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一牛生二尾,叔伯谏武王是什么意思?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吧。
一牛二尾源自刘伯温的《烧饼歌》中的一牛生二尾,“提防一牛生二尾”就是提防姓朱的人。“叔伯谏武王”,对应着伯夷叔齐谏武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寓意着大家都要忍受,要多一些宽容和妥协精神。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对你有用。
毛主席解字趣闻:一字让战友一见如故,两字让国军胆战心惊
毛主席终其一生都手不释卷,酷爱读书,而博览群书的他,有一个喜欢“解字”的习惯,所谓“解字”,就是考察一个汉字的字形、意义和来源。东汉学者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辞书,而书名中的“解字”,就是取这一用意。我们从毛主席和北大讲师芦荻于1975年的谈话中可知,毛主席在十几岁时就已经通读了《说文解字》,养成了解字的习惯。
然而,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他的每一次解字,都与历史的重大时刻息息相关:在1945年的重庆谈判中,他就曾“解两字”而难住了国民党。在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于1936年所作的《沁园春·雪》被公开发表,词作中“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英雄气魄,不仅让国统区的文人墨客们折服,也吓坏了当时想要在谈判中争得风头的蒋介石——蒋介石平时也有即兴作诗词的习惯,但在看到《沁园春·雪》后,苦思冥想数日都无法酝酿出气势更盛于该词的文墨,于是便叫来当时在重庆的一批文人墨客,希望他们能够“代笔”,写出一首不输于毛主席的词作。然而,在看到《沁园春·雪》一词后,重庆文艺界众人便纷纷摇头叹息,向蒋介石禀明他们也着实难以写出这样大气磅礴的词作。
(毛主席所作的《沁园春·雪》)
这一词在重庆文艺界流传开来后,无数文人墨客更是对毛主席钦佩万分,于是便在重庆谈判闲暇之余,召开了一次文艺座谈会,并邀请毛主席到台上为他们讲上几句。眼见毛主席备受群众欢迎的国民党自然不甘心,于是便在这次文艺座谈会上安插了几名线人,想要在演讲中故意刁难毛主席。
正当毛主席的演讲进入尾声时,台下一名听众忽然问道:“请问毛先生,如果此次谈判失败,国共爆发战争,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
(重庆谈判期间的毛主席、蒋介石)
这个问题看似简短,但实际上却暗藏杀机:因为毛主席之所以不远万里,不顾危险从延安飞赴重庆谈判,为的就是谋求两党和平。然而在此期间,却有人忽然问出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如果毛主席的回答将两党爆发战争后的具体图景描绘出来,那国民党必会以“我党无谈判诚意,对战争早有准备”来进一步为难我党。
正当演讲陷入尴尬的境地时,毛主席便巧妙地用“解字”这个文人墨客都喜欢的游戏,来回答了这个刁钻的难题。他说道:“国共两党之间,是不同利益的矛盾,和个人之间无关。至于我和蒋先生嘛,他是将军头上一棵草,而我是反手反了一个毛。”
(重庆谈判期间的毛主席、蒋介石)
毛主席的这句回答既诙谐幽默,同时又暗藏锋芒:所谓“将军头上一棵草”,其实就是“将”加“艹”,刚好是一个“蒋”字,暗指蒋介石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手字反手一个毛”,就是将“手”字的“亅”反了过来,刚好就是一个“毛”字,暗指重庆谈判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毛主席都早已胸有成竹。
而更让国民党感到不安的是,毛主席的应答也和当时社会流传的一些谶语不谋而合。相传明朝谋士刘伯温精通占卜,上知八百载,下知八百载,曾留下谶语《炊饼歌》中有写道“将军草头盖,反手定乾坤。”而这首诗的上下两联,刚好对应了“蒋”和“毛”,而反手“毛”正是“定乾坤”之人。此外,还有一句民间谶语是“一牛生二尾,反手掌乾坤”,所谓“一牛生二尾”就是个“朱”字,和“反手毛”加起来,就是“朱毛红军”。
(刘伯温在民间流传的《炊饼歌》)
后来,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蒋介石兵败台湾岛,也恰恰印证了民间的那句谶语,虽然说谶语并无任何科学依据,但这也何尝不是历史的戏剧性。
毛主席在和敌人“解字”时,展现的是“风华正茂”的一面。然而,在和友人解字时,他总是能以此巧妙化解尴尬,增进战友之间的感情:1942年,此前在武汉工作的谭政前往延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自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进行三湾改编时,谭政便追随着毛主席。如今故人再次相见,因阔别已久一时间不知道话该从何说起,这一次,毛主席又以“解字”打开了会见时的尴尬——
“你叫谭政,你一直都是这个名字吧?”
