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是几月几日

人气:238 ℃/2022-12-19 14:16:44

乞巧节,是一个中国传统的节日,很多人都误以为它就是纪念爱情的日子,其实不然,在这里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乞巧节是几月几日和是怎样的吧,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

乞巧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乞巧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乞巧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乞巧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名由来

七巧:七月七,人称“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称“夕”),故称为“七夕”。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乞巧节:得名于“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民间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靓女们专属节日。女孩子们在这个晚上,除了向织女乞求巧手之外,更乞求婚姻巧配。过去,婚姻是决定女孩子一生幸福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痴情女子会在七夕当晚,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婚姻美满幸福。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乞巧节的全部内容啦,你了解了吗?

乞巧节的风俗是什么

网络中国节·七夕丨传统习俗知多少

光明网讯(记者 赵金悦 金英花)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在古代,乞巧节活动的主要以单身女性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为主,所以这一天又叫“乞巧节”。“七夕”节这天,情侣通过互送礼物表达爱意,有些年轻人特意选择在七夕节领证,手牵手步入婚姻的殿堂。目前,在广东、甘肃等地仍保留着当地特有的乞巧民俗,如吃巧果、看七娘戏、染甲沐发等。绵延千年的七夕佳节,不仅承载着先民对幸福的诉求,更是中华民族勤劳美德和劳动智慧的集中体现。尽管在不同年代、不同区域,但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传统。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2022年8月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梁山街社区居民在“我们的节日•七夕”志愿服务活动现场体验“穿针乞巧”。(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晒书】古代,“七夕”节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2022年8月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梁山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在指导社区居民体验七夕晒书。(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吃巧果】七夕巧果是一种传统节日食俗。在北方有的地方,到了七夕节前制作大量的巧果,可以用线穿成一串,给宝宝们戴上,一种好的寓意。2022年8月3日,江苏连云港社区居民在“设席乞巧”中展示制作的“巧果”。(朱华南摄/光明图片)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2022年8月3日,江苏连云港社区居民在“花草染甲”中体验染指甲。(朱华南摄/光明图片)

来源: 光明图片

推荐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