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冬眠吗

人气:479 ℃/2023-07-26 23:09:32

狼不冬眠,狼在冬天的行为和平时一样,狼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动物,能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不吃东西,在冬天狼会组成较大的狼群,一起捕食大型哺乳动物,如鹿、驯鹿、野牛、麝香牛和山羊等。

狼的生活习性

狼群有极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一群狼的数量平均组成为5-11只,通常以家庭为单位的狼群由一对优势对偶领导,而以兄弟姐妹群体的以最强的一头狼为领导。

狼群由家族成员为主,由于狼群拥有极为严格的等级制度和领域范围,因此狼群不太可能与别的狼群合作,一般不会出现小说中写的由数个狼群组成的大型狼群。

狼一般栖息于森林、沙漠、山地、寒带草原、针叶林、草地,狼常在夜间活动,嗅觉敏锐,听觉很好,善奔跑,耐力强,可以以每小时约8公里的速度长途跋涉。

狼冬眠吗?为什么?

狼的5大处世哲学,学会了,让你登顶权利的高峰!(领导必读)

史玉柱的管理"狼兔说",赢得了不少企业家的认同,但当我们讨论狼性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什么?凶猛、无情、残忍……就是这些吗?

美国一组动物学家对阿拉斯加的捷克狼进行了长达28年的研究,前后跟踪了28群狼。陆续公布的研究结果让人类理解了狼群的许多习性,包括狼群的组织形式、狼与狼之间的权力分配以及狩猎行动等等,或许跟很多人理解的狼性有很大不同。

1、"寒冬"中的反应

狼群由若干个体的狼组成,为了生存而共同生活;企业由若干个体的人组成,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活动。狼群的主要目标是为了生存而捕捉猎物;企业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利润而"捕捉"客户。

阿拉斯加非常寒冷,尤其是每年11月到来年的3月,这时,几乎所有体型比狼要小或是差不多的动物都进入了冬眠。狼是不冬眠的,在寒冬里,它不得不捕捉体型大于自己的猎物。科学家发现,冬天来临后,狼群开始明显变化,不到10只狼的狼群逐渐解散,纷纷加入数量较多的狼群。合理的解释是,这样在捕捉驼鹿、野牛、羚羊时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围捕,有足够数量的狼合作,共同对付单个体型大于自己的猎物。

然而,当全球经济陷入萧条期时,企业的行为却与狼群的自然生物反应相逆。在"寒冬"中,诸多企业开始裁员。企业越大,裁员的动作愈早出现,也愈发凶猛。

事实上,无论是狼群还是企业中的"人群",群体的首领都要面临两大挑战:

一大挑战是维护群体的生存,努力保证成员能够得到生存所需的"食物";

另一大挑战是在获得猎物后,确保每一个成员都能分享其中的一部分。

在狼群中,获得猎物后通常先由头狼享用。这时,狼群中地位较低的狼只能远离猎物,眼巴巴地看着头狼享用。由于幼狼通常是头狼的子女,可以与头狼共同优先享用猎物;在狼群中排位第二的狼通常是头狼的配偶,也有优先享用猎物的权力。幸好,捷克狼一次最多可以吃掉20公斤的肉,已经相当于它们胃部平常容积的6~8倍了。吃饱之后,就算仍然有肉,也无法吃掉了。

这时,狼群会按照级别次序,让排位第三、第四、第五的"第二梯队"享用食物,并依次排列下去。如果狼群太大,级别最低的狼没有享用到食物,首领通常会在同一天之内组织发起第二次对大型猎物的围捕行动。总之,首领要确保群体内每一级别的狼都可以在同一段时间内得到食物。

人群构成的企业则不同。人在有权力的时候,常常会任其私欲无限扩大(人的欲望可没有6~8倍的上限),因此,通常在有权力的时候会不顾群体内较弱成员的处境,甚至牺牲那些地位较弱的成员。这就是为什么在"冬天"来临的时候,人群构成的企业要裁员,而捷克狼群反而要扩充的道理。

2、狼性中的"组织要领"

人类对狼性的理解,更多是关注狼群狩猎时的表现而不是其组织形式。然而,如果真要追求狼性,人类需要更全面地认识狼性的特征。

从组织的角度看,狼性的特征表现为:

◆ 群体等级明确、清晰。

◆ 权力与责任、收益对等。

◆ 定期按照实力规则,通过竞争重新安排群体内级别。

◆ 定期根据自然生存法则调整群体大小。

3、权利与责任

头狼的日子真的好过吗?

