜蜂、猴子、麻雀……各种动物栩栩如生。黄文德告诉记者,木雕所刻的动物很有讲究,其中“雀”就是赖恩爵的“爵”,鹿音同“福禄寿”的“禄”,蜂与猴有“封侯”之意。
“宋有杨家将,清有赖家帮”。赖家是广东的名门望族。赖世超官至广东琼州镇总兵官,封武功将军。此后,赖氏代代习武,报效国家,三代出了五位将军——
赖世超长子赖英扬,官至浙江定海镇总兵官,封振威将军,从一品;三子赖信扬,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封建威将军,正一品;赖英扬长子赖恩爵,官至广东水师提督,封振威将军,从一品;赖信扬第六子赖恩锡,官至福建晋江总兵官,封武功将军,正二品。赖氏家族的将军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实属罕见。
其中,赖恩爵将军一生三十六战,战无不胜,是当之无愧的“战神”。1839年9月4日,大鹏营参将赖恩爵指挥各船和九龙炮台反击,“九龙海战”爆发。赖恩爵率领的中国师船远弱于义律的船舰,但在师船与九龙山炮台猛烈开炮下,击毙英军多名,击沉一艘双桅船。
“九龙海战”是******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战,这场战斗中以赖恩爵为首的大鹏营水师官兵表现出英勇抗争精神,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器张气焰。
林则徐向道光皇帝上奏汇报战争的过程:“英夷欺弱畏强,是其本性,向来师船未与接仗,只系不欲衅自我开,而彼转轻视舟师以为力不能敌。此次乘人不觉,胆敢先行开炮,伤害官兵,一经奋力交攻,我兵以少胜多,足使奸夷胆落。”道光皇帝在奏章段落下面朱批四字:“可嘉之至”。
为表彰将军的战功卓著,赖恩爵得到一系列封赏,其中就包括这座辉煌气派的将军第,也是大鹏古城内最大的“豪宅”。
在将军第里,记者看到一块“还我祖愿”牌匾。据介绍,清政府一纸《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赖恩爵自此落下心病。道光二十八年(1848),53岁的赖恩爵郁郁而终。临终前,他召集子孙至身边,留下训诫:“吾忧朝廷腐败而忧,吾乐收回香港而乐!”
总策划:戎明昌
策划:王卫国 王佳
执行:刘炜茗 陈伟斌
学术支持:杨培娜
专题统筹:周佩文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
本期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马强
本期直播:南都、N视频记者 武艺璇 阮增豪
本期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陈艺丹 实习生 朱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