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建盏是指建窑烧制的黑釉茶碗,建窑是中国着名的古窑之一,地址位于今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建盏是黑釉瓷器的代表,在宋代曾经是皇室御用茶具。
拓展。
建盏产自哪里?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中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址位于今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宋朝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着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
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希望能帮助大家。
建盏从什么时候开始叫建盏?古人脑洞大开,二十几种称呼你懂吗?
宋时斗茶之风兴盛,建盏一时风靡朝野,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黎民、寺院僧侣均使用建盏。无疑,建盏成为了宋代斗茶首选茶器。可以说,因斗茶而生的建盏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时期。
然而,“建盏”并非“建盏”?建盏从什么时候开始叫建盏?在古代,建盏又有多少种称呼?本文释析。
1.认识“建盏”,什么是建盏之“建”,建盏之“盏”?建盏并不是所有黑釉瓷器的统称,而是专门特指的瓷器名称,即建窑烧制的窑变铁系结晶黑釉茶盏。
中国窑口命名自古有以州名冠之的惯例,如定州窑、汝州窑等简称“定窑”、“汝窑”。而建州所在的窑口冠之州名简称“建窑”,亦称“建安窑”。
建安(今福建建阳),在古代,建阳隶属建州、建宁府辖,如“福建”之“建”字源于此,建盏之“建”亦源于此。
南宋建宁府辖区
据中国纺织出版社于 2006 年出版的《茶经》一书统计,该书辑录了包括陆羽的《茶经》在内的自唐至清的 11 本茶相关专著,其中“建盏”一词,仅在清·陆延灿 (约 1678 - 1743年) 《续茶经》中仅出现 1 次。
诗云:“病贪赐茗浮桐叶。”按今御前赐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色正白,但其制样似铜叶汤?耳。桐叶色黄褐色也。
而关于“建盏”最为详实的介绍是北宋闽籍著名茶学家蔡襄 ( 1012~1067年) 在其《茶录》之“茶盏”条:
国家博物馆藏《茶录》拓本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爝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著作中,并没有出现“建盏”之词,而是用“建安所造的黑盏”来描述建盏,可见,“建盏”称呼在北宋时期并不流行。
2.建盏之“盏”何来?为何不是“碗”?中国历代对于茶器的称呼没有革命性的变化,基本上沿用茶碗(盌)、茶瓯、茶盏、茶杯等等。唐代对饮茶器具的指称主要用“碗”、“瓯”二字,而建盏之“盏”,虽作为饮茶器具指称,却是在宋代开始流行。
晋·杜毓《荈赋》中提及茶瓯:“瓯,越州也,瓯越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
纵观唐至宋代的著名茶学论著并对茶器称呼进行统计:
“碗”:唐·《茶经》中共出现13次;
“杯”:唐《茶经》中共出现13次,北宋《茶录》中出现1次;
“瓯”:唐《茶经》中共出现5次;
“盏”:北宋《茶录》中共出现4次;北宋《大观茶论》中共出现11次;
可见,在唐代“碗(盌)”、“瓯”、“杯”的称呼较为普遍,而“盏”的称呼少见,反而是在宋代茶学论著中频繁出现。
《萧翼赚兰亭图》唐代阎立本所作,该图以细微笔致描绘煎茶情景,画面上摆放茶碾、荷叶盖罐、茶托、竹制茶床
宋之前,古人饮茶方式主要为“吃”茶,因此茶器与碗的造型相差无几;而随宋代饮茶方式的改变,使得茶器做出调整。
茶器已脱离碗的造型,建盏的造型隽秀于茶碗,因此不称呼其为建窑茶碗,而称呼建安茶盏。
宋建窑银兔毫盏 美国弗瑞尔艺廊藏
自宋起,“盏”与“碗(盌) ”、 “瓯”、“杯”等平分秋色。但因“建盏”是双音节词,而“盏”与“碗(盌) ”、 “瓯”、“杯”为单音词,在古籍中,更占据优势。
因此,在在诸多古籍茶书中,难以寻觅“建盏”二字踪迹。
3.那么,建盏在古代说法有多少种?“兔毫盏”、“紫盏”、“侧盏”、“异毫盏”、“黑盏”、“建安黑盏”:正如上述而言,“盏”的称呼流行与宋代,明清之时,“盏”的使用率更高。
左:宋代建窑兔毫束口盏 日本林原美术馆;右:蔡襄《茶录》茶盏篇 明喻政辑《茶书》21种,万历41年自序刊本
宋乌金釉银毫盏,现藏江西省婺源县博物馆,品质上佳,口径为12.6cm
之所以宋朝如此推崇黑釉茶盏,主要是从斗茶几个方面进行考量所得出的结论,黑釉茶盏易于观看白色乳花。正如:
“停匙侧盏”观看用茶匙打出的白色茶沫,将黑白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宋时,宋徽宗于《大观茶论》所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给予兔毫盏极高评价,文人墨客更是对兔毫盏极为偏爱。
虽“盏”在宋文献中多次提及,但古时候因“瓯”字更具诗意性,诸多诗人会用“XX瓯”来形容建盏,或描述建盏的颜色,或描述建盏的斑纹、形态。
建盏釉色变幻万千,或许在当时诗人们所用的建盏如藏于日本美秀美术馆的南宋建窑油滴盏,呈现的丰富色彩,囊括赤黄红绿青蓝紫。
该只盏是已知传世仅存彩色油滴盏,已达到虹彩境界。或许正是如此绚丽的色彩让诗人第一眼为紫色,故用“紫瓯”来形容建盏。
显然,“兔瓯”、“毫瓯”“兔褐瓯”“兔毫斑”则是指建盏条达林立、规整的兔毫斑纹。
宋代 建窑兔毫盏 永青文库藏,该兔毫品种是名贵稀有的银兔毫,不轻易展出
南宋 建窑兔毫盏 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当中“兔褐瓯”意指褐色兔毫盏,褐兔毫是兔毫建盏中最为常见的釉色,也是最为容易烧制的釉色。但是品相上佳、器型优雅的褐兔毫盏也是十分难得的。
南宋 建窑兔毫盏 日本德川美术馆藏
而“建群深瓯”,与上述几个词不同,该词是形容建盏的器型特点——腹深;建盏较之现代诸多茶器,杯身较高。“绿地毫瓯”指绿兔毫盏。
建盏釉色除兔毫外,还有油滴釉色(即鹧鸪斑),《君台观左右帐记》:“...油滴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
《君台观左右账记》中关于曜变盏、油滴盏的描述剪影
“鹧鸪斑”指的就是油滴,这种斑点状犹如鹧鸪鸟的羽毛,富有立体感和观赏性。
▲南宋 建窑油滴盏(油滴天目茶碗) 日本重要文化遗产 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而北宋·黄庭坚(1045~1105年)《满庭芳·茶》:“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中“金缕鹧鸪斑”建盏名品,据不完全统计,尚未有传世品。
“金丝宝碗”:元代·张可久(约1270~约1348年)《金元曲》:“兔毫浮雪煮茶香,鹤羽携风采药忙。”
现代点茶演示视频截图
“紫泥”、“建窑兔毛花者”、“毫杯”、“兔毫琖”:总而言之,建盏称呼不下二十三种;无论称呼如何,可见,在文人眼里,建盏皆是不可忽视的美物,否则怎会有如此多的形容之词?
喜欢可分享、收藏、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