“是啊,主席,我一直都是这个名字。”
“说起来,你名字和我很有缘分哩。你的名字笔画是二十八画,我的名字笔画也是二十八画。”
值得注意的是,毛主席所说的“二人笔画一致,都是二十八画”,是在中国仍沿用繁体字时期,谭政的“谭”旁边是个“言”字,写作“譚”,而毛主席的“泽”字和“东”字则写为“澤”和“東”。
(在延安学习期间的谭政)
谭政在数了数自己名字的笔画后,恍然大悟:“如果不是主席提醒,我都没有发现我自己的名字是二十八画,我记得主席的笔名也是二十八画生。”
毛主席回答道:“正是。你再看咱们共产党的共字,拆解开也刚好是农历的廿八,这证明你是党的一员,我也是党的一员,我们都一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嘛。”毛主席的一番解字,终于让谭政不再拘谨,两名自秋收起义时便在一起的战友自此便一见如故。
(毛主席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就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
除了和文人墨客、老战友“解字”外,毛主席还经常用“解字”,来拉近自己和基层人民的距离:1959年,毛主席在江西庐山游泳,当时江西省公安厅厅长王卓超陪同毛主席,保卫毛主席的安全。王卓超是在1930年就入伍的老红军,是首长的老警卫员,在彭德怀手下工作,可能见过毛主席几面,不过也因工作部队不同,毛主席可能还不认识他。因此在1959年初次见面时,二人之间就很是生疏,毛主席为了让氛围热闹一些,便和王卓超开了一句玩笑:“说起来,你的年龄要比我大啊。”
毛主席的出生时间是在1893年,而王卓超的出生时间是在1911年。王卓超算来算去,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毛主席会说“你的年龄要比我大”。见王卓超仍在云里雾里,毛主席便解释道:“你看,毛字是先写一个王字,后在尾巴上加一个乚,这不就是先有王,后有毛吗?”听了毛主席的这一番讲话,王卓超便不由得为主席的诙谐幽默,还有才华所深深的折服——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平易近人。
(毛主席游泳)
王姓作为中国近现代以来常冠据前茅的大姓,在毛主席一生的“解字”中是被经常提及的。在可以追溯到的历史文献中,还有过这样两次毛主席和“王”字有关的解字:一次是和北京专列列车员王爱梅交谈,当时初次在专列工作的王爱梅在见到毛主席时十分紧张,毛主席在问知她的姓名后,和她说:“别紧张,说起来咱们算是亲戚,你看,王字加一个尾巴,就是一个毛字。”,这让列车员王爱梅此前紧张的情绪荡然无存。
而毛主席的另一次解“王”字,则是在1959年国庆节时,收看大型京城舞剧《蝶恋花》,这一舞剧令在台下作为观众的毛主席十分喜悦,因此在舞剧结束后便接见了所有参与舞剧的演员,其中饰演“花仙子”的小姑娘王玉梅更是备受毛主席喜爱,毛主席和这个女娃娃说:“说起来,王家是毛家的后代,先有毛,后有王哦。”
(毛主席接见王玉梅)
但是,饰演《蝶恋花》时的王玉梅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而且在学习看报期间,也得知毛主席之前和王卓超的那段“王毛”解字,于是急忙反驳道:“不对不对,是先有王,后有毛,先写出王字,后写出毛字。”
见自己的一番话被一个小丫头驳斥,毛主席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十分高兴而且耐心地为王玉梅做解释:“你看,毛字有一个尾巴,但是王字没有尾巴,这不就是先有毛,后有王嘛!”——原来,毛主席的这一番解释并非是依据王、毛二字的笔画,而是根据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扫盲运动中,向大众普及的《进化论》观点。新中国成立前,“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故事深入人心,大众普遍迷信地认为“人是由土做出来的,女娲捏出的人是贵人,用柳条甩出的泥点子是贱人”。这一观点既无科学依据,也和共产主义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格格不入,因此我国的扫盲运动在普及“人从何处来时”,便采用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而“进化论”就提出,人是由猴子变来的,猴子有尾巴,人没有尾巴。毛主席以“进化论”来解王、毛二字,不仅彰显了自己贯通文理,博识古今,而且还暗中向小姑娘普及了“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可见主席既是人民和蔼可亲的领袖,也是当之无愧的“教员”。
(新中国历史上的识字扫盲运动)
除了这些历史文献有迹可循的解字外,毛主席一生中其他未被记载入史册的解字或许更是难以计数。此外,毛主席还特别喜欢赠人文字,而这些文字的背后也往往暗有深意。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毛主席就曾赠他十二字:“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时至今日,即便是美国的东方学者,也无法探究主席赠尼克松十二字背后的奥妙。敢问屏幕前的观众,您认为毛主席的这十二个字背后究竟有何深意呢?如果您对毛主席一生的解字有更多的了解,或者对毛主席解字有自己更多的理解,不妨留言评论告诉我们,让大家见识到你的远见卓识。
参考文献:
[1] 盛巽昌.《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西苑出版社
[2] 刘光荣.《毛泽东的人际艺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3] 良石、崔瑶.《魅力口才毛泽东》