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是农作物常用的药剂,作用原理比较复杂,不同的作用原理需要通过一定的使用方法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玉米封闭除草剂的使用方法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苗前除草剂除草机理:大多数苗前除草剂通过杂草的幼芽吸收发挥作用(一般单子叶杂草为芽鞘吸收、双子叶杂草为下胚轴吸收),根很少吸收。所收药剂要达到0-5厘米的“杂草发芽圈”才能发挥除草效果。
2、北方苗前除草剂春季施药存在的问题:我国北方春季施药期(4月下旬-5月中旬)常遇大风和干旱少雨,除草剂施后易被风随土刮或停留在地表,不能与杂草幼芽接触,难以发挥除草效果,施药后如无降雨或灌溉应采用机械措施,确保药效。
3、用好苗前除草剂的技术要点:
1)整地质量要好:要求地平土碎,地表无植物残株,保证农药均匀分布。
2)选择国家正式登记的农药品种。
3)使用规范的施药机械及准确的喷雾技术:喷洒苗前除草剂要求喷洒雾滴直径300~400微米,每平方厘米雾滴30~40个。人工背负式喷雾器宜选用扇形喷头,配11003型扇形喷嘴、50筛目的过滤器,喷雾压力2个大气压,喷液量225~300升/公顷(每亩15~20升),施药时一次喷一条垄、不得左右甩动喷雾,定喷头与地面高度、喷雾压力、行走速度均匀喷雾。拖拉机喷雾机选用扇形喷头,配11003、11004型扇形喷嘴、50筛目的过滤器,喷雾压力2~3个大气压,喷液量180-200升/公顷,喷杆距地面高度40~60cm,施药时车速6-8公里/小时。
4、误区:雨后施药效果好。北方农民春天多等雨打药,只注重了苗前除草剂对墒情的要求,却带来一系列问题:
1)错过幼芽吸收时期,药与幼芽接触不上。
2)雨后施药的弊端:雨后土壤水分向上走,除草剂很难到达0-5厘米耕层被杂草吸收,春季雨后常出现晴天高温天气,除草剂可随水分蒸发而损失。雨前或灌溉前施药比雨后施药效果好。雨后施药也要及时浅混土或及时中耕培2厘米的,防止除草剂因蒸发、刮风而损失。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玉米封闭除草,乙草胺效果较好!避免药害,正确使用要知道
温馨提示:点击关注,您就可以免费收到三农大喇叭每天为您推送的最新三农政策、价格行情、实用技术、乡村生活等内容了。谢谢您的关注与转发!
当前,黄淮地区小麦收割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截至6月2日17时,小麦主产区河南省已收获小麦3073万亩,约占种植面积的36%。南阳、邓州等豫南部分地区麦收基本结束,豫西、豫东等地全面进入收获季。而伴随着麦收的结束,夏玉米种植也同时开始。而关于玉米封闭除草,则有必要给大家说一下乙草胺这种除草剂。
在玉米田常用的土壤处理除草剂中,乙草胺几乎是所有玉米产区封闭除草必用的一种除草剂。这是因为乙草胺杀草谱广,可以防除马唐、稗草、狗尾草、金狗尾草、牛筋草、千金子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以及藜、反枝苋、马齿苋等小粒种子的阔叶杂草。与酰胺类其他药剂相比,乙草胺是杀草活性较高、用药成本较低、性价比较高的品种。因此备受农民喜欢。
不过,乙草胺的药害问题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年,因为乙草胺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问题时有发生,主要原因还是农民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用药导致。
在走访中三农大喇叭了解到,乙草胺超量使用是造成药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50%乙草胺乳油,刚开始用量是每亩111毫升,有农民为了提高除草效果,用量加大到每亩167毫升,甚至现在的90%乙草胺乳油用量,达到了每亩400毫升之多,药量加大,而对水的数量不变或者减少,这样的超剂量用药,不出药害才是怪事。
再一个,就是打药时机随意,乙草胺作为播后苗前除草剂,一定要在玉米播种后尽快喷药,如果等种子快发芽了再喷药,很容易发生药害。此外,喷药不均匀、土壤墒情等也会导致药害发生。
乙草胺造成的药害,有什么表现呢?玉米种子发芽出土前发生药害,症状有玉米芽中毒弯曲、变形等,会造成玉米不能出土,造成缺苗。玉米出苗时发生药害,则玉米新叶不能正常生长展开或枯死,形成弱苗、后期小棒或空秆。
出现乙草胺药害后,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尽量挽回损失。药害较轻不用处理;较为严重要及时补种;特别严重的就赶快毁种吧,不要再心存侥幸了。
最后要提醒大家一点,如果苗前用乙草胺封闭除草效果不理想,可在玉米3-5叶期再用烟嘧磺隆、硝磺草酮、阿特拉津、辛酰溴苯腈、氯氟吡氧乙酸、苯唑草酮、溴苯腈等苗后除草剂进行除草,切不可再误用除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