头狼在捕猎中承担着筹划、布局的任务,要安排每一只狼的位置,组织它们发起行动。在捕猎中,狼群中地位靠前的三只狼是奔跑最快、冲在最前面的,它们与猎物的距离最近。等级低一些的狼不过是起到堵截、驱赶的作用。在对体型较大的猎物做最后的扑咬动作的,十有八九是头狼。要知道,扑咬动作是最危险的,羚羊、野牛都有锋利的犄角,体力较大,皮厚,很容易伤害到头狼。

启示:企业在运行的时候,企业领袖的付出应该与他们分享利益时的位置对等。然而,不用一一列举就能发现,在很多企业并非如此。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内部权力级别与其在竞争中的表现难以一一对应。某电信企业的"全员营销",意思其实就是狼群首领号召级别最低的狼冲到最前面去,一旦捕捉到猎物则靠边站,等首领享用后再说。

4、定期权力更迭

科学家发现,每个狼群都有严格的等级界定。头狼、副头狼要"竞争上岗"。每年春天是狼群内部权力重新洗牌的时候。狼群中会有一些等级靠后的"年轻"的狼在春天崭露头角,它们用身体的力量、牙齿的锋利和四肢的灵活度挑战首领,通常这样的挑战会维持1个月左右,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向头狼挑战。如果挑战成功,年轻的狼就成为新的头狼;如果失败,便安心在低级别的位置上继续1年,或是离开群体。这时,通常会有其他狼跟随它离开,从而形成新的狼群,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狼群规模的缩减。

启示:狼群的大小是根据季节变化的,也一定会在权力重新安排后发生。企业也是如此。在经过了早期发展之后,任正非曾经强烈要求华为的中高层管理者要有创业精神。当年李一男出走创立港湾,成为华为的"对手",事实上也给华为带来了新的动力。

按照自然界的规律,不经常进行权力更新的群体必然从鼎盛走向没落,这也正是西方企业定期通过董事会来进行高层权力更迭的道理。

美国500强企业CEO平均执掌大权的时间为3.8年。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掌权20年的案例是罕见的。这并不意味着韦尔奇的20年是轻松、享受地度过的,也不意味着其间没有挑战和竞争。原因可能在于他的实力超强,在连续20年中,面对每4年一次的董事会质询都能顺利过关。

如果不定期进行权力更迭,群狼很可能连1年都无法维持就不得不解体。因为,如果头狼没有实力,捕猎的时候就无法带领狼群有效发起进攻。

5、请观察企业"一把手"长时间不更换的结果通常是什么呢?

科学家还发现,狼群的首领会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驱赶大约2岁的狼。这些被驱赶的狼是头狼与排位第二的母狼所生的子女。人类天真地解释说,这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其实这是误解。

食物不足的时候,头狼不驱赶级别较低的非血缘子女,而驱赶有血缘关系的子女。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用基因的自私性来解释,头狼比人聪明多了。它们宁肯让子女冒相当大的风险去独立谋生,也要让自己的基因得以传递而不是将其保留在群体内。让自己的子女保留在群体内,结果往往是连交配的资格都没有—因为非头狼是没有交配权的。如果让自己的子女留在群体中,这些跟随父母长大的小狼是不会挑战头狼的交配权的。因此,头狼会在2岁的小狼可以独立谋食、有能力奔跑的时候将其驱赶,让它们到外面去闯荡以谋活路,让基因得以传递。

在自然界,动物群体的首领离开后,没有一例是可以有能力重新执掌权力的。因为自然界首领的产生是竞争的结果,而不是通过历史成就来决定权力分配的。要让组织得以长期发展,创始人有勇气、有魄力将自己的子女"赶"走,让他们真正独立地觅食吗?

苏浙的一些私营老板还真做到了从自己的集团中"赶"走子女,逼迫他们自谋生路,结果如同狼群一样,这些子